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46一50

(2023-11-02 11:10:47) 下一个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一)

1

【题解】

此篇内容,有两个重点:一个“诊要”,是讲诊察的要道,说明了天地人三气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针刺方法的关系,并强调“治不本四时,必内伤于五藏”的精神,另一个“终论”,是讨论十二经脉终绝时的情况,并具体地描写了临死时的症候。

【注释】

【1】诊要经终:诊要,就是诊断疾病的要领。指十二经脉。终,是败绝的意思。

2

【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  重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1】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问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

【2】始方:方,盛。始方,指天气开始旺盛

【3】地气,一指饮食五谷之气。二指阴气。三指运气术语。指在泉之气。在泉者,客气中在位置上与司天相对之气,为运气学术语,常与司天联用。四指主气。《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4】人气,中医术语的人气即人体的阳气,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 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了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气正在方兴,地气也正在蓬发,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1】冰:“凝”的本字,凝滞,凝结。

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开始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1】复:厚的意思。

【2】地气合:地气闭合。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其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译文】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 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了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在方兴,地气也正在蓬发,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开始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其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3

【原文】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原文通解】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1】散俞:即散在各经络的一般腧穴。

【2】分理:肌肉的会合之处与纹理。这里指“分理”间的腧穴。

【3】甚者传气,间者环也:明·吴昆:“病甚者,久留其针,待其传气,日一周天而止。少差而间去,暂留其针,伺其经气环一周身而止。”甚者,言病之重也。间者,言病之浅。

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的俞穴,刺至浅层皮下组织间隙,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时应久留其针,让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1】络俞:指各经浮络浅在的腧穴。

【2】下:去除。

夏天的刺法,应刻经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为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1】循理:理,指皮肉的纹理。循理,即顺着皮肉的纹理而刺。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1】俞窍:位深的腧穴。

【2】直下:明·吴昆:“言病气甚,则直刺而下,不必按而散其卫气也。”

【3】散下:明·张介宾:“谓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译文】

       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的俞穴,刺至浅层皮下组织间隙,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时应久留其针,让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刻经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为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二)

4

【原文】

       春 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原文通解】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1】夏分:分,应刺的部位,腧穴。夏分,指在夏天才应刺的部位。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浮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会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了人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1】环:转化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

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1】著(zhuo):同“着”,附着,指侵入、深入。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译文】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浮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会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了人气。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5

【原文】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原文通解】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1】解堕(xiéduo):解,通懈。解堕,指倦怠乏力。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1】惕惕,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惕然不宁,想有所为起身又忘了。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导致多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1】洒洒:寒冷之貌。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会使人肾气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梦中见到怪异的事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1】气上发为诸痹:明·吴昆:“刺夏分而伤心火,则脾土失其母。脾虚故气上而为浮肿。脾强则制湿,虚则不能制湿,故为痿痹不仁之疾。”

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会使人常常发渴。

【译文】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惕然不宁,想有所为起身又忘了。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导致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会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梦中见到怪异的事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会使人常常发渴。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二)

6

【原文】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原文通解】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

【1】中心者环死:意思是说刺中了心脏,人顷刻间就会死亡。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

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1】鬲:通“膈”,指膈膜。

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的位置,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1】憿(jiǎo):皎,缠绕的意思。

 凡剌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原则。

【译文】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的位置,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剌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原则。

7

【原文】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其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1】戴眼、反折、瘈疭(chizong):戴眼,目睛上视不动的样子;为太阳经的经气衰竭,是病在危重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脑神经症状。反折,角弓反张、脊椎强直的意思。瘈,指筋急挛缩;疭,指筋脉弛缓不收;瘈疭,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抽搐不已的症状。

【2】绝汗:指汗出如油,如珠。这是死亡的征象。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十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1】纵:痿弱无力。

【2】目瞏(qiong)绝系:瞏,形容两目直视如惊状。目瞏绝系,指两目上视,说明目与脑相联的“目系”之气已绝。

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呼圆如惊,如果到了目珠不转时,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要死亡了。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1】不仁:指肢体失去知觉。

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动,时时发惊,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经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1】齿长:因牙龈萎缩而牙齿似乎有所增长的情况。

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时,便是要死亡了。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1】息:指呼吸。

【2】噫:嗳气。

【3】嗌:咽喉。

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阴终者,中热干,善溺心烦,其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1】卵:指睾丸。

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时的症候。

【译文】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十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呼圆如惊,如果到了目珠不转时,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要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动,时时发惊,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经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时,便是要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看,婴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时的症候。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一)

1

【诊法】

 诊法,即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诊法收集病情、病史等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了解致病的原因,分析疾病的性质,掌握病情的变化,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望闻问切四诊,均有论述,即所谓“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

       《内经》中望诊主要重在五色诊、颜面分部望诊和身体形态的诊察,对眼、舌等官窍的诊察也有一定的记述。对切诊提出了切脉、触尺肤、扪按局部等方法。切脉的方法有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等诊法,尤重寸口诊法,倡“气口独为五脏主”之说,其脉象已提出弦、钩、毛、石、迟、数、滑、涩、长、短等20余种,而辨别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关键,在于胃气得失。《内经》对问诊也是十分重视的,如《素向·疏五过论》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诊有三常必问贵贱。”至于闻诊,论述较少。《内经》十分强调多种诊法结合运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此外,断病方法也属于诊法范畴,而这部分内容本书在病机、病证中论述。

       《内经》较为集中论述诊法的篇章有《素问》部分的阴阳别论、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论、大奇论、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灵枢》部分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五阅五使、外揣、禁服、五色、论疾诊尺等篇章。

2

【题解】

       脉要精微:脉要,指切脉的要领。精微,指脉象变化的微妙、脉学的原理精湛深奥。

3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点评】此段重点讲解诊脉时的要领。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1】诊法:按下文“诊法常以平旦......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之意,诊法在此当指诊脉,亦含有诊脉的法则之意。

【2】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

【3】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二句可作互文理解。平旦是人气由阴出阳的交接时刻,此时人刚刚醒寤,尚未进食、劳作,阴气、阳气未扰动、未散乱,皆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4】有过之脉:有病之脉。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1】动静:脉搏跳动的情况。

【2】精明:指眼睛。精明,指瞳神,或泛指眼睛。

 【3】参伍:张介宾注:“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意思是彼此相参,互相印证,反复参合。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病人的眼睛的神态,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译文】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病人的眼睛的神态,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4

【理论阐释】

 多种诊法合参

       本段论述了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察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决死生之分”。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不同的症状,需要用不同的诊法去了解,如有的病较明显地反映在神色方面,则需望而知之;有的脉象变化显著,则需切而知之;有的语声改变突出,及分泌物、排泄物气味则需闻而知之;有些病之隐情,则需问而知之。因此,需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临床资料,整体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如章楠《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曰:“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5

【临证指要】

       四诊合参的临床应用

       四诊合参是将四诊而得的全部临床资料,以中医的整体观,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辨别疑似、去伪存真、洞察本质、理清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有些病的病情复杂,会出现脉证不合或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诸证,临床时需充分运用四诊合参,仔细分析,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以去伪存真、抓住疾病本质。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心得,如清·何梦瑶《医确·卷五》曰:“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需细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若勘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据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邪闭经络而然,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据,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又若伤寒四肢厥逆,寒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症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从证也。"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二)

6

【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点评】此段重点讲解诊脉时的要领。

【原文通解】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1】脉者,血之府:府,物聚之处。言经脉是血与气的汇聚和流通之处。李中梓注:“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气为之司也。《逆顺》篇曰:'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

【2】长则气治,短则气病:长短指脉体。长,指长脉,脉来搏动的位置上见于寸,下见于尺,超过本位。气治,就是气平,代表健康状态。治,治理。短,是指短脉,不及本位。气病,气虚或气滞的意思。

脉应指而长,超过本位,则气血平和无病。脉应指而短,不及本位,属气血不足之病。

【3】数则烦心,大则病进:脉数为热,热则心烦不安。脉象满指而大,大而有力表示邪气亢盛,大而无力表示正气极度亏虚,均代表病情在继续发展。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1】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指寸口脉的近腕部,下指寸口脉的远腕部。张介宾注:“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喘满之谓;下盛者,邪滞于下,故腹为胀满。”一说上、下指人体上下部之脉,丹波元简曰“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诸脉,详见《三部九候论》。”

【2】代则气衰:代,指代脉,表现为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反映脏气衰微。

【3】细则气少:细脉,脉来如细丝。为精气、元气亏损之脉,主诸虚劳损。

【4】涩则心痛:涩脉,脉往来涩滞,主气滞血瘀,故现心痛之症。

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1】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浑浑,滚滚之意,指脉象数而乱,次数难明。革,急也。如涌泉,形容脉象如同涌泉一样只出不伏,厥而外逆,离形而去。色弊,气色败坏。句意谓脉来滚滚而急,如泉水涌出,主邪气亢盛,病情加重,气色也见败坏。另《脉经》、《千金要方》“革”下尚有一“革”字,“至”字属下读。

【2】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绵绵,脉微细欲绝。弦绝,弓弦断绝。为正气败亡之征,王冰注:“绵绵,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如弦绝者,言脉卒断,如弦之绝去也。"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译文】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