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41一45

(2023-11-02 11:07:27) 下一个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一)

1

【题解】

 “汤液”和“醪醴”,都是古代用来治疗疾病的剂型,由五谷制成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的叫做汤液,稠浊味厚的叫做醪醴。本篇首先论述汤液醪醴的制法和治疗作用;其次 指出严重病情和情志内伤治病,非药石所能见功;最后介绍水气病的病情和治疗。由于开首是从汤液醪醴谈起,所以篇名《汤液醪醴论》。本篇对道德的重视、对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的重视,与《移精变气论》相同。二篇宜合参细读。本篇名言:"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2

【理论阐释】

当今之世,汤液醪醴的应用

       当今之世(指《内经》形成的历史时期)汤液醪醴不能单独发挥其治疗作用。根据疾病所在,必须配合药物,或针刺、艾灸治疗。究其原因,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言:“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病至如此程度,则非汤液醪醴之所能及。而与药物及针刺、艾灸配合治疗,则既能驱邪,疏通血脉,又能扶正,达到治疗目的。故本文提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本段经文虽然用“上古”与“当今”疾病有轻重不同,意在说明养生的重要性,但却也反映出汤液醪醴与药物、针灸结合运用于治疗之中,是医学由单一治疗方法向综合治疗的一大发展。

【临证指要】

关于醪醴的应用

       醪醴(即酒类)在医学里应用甚久,尤其是与药物配合使用而治病,《内经》中已经得以证实,如《素问.腹中论》治疗鼓胀,应用鸡矢醴。鸡矢,即鸡矢白;醴,即酒。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何大英云;“用腊月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瓜蒌薤白白酒汤是最典型的醪醴与药物配合使用的代表方。后世各类药酒、酊剂品种繁多,使用范围非常广范。

3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1】五谷:指麦、黍、稷、稻、豆。

【2】 汤液:煮米取汁。

【3】醪(lao)醴(li):是指用谷类加工制作的酒类。醪,汁滓酒也(《说文》,即酒酿,又称浊酒;醴,“酿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也。"(《释名·释饮食》)。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配醴呢?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1】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稻米的气味完备,稻薪的性质坚实。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宣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配醴呢?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宣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二)

4

【原文】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原文通解】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1】为而不用:制备后用来祭祀和宴请宾客而不用以煎药。

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

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为而弗服”,仅是“以为备耳”。王冰注,“言圣人愍(读作mǐn,本意是指忧患、痛心的事,引申义是爱抚,抚养。该文字在《九章·惜诵》和《左传·昭公元年》等文献均有记载。)念生灵先防萌渐,陈其法制,以备不虞耳。”又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但为备用而不服也。”从中可以领悟,古人注重防病于未然。之所以“为而弗服”是因为上古之人善于适应自然环境,调控精神、嗜欲,身心健康而无病。亦如《素同·移精变气论》所言:“往古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配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1】道德稍衰: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德”和“得”意义相近。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已,亦称为“德”。道德稍衰,即人的修养,品德渐渐变差。

道德: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养生的法则。

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1】不必已:已,指病愈;不必已,不一定能够痊愈。

【2】必齐:一解:必用;齐,通“资”,用。二解:齐,同“并”之义,《楚辞·九歌·云币君》:“与日月齐光。”

【3】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意思是用汤液醪醴还必须配合毒药攻除内里的疾病,配合针灸治疗外部疾病。镵(chan)石,失锐或有刃的石制工具。用于治疗疾病称之为镵石,又称针石。针艾,即针刺及艾灸。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译文】

       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配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5

【原文】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原文通解】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1】形弊血尽:弊,坏或困乏的意思。尽,竭的意思。形弊血尽,是说病情很严重,已经到了气血竭尽的地步了。

   【2】功不立:指治疗时不能见效。

   【3】神不使:即机体处于“形弊血尽”和反常的精神意识状态,不能对各种治疗做出反应和调节。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1】道:引导气血。

【2】不进:散越。

【3】不治:治,平顺。不治,为散乱。

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 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1】精气弛坏:弛,松弛。坏,毁坏。精气弛坏,形容精气衰微到严重的程度。

   【2】荣泣卫除:荣,通营。泣,通涩。除,通储,蓄积也。荣泣卫除,是指荣卫运行滞涩不通。

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运行滞涩不通,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译文】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运行滞涩不通,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三)

6

【原文】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原文通解】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1】极微极精:指疾病早期,疾病清浅而又单纯。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1】今: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2】病成名曰逆:病情危重而预后不良的病证。

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1】守其数:数,规律、法则。守其数,遵守医疗的法则。

     【2】亲戚兄弟远近:指对待病人亲如兄弟一般远近。

远近:即亲疏。

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1】标本不得:指医生的诊断、治疗与病人的病情不符。

     【2】服:通“伏”。此指邪气不潜伏,不被制伏。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译文】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7

【原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踈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

【1】五藏阳以竭:水肿发生的原因。以,同“已”。竭,尽也;又亡也。王冰注:“不从毫毛,言生于内也。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已竭也。”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1】津液充郭,其魄独居:津液,水谷化生的液态精微物质。郭,同“廓”,此指形体。魄,同“粕”,此言津液之糟粕,即水气。阳气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停留,充斥周身,故言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2】孤精于内:阳气亏耗,水精(津液)不行而为水气,故孤精于内。

    【3】形不可与衣相保:王冰注:“水满皮肤,身体否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

身体浮肿,使原来的衣服显得窄小不合身或穿不上。

    【4】此四极急而动中:四极,四肢。急,窘也。中,胸腹中。水邪四溢,外则四肢肿急,内则动于胸腹而致气急咳嗽。

【5】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气,水气。施,易也。水气内停,形体肿急而变易其状态。

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1】平治于权衡:权衡,秤锤与秤杆,此有衡量揆度之义。衡量揆度病情,以平调阴阳的偏盛偏衰。吴昆:“平治之法,当如权衡,阴阳各得其平,勿令有轻重低昂也。

    【2】去宛陈莝:宛,音义同“郁”。莝(cuo音错),斩也。张介宾:“宛,积也。陈,久也。莝,斩草也。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又新校正云:“《太素》莝作茎”。

【3】四极:又称“四末”,即四肢 。

【4】缪刺其处,以复其形:缪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络法。又据《素问·缪刺论》曰:“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据此,缪刺又是针对皮部血脉(血络)采取解结或放血疗法。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即通过缪刺(解结、放血)使血脉恢复正常状态。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是轻重,去於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踈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1】开鬼门,洁净府:鬼门,汗孔;净府,膀胱。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以此法消散水气,祛除水肿。

    【2】精以时服:精,精良的食物,即富含营养,补益精气的食物,如鱼豆类等。精以食服,指按时令服用精良的食物,属于饮食疗法的范畴。

    【3】五阳已布,踈涤五脏:《黄帝内经太素·知汤药》作“服五汤,有五疏,修五脏”、五场,即五谷汤液。杨上善注:“五汤,五味场也。”有,通“又”,《书尧典》“荐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疏,通“蔬”,《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修,整饬貌,《苟子修身》“见善修然。”服五汤能生精,精能化为气,以补五脏阳气之虚衰。

【4】巨气乃平:王冰注:“大经脉气乃平復尔。”

【译文】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是轻重,去於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啊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 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黄帝说:讲得很好。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一)

1

【题解】

【1】玉版:玉制的版。用以形容记在其上的内容的重要与宝贵而已。

玉版是用玉石做成的版,玉石是宝贵的材料,极受古人珍视,所以把极其重要的文献刻写在玉版上。《内经》中有几处提到玉版,以玉版名篇的除本篇外,还有《灵枢》的《玉版》。

      论要,即重要的论述。以玉版名简,只是提示读者该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能反映文本的主旨。从本简的实际内容看,是以色、脉为例讨论“揆度奇恒”的思想方法的。由于“揆度奇恒”方法极其宝贵,所以“著之玉版”,因此篇名《玉版论要》,以 提示“揆度奇恒”方法的重要。挨度、奇恒在《内经》中多次出现,可能是上古医经之名,同时也是重要的临证思维方法。《管子》中有《揆度》,《淮南子》中也见“揆度”一词,可见“揆度”是古人通用的思维方法。 

      本篇内容主要包括:1、诊断首先要辨别正常和反常情况,再进一步分别轻重浅深,而给以适当的治疗。2、其次,根据病色出现的部位,以及脉与四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来说明“揆度奇恒”的运用,使人在临床上有所遵循。本篇名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2

【原文】

黄帝问曰 :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 :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1】《揆度》《奇恒》:古书名。揆(kui)度(duo):衡量,比较。奇恒:奇,异常。恒,正常。

【2】所指不同:即所指内容不是单一的。张介宾:"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脉色者,有言脏腑者,有言阴阳者。"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1】奇病:异常之病。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1】至数:重要的道理,这里指色脉的内容。至,极。数,理。

    【2】道在于一:马元台:“一者何也?以人之有神也。"意为人的生命 活动取决于神机和谐如的运转。者子云:“道生一。”一,指神。"道在于一”的思想深受老子影响。

一,即下文所说的神。言以上诸经,内容虽有不同,但重视人体神气的道理却是统一的。

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1】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神气应自然的运转而不可回折逆乱。指人体的气血应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更,永远运行而不回折逆转。如若回折逆转,就失去了生机。

王冰:“血气者,神气也。《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夫血气应顺四时,递迁囚王,循环五气,无相夺伦,则神转不回也。回,谓却行也。然血气随王,不合却行,却行则反常,反常则回而不转也,回而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何以明之?夫木衰则火王,火衰则土王,土衰则金王,金衰则水王,水衰则木王,终而复始循环,此之谓神转不回也,若木衰水王,水衰金王,金衰土王,土衰火王,火衰木王,此之谓回而不转也。然反天常轨,生之何有耶?"

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远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1】迫近以微:指色脉的诊察,虽属切近之事,但其中含有极其微妙的道理。

    【2】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指上述的道理和《素问·玉机真脏论》的旨义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起合参色脉之理;同时,它们又都极为重要和宝贵,因此可以记载在玉版上面,慎重保存并使之流传下去。玉机,《素问》第十九篇的篇名。

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 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远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3

【原文】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原文通解】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1】容色:面容色泽

【2】见:通现,呈现。

【3】在:诊察。丹波元简:“在,察也,见《尔雅·释诂》。"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1】汤液:五谷制成的汤液。

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痊愈。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

 【1】齐: 同"剂”,就是药剂。

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1】醪酒:浊酒。

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疾愈。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1】夭:枯槁。

如神色天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译文】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疾愈。如神色天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二)

4

【原文】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原文通解】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1】上为逆,下为从:指面部气血上行属于逆,下行属于顺向。逆,从:指预后善恶。逆,预后不良。从,预后良好。马元台:“以色见于上,病势方炎,故为逆。色见于下,病势已衰,故为从。"

     【2】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为阴,右亦为阴,故色见于右侧为逆,见于左侧为顺;男子为阳。左亦为阳,故色见于左侧为逆,见于右侧为顺。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

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1】易:变易,指违背常道。

【2】重阳死,重阴死:若男子病色现于左,即为重阳:女子病色现于右,即为重阴,皆提示病情深重,预后不良。

王冰“男子色见于左,是曰重阳,女子色见于右,是曰重阴。”男性属阳左属阳,病色见于左,故为重阳。重阴之理同

【3】阴阳反他:指阴阳二气反其常态。

【4】权衡相夺:衡量病势轻重,而决定适用的治疗 。

如果病色违背常道,出现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深。

【译文】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颜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 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深。 

5

【原文】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原文通解】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1】搏脉:即脉搏击于指下。搏,搏击。

【2】痹蹩:病名,指以下肢疼痛为主的病证。肢体痛重为痹,足跛不能行为蹩。指下肢痿弱不能行的病证。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

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1】脉孤:无冲和胃气的真脏脉。消气:阳气耗损。高世试:"脉者血之先,脉孤则阳气内损,故为消气。孤,谓弦、钩、毛、石,少胃气也。"

【2】虚泄为夺血:虚泄,指脉虚而搏动无力。夺血,指阴血脱失。

【3】孤为逆,虚为从:高世轼:“脉孤而无胃气,真元内脱,故为逆,虚泄而少血液,则血可渐生,故为从。"

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1】以太阴始:指诊脉部位以太阴寸口为主,这是因为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所以寸口可以作为行齐恒之法的标准。

王冰:"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太阴,手太阴肺脉,就是寸口脉。

 【2】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指四时、脉象与五行的关系。行所不胜,即克我者,如春见秋脉,夏见冬脉,此为逆,故预后不良;行所胜,即我克者,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此为顺,故预后良好。

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1】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指四时正常气候,吴昆:"八风,八方之风。四时,春夏秋冬也。胜,各以所王之时而胜也。终而复始,主气不变也,言天之常候如此。"

【2】逆行一过:指四时气候失常。张介宾:"设或气令失常,逆行一过是为回则不转,而至数紊乱无复可以胜计矣。过,失也,喻言人之色脉,一有失调,则奇恒反作,变态百出。"

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译文】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楚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

        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