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36一40

(2023-11-02 11:01:32) 下一个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一)

1

【1】五脏别论篇:本篇主要以藏泻功能特点论述脏腑,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有别于其他讨论藏象的文章。所以篇名为“五脏别论”。

【题解】

本篇主要讨论了奇恒之腑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及区别,讨论方法与《六节脏象论》和《五脏生成》均有不同,所以名曰《五脏别论》。所谓“奇恒之腑”即异于一般的腑。中医认为五脏是储藏精气的,故藏而不泻;六腑是传导化物的,故泻而不藏。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从形态上看,中空而类腑;从功能上看,藏储精血而类脏,故称“奇恒之腑”。本篇名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满而不能实也。

【注释】

【2】方士:王冰“谓明悟方术之士也”。通晓方术的人。这里指医生。

【3】髓:指脊髓。

【4】女子胞:即子宫。

【5】地气之所生也:地气,阴气。地气之所生,即禀受于阴、其性属阴之意。

【6】藏于阴而象于地:两“于”字为音节助词,无义。藏阴,藏蓄阴精。象地,象大地载藏万物。《素间.五运行大论》:“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

【7】泻:这里是指接纳、转输与排泻。

【8】奇恒之腑:奇,并也。恒,常也。奇恒之腑,即异于恒常之腑,言其与胃肠诸腑不同。王冰注:“脑、髓、骨、脉虽名为腑,不正与神脏为表里。胆与肝合,而不同六腑之传泻。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谓化极而生。然出纳之用有殊于六腑,故言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也。”

【9】天气之所生:天气,阳气。天气之所生,即禀受于阳,其性属阳之意。

【10】其气象天:其性象天气运动不息。《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之气,动而不息”。

【11】传化之腑:指五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2】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传化五腑以泻而不藏为其特点,同时也有输送水谷精微、布散津液的作用,故称输泻。《灵枢·经水》谓:“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

【13】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通粕。魄门,即指肛门,因其能排出糟粕而得名。使,使役、使用之意。为五脏使,一指魄门受五脏支配而启闭;二是肛门能正常排出糟粕与浊气,有利于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

王冰:“魄门谓之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中医认为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

【14】藏精气: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作“藏精神”义长。《灵枢·本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神》亦有每一脏所藏之“精”、所藏之“神”的具体记载。

【15】满而不能实:本篇“满”、“实”二字有特定含义。满,指精神气血等充盈于五脏;实,指水谷及其消化剩余物停留于六腑。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

【16】传化物:传,运输、传送。化物,此指水谷消化后的产物,包括食糜、精气、水液、残渣、大便等。传化物,是对六腑功能的概括,意同《六节藏象论》:“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行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能满的”。

3

【原文】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注释】

【17】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动脉部位,在手腕上桡骨内侧的桡动脉上。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故称气口”,也叫“脉口”。又因诊脉部位距掌后横纹一寸,又称“寸口”。

【18】太阴指太阴经脉,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

【19】变见:见,同“现”,表现。变见,即变化表现。

【20】五气:指五时之气。

【译文】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

4

【原文】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冶,治之无功矣。

【注释】

【21】适:观察、审视。

【22】与其病:有谓此三字因语急而省略一个“问”字,应为“与(问)其病”,“病”指病史。

【23】至德:医学道理。

【24】恶(wù):不信任。

【25】至巧:针石技巧。指最巧妙的针刺技术。

【译文】

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一)

1

【题解】

本篇论述了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开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点,因而发生的疾病各异,在治疗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故简名为《异法方宜论》。

2

【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 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注释】

【1】地势使然: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和位于地表面所有固定性物体的总体,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森林等。地势不同,气温有别,而发生的疾病各有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

【2】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张介宾注:“天地之气,自东而升,为阳生之始。故发生之气,始于东方,而在时则为春。”域,疆界、境地或自然条件形成的特征性地理区域。

【3】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

【4】盐者胜血:盐味咸,咸能入血,多食则伤血。胜,伤。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知方地》注:“盐,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克火,故胜血而人色黑也。”

【5】黑色疏理:血脉滞涩导致皮肤色深而黑,腠理稀疏。

【6】砭石:自然形成或人为加工制成的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病。"

【译文】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3

【原文】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注释】

【7】沙石:即流沙,今称“沙漠”。

【8】天地之所收引:张介宾注:“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应秋。

【9】陵居而多风:张介宾注:“陵居,高处也,故多风。”

【10】其民不衣而褐薦:褐(he音贺),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薦(jian 音见),兽所食之草也,《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薦。”其民不衣而褐薦,言西方之人不讲究穿衣而披兽皮或着麻草编织的短衣。褐,毛布。荐,草席。

【11】华食而脂肥: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脂肥,言身体健壮。《灵枢·卫气失常》曰:“肉坚,皮满者肥,.....脂者,其肉坚。”

【12】毒药:指作用峻烈的药物。

【译文】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二)

4

本段所述为艾灸的起源!

【原文】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注释】

【13】北方者,天地所闭藏:张介宾注:“天之阴在北,故其气闭藏,而在时则应冬。”

【14】陵居:依丘陵而居。

【15】乐野处:乐于野外居住,即游牧生活。

【16】乳食:以牛羊乳为食品。

【17】脏寒生满病:内脏受寒,而发生胀满等疾病。张介宾注:“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清。”

【18】灸焫(ruo):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炳。”艾灸、火针、悴针,皆属此。

【译文】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烤,所以灸烟疗法,来自北方。

5

【原文】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孪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注释】

【19】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张介宾注:“天之阳在南,故万物长养,而在时则应夏。”长养:南方的气候水土,适宣生长养育万物。

【20】其地下:言南方地势低。

【21】跗:同腐,指经发酵的食物,如豉、鲊、曲、酱类食物。

【22】挛痹:筋脉拘挛,麻木不仁。

【23】微针:指针体细小,加工精细的针具。秦汉时已有金属针具,较古之石针、骨针精细,故称之微针。

【24】九针:《内经》时期将针具规定为九种,即镵针、员针、(金是)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论》)。

【译文】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6

【原文】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注释】

【25】"天地”句:中央之地,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26】食杂:所食之物繁多。

【27】导引按蹻(qiao):古代保健和治病的方法,类似于气功和按摩。

【28】杂合以治:综合各种疗法,用以治病。

【29】得病之情:能够了解病情。

【译文】

       中央地区,地势平但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 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瘘厥麻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读使用导引按矫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患,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一)

1

【题解】

移精变气,即运用某种疗法,转变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篇首从“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谈起,所以篇名《移精变气论》。本篇与《上古天真论》一样,赞同道家以上古为恬惔无为的至德之世的思想。上古之人基本能够合于养生之道,轻微的患病也可用移精变气的祝由术治应。对时人背离养生之道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于古人的崇古思想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在古人的崇古非今思想中,其古今已经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古今,而成为价值判断上的古今了。古,指的是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今则指当下现实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即使在当今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中医学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启示给我们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移精变气”,所强调的是精神意识对于生理机能的重要影响,心对身的调控作用,其养生意义已经为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实践所证明。《老子》曰:“心使气曰强。”当今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正是中医学强调心神对养生和治疗意义的佐证。本篇名言:“标本已得,邪气乃服。”“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注释】

【1】移精变气:移精,是指转移精神。变气,就是改变气血运行的状态。移精变气,是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注释】

【2】 惟其移精变气:通过思想意识调控来改善精气的活动状态。

【3】祝由: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今日的精神疗法。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按此篇帝曰:“移精变气”,伯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言能养其精气神者,可祝由而愈病,汤药针石亦能治之,如精神散失,虽有灵丹,无能为已,故有愈有不愈也。

【4】毒药:泛指药物。

【5】动作:活动身体。

【6】眷慕:贪恋、仰慕名利。

【7】伸宦:伸,伸曲的意思。宦,当官的意思。伸宦,引申为追求名利。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随,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3

【原文】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注释】

【8】 嫌疑:疑似。

【9】僦(jiù)贷季:古代的医生,相传是岐伯的祖师。

【10】八风:八方之风,即来自东、南、西、北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八方之风。

【11】六合:东、南、西、北与上、下这六方之内为“六合”,指天地万物。

【12】不离其常:明·张介宾:“色脉之应,无往不合,如五行之衰旺,四时之往来,八风之变,六合之广,消长相依,无不有常度也。”。

【13】常求其要:经常注意探求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此为诊法的要领。

【14】圣王:清·张志聪:“圣王者,上古之圣,能修其养生之道,亦归于真人。”

【译文】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睛,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二)

4

【原文】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 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兕兕,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注释】

【15】至而治之:明·张介宾:“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后治之。”

【16】汤液:指用五谷制成,用以调养身体、祛除病邪的精汁。

【17】五痹:指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五种痹病。

【18】草苏草荄(gai)之枝:苏,叶。荄,草根。枝,茎。

【19】本末为助:在医疗活动中本人与医生的配合是治疗的关键。本,指病人。末,指医生。

【20】标本已得:指医者的诊治与病人的病情一致。标:即末,指医生。

【21】暮世:末世。

【22】不知日月:不了解色脉的重要。日月,指色脉。日有阴晴,月有盈亏,即不知应四时阴阳变化。

【23】粗工兕兕(xiong):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大吹大擂。兕兕,即与“凶凶”、“匈匈”通假。凶凶,鲁莽的样子。

【译文】

       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5

【原文】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注释】

【24】要极:极重要的意思。

【25】真人:指医术最高明的医生。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台,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 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6

【原文】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注释】

【26】闭户:关门。

【27】塞牖(yǒu):关窗。

【28】系:这里有交谈、沟通的意思。

【29】数:多或细致

【译文】

       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

       黄帝问:是什么?

       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黄帝说:说得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