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31---235

(2023-11-04 14:42:52) 下一个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图片

 

 

 

 

【原文】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①?

       岐伯曰:东方生风②,风生木③,木生酸④,酸生肝⑤,肝生筋⑥,筋生心⑦。其在天为玄⑧,在人为道⑨,在地为化⑩。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13〕,化生气〔14〕。神在天为风〔15〕,在地为木〔16〕,在体为筋〔17〕,在气为柔【1】〔18〕,在藏为肝〔19〕。其性为暄【2】〔20〕,其德【3】为和〔21〕,其用为动〔22〕,其色为苍〔23〕,其化为荣〔24〕,其虫【4】毛〔25〕,其政【5】为散【6】〔26〕,其令【7】宣发〔27〕,其变摧拉【8】〔28〕,其眚【9】为陨〔29〕,其味为酸〔30〕,其志为怒〔31〕。怒伤肝〔32〕,悲胜怒〔33〕;风伤肝〔34〕,燥胜风〔35〕;酸伤筋〔36〕,辛胜酸〔37〕。

【原文通解】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①?

〔1〕合,谓中外相应。生,谓承化而生。化,谓成立众象也。

黄帝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人体是怎样应和的呢?对于万物的生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岐伯曰:东方生风②,风生木③,木生酸④,酸生肝⑤,肝生筋⑥,筋生心⑦。

〔2〕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景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黄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

〔3〕阳升风鼓,草木敷荣,故曰风生木也。此和气之生化也,若风气施化则飘扬敷拆,共为变极则木拔草除也。运乘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之岁,则风化不足。若乘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之岁,则风化有余于万物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丁壬分运之有余不足。或者以丁卯、丁亥、丁巳、壬申、壬寅五岁,为天符、同天符、正岁会,非有余不足,为平木运,以王注为非,是不知大统也。必欲细分。虽除此五岁,亦未为尽。下文火土金水运等,并同此。)

〔4〕万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气之生化也。

〔5〕酸味入胃,生养于肝脏。

〔6〕酸味入肝,自肝脏布化,生成于筋膜也。

〔7〕酸气荣养筋膜毕已,自筋流化,乃入于心。

岐伯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使木类生长,木类生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滋养筋膜,肝气输于筋膜,其气又能滋养心脏。

其在天为玄⑧,在人为道⑨,在地为化⑩。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13〕,化生气〔14〕。

〔8〕玄,谓玄冥也。丑之终,东方白。寅之初,天色反黑,太虚皆暗,在天为玄象可见。(新校正云:详在天为玄至化生气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东方独有之也。而王注玄谓丑之终寅之初天色黑,则专言在东方,不兼诸方,此注未通。)

〔9〕正理之道,生养之政化也。

〔10〕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万物,万物无非化气以生成者也。

〔11〕金玉土石,草木菜果,根茎枝叶,花谷实核,无识之类,皆地化生也。

〔12〕智,正知也,虑远也。知正则不疑于事,虑远则不涉于危,以道处之,理符于智。

《灵枢经》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3〕神用无方,深微莫测,迹见形隐,物鲜能期。由是则玄冥之中,神明栖居,隐而不见,玄生神明也。

〔14〕飞走歧行,鳞介毛倮羽,五类变化,内属神机,虽为五味所该,然其生禀则异,故又曰化生气也。此上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东方独有之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及《天元纪大论》无化生气一句。)

六气在天深远无边,在人为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生成五味,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成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生成变化莫测的神,变化而生成万物之气机。

神在天为风〔15〕,在地为木〔16〕,在体为筋〔17〕,在气为柔【1】〔18〕,在藏为肝〔19〕。

【1】柔:柔和,柔软。

〔15〕鸣紊启坼,风之化也。振拉摧拔,风之用也。岁属阴在上,则风化于天;厥阴在

下,则风行于地。

〔16〕 长短曲直,木之体也。干举机发,木之用也。

〔17〕维结束络,筋之体也。繻纵卷舒,筋之用也。

〔18〕 木化宣发,风化所行,则物体柔耎。

〔19〕肝有二布叶,一小叶,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络,脉游于【守】中,以宣发阳和之气,魂之宫也。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乘丁岁,则肝脏及经络先受邪而为病也。胆腑同。

神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风,在地应在木,在人体应在筋,在气应在柔和,在脏应在肝。

其性为暄【2】〔20〕,其德【3】为和〔21〕,其用为动〔22〕,其色为苍〔23〕,其化为荣〔24〕,

【2】 暄:温暖的意思。

【3】德:道也,此指天道、规律。

〔20〕暄,温也,肝木之性也。

〔21〕敷布和气于万物,木之德也。(新校

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敷和。)

〔22〕风摇面动,无风则万类皆静。(新校正云:按木之用为动,火太过之政亦为动,盖火木之主暴速,故俱为动。)

〔23〕 有形之类,乘木之化,则外色皆见薄青之色。今东方之地,草木之上,色皆苍。遇丁岁,则苍物兼白及黄,色不纯也。

〔24〕荣,美色也。四时之中,物见华荣,颜色鲜丽者,皆木化之所生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生荣。)

其性为温暖,其德为平和,其功用为动,其色为青,其生化为繁荣,

其虫【4】毛〔25〕,其政【5】为散【6】〔26〕,其令【7】宣发〔27〕,其变摧拉【8】〔28〕,其眚【9】为陨〔29〕,其味为酸〔30〕,其志为怒〔31〕。

【4】虫:指动物的总称。

【5】政:作用、效用、效果。

【6】散:发散、疏泄宣发。

【7】令:推动、发挥的作用。

【8】其变摧拉:其变故为摧残折损。

【9】眚(shěng):灾害的意思。

〔25〕万物发生,如毛在皮。

〔26〕发散生气于万物。(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舒启。详木之政散,平木之政发散,木太过之政散,土不及之气散,金之用散落,木之灾散落。所以为散之异有六,而散之义惟二,一谓发散之散,是木之气也;二谓散落之散,是金之气所为也。

〔27〕阳和之气,舒而散也。

〔28〕摧,拔成者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振发。)

〔29〕 陨,坠也。大风暴起,草泯木坠。(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散落。) 

〔30〕夫物之化之变而有酸味者,皆木气之所成败也。今东方之野,生味多酸。

〔31〕怒,直声也。怒所以威物。

其虫为毛虫,其政为升散,其令为宣布舒发,其变动为摧折败坏,其灾为陨落,其味为酸,其情志为怒。

怒伤肝〔32〕,悲胜怒〔33〕;风伤肝〔34〕,燥胜风〔35〕;酸伤筋〔36〕,辛胜酸〔37〕。

〔32〕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怒发于肝,而反伤肝脏。

〔33〕悲发而怒止,胜之信也。(新校正云:详五志悲当为忧,盖忧伤意悲伤魂,故云悲胜怒也。)

〔34〕亦犹风之折木也。风生于木而反折之,用极而衰【守】。(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风伤筋。)

〔35〕风自木生,燥为金化,风余则制之以燥,肝盛则治之以凉,凉清所行,金之气也。

〔36〕 酸泻肝气,泻甚则伤其气。《灵枢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以此尔。走筋,谓宣行其气速疾也。气血肉骨同。(新校正云:详注云《灵枢经》,乃是《素问.宣明五气篇》文。按《甲乙经》以此为《素问》,王云《灵枢经》者误也。)

〔37〕辛,金味,故胜木之酸,酸余则胜之以辛也。

怒能伤肝,悲哀能抑制怒气;风气能伤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能伤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译文】

黄帝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人体是怎样应和的呢?对于万物的生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岐伯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使木类生长,木类声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滋养筋膜,肝气输于筋膜,其气又能滋养心脏。六气在太天深远无边,在人为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生成五味,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成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生成变化莫测的神,变化而生成万物之气机。神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风,在地应在木,在人体应在筋,在气应在柔和,在脏应在肝。其性为温暖,其德为平和,其功用为动,其色为青,其生化为繁荣,其虫为毛虫,其政为升散,其令为宣布舒发,其变动为摧折败坏,其灾为陨落,其味为酸,其情志为怒。怒能伤肝,悲哀能抑制怒气;风气能伤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能伤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图片

 

 

 

 

【原文】

       南方生热①,热生火②,火生苦③,苦生心④,心生血⑤,血生脾⑥。其在天为热⑦,在地为火⑧,在体为脉⑨,在气为息【1】⑩,在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2】〔13〕,其用为躁〔14〕,其色为赤〔15〕,其化为茂〔16〕,其虫羽〔17〕,其政为明〔18〕,其令郁蒸〔19〕,其变炎烁〔20〕,其眚燔焫【3】〔21〕,其味为苦〔22〕,其志为喜〔23〕。喜伤心〔24〕,恐胜喜〔25〕;热伤气〔26〕,寒胜热〔27〕;苦伤气〔28〕,咸胜苦〔29〕。

【原文通解】

 ●南方生热①,热生火②,火生苦③,苦生心④,心生血⑤,血生脾⑥。

〔1〕阳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行云暴升,苁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

〔2〕热甚之气,火运盛明,故曰热生火。

火者,盛阳之生化也,热气施化则炎暑郁燠,其为变极则燔灼销融。运乘癸酉、癸未、癸已、癸卯、癸丑、赞亥岁,则热化不足。若乘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岁,则热化有余。火有君火、相火,故曰热生火,又云火也。

〔3〕物之味苦者,皆始自火之生化也。甘物遇火,体焦则苦,苦从火化,其可征也。

〔4〕苦物入胃,化入于心,故诸癸岁则苦化少,诸戊岁则苦化多。

〔5〕苦味自心化已,则布化生血脉。

〔6〕 苦味营血已,自血流化,生养脾也。

南方应夏而生热,热盛则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心气通过血以滋养脾脏。

 其在天为热⑦,在地为火⑧,在体为脉⑨,在气为息【1】⑩,在藏为心 ?。

【1】息:长的意思。

〔7〕亦神化气也。暄暑郁燕,热之化也。炎赫沸腾,热之用也。岁属少阴、少阳,在

上则热化于天,在下则热行于地。

〔8〕 光显炳明,火之体也。燔燎焦然,火之用也。

〔9〕流行血气,脉之体也。壅泄虚实,脉之用也。络脉同。

〔10〕息,长也。

〔11〕 心形如未敷莲花,中有九空,以导引天真之气,神之宇也。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乘癸岁,则心与经络受邪而为病。小肠腑亦然。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热,在地应在火,在人体应在脉,在气应在阳气生长,在脏应在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2】〔13〕,其用为躁〔14〕,其色为赤〔15〕,其化为茂〔16〕,其虫羽〔17〕,

【2】显:明显、昭彰。

【12〕暑热也,心之气性也。

〔13〕明显见象,定而可取,火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彰显。)

〔14〕火性躁动,不专定也。

〔15〕 生化之物,乘火化者,悉表备赭丹

之色。今南方之地,草木之上,皆兼赤色。乘癸岁,则赤色之物,兼黑及白也。

〔16〕茂,蕃盛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蕃茂。)

〔17〕 参差长短,象火之形。

其性为暑热,其德为显现物象,其功用为躁动,其色为赤,其生化为茂盛,其虫为羽虫,

其政为明〔18〕,其令郁蒸〔19〕,其变炎烁〔20〕,其眚燔焫【3】〔21〕,其味为苦〔22〕,其志为喜〔23〕。

【3】燔:烧灼、火灾。

〔18〕明曜彰见,无所蔽匿,火之政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气明,水火异而明同者,火之明明于外,水之明明于内,明虽同而实异

也。)

〔19〕郁,盛也。蒸,热也,言盛热气如蒸也。(新校正云:详注谓郁为盛,其义未安。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论》云:郁谓郁燠,不舒畅也。当如此解。)

〔20〕热甚炎赫,烁石流金,火之极变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销烁。)

〔21〕燔焫山川,旋及屋宇,火之灾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燔焫。)

〔22〕物之化之变而有苦味者,皆火气之所合散也。今南方之野,生物多苦。

〔23〕喜,悦乐也,悦以和志。

其政为明显,其令为热盛,其变动为炎热灼烁,其灾为燔灼焚烧,其味为苦,其情志为喜。

 ●喜伤心〔24〕,恐胜喜〔25〕;热伤气〔26〕,寒胜热〔27〕;苦伤气〔28〕,咸胜苦〔29〕。

〔24〕言其过也。喜发于心而反伤心,亦犹风之折木也。过则气竭,故见伤也。

〔25〕 恐至则喜乐皆泯,胜喜之理,目击道存。恐则水之气也。

〔26〕 天热则气伏不见,人热则气促喘急,热之伤气,理亦可征。此皆谓大热也,小热之

气,犹生诸气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此其义也。

〔27〕寒胜则热退,阴盛则阳衰,制热以寒,是求胜也。

〔28〕大凡如此尔。苦之伤气,以其燥也,苦加以热,则伤尤甚也。何以明之?饮酒气促,多则喘急,此其信也。苦寒之物,偏服岁久,益火滋甚,亦伤气也。暂以方治,乃同少火,反生气也。(新校正云:详此论所伤之旨有三:东方曰风伤肝酸伤筋,中央曰湿伤肉甘伤脾,西方曰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南方曰热伤气苦伤气,北方曰寒伤血咸伤血,是伤已所胜也;西方曰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己也。凡此五方所伤之例有三,若《太素》则俱云自伤焉。)

〔29〕酒得咸而解,物理昭然。火苦之胜,制以水咸。

喜能伤心,恐惧能抑制喜气;热能伤气,寒能克制热气;苦味能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译文】

南方应夏而生热,热盛则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心气通过血以滋养脾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热,在地应在火,在人体应在脉,在气应在阳气生长,在脏应在心。其性为暑热,其德为显现物象,其功用为躁动,其色为赤,其生化为茂盛,其虫为羽虫,其政为明显,其令为热盛,其变动为炎热灼烁,其灾为燔灼焚烧,其味为苦,其情志为喜。喜能伤心,恐惧能抑制喜气;热能伤气,寒能克制热气;苦味能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图片

 

 

拾壹

 

 

【原文】

       中央生湿①,湿生土②,土生甘③,甘生脾④,脾生肉⑤,肉生肺⑥。其在天为湿⑦,在地为土⑧,在体为肉⑨,在气为充【1】⑩,在藏为脾?。其性静兼【2】?,其德为濡〔13〕,其用为化〔14〕,其色为黄〔15〕,其化为盈【3】〔16〕,其虫倮【4】〔17〕,其政为谧【5】〔18〕,其令云雨〔19〕,其变动注〔20〕,其眚淫溃【6】〔21〕,其味为甘〔22〕,其志为思〔23〕。思伤脾〔24〕,怒胜思〔25〕;湿伤肉〔26〕,风胜湿〔27〕;甘伤脾〔28〕,酸胜甘〔29〕。

【原文通解】

●中央生湿①,湿生土②,土生甘③,甘生脾④,脾生肉⑤,肉生肺⑥。

〔1〕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

〔2〕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运乘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之岁,则湿化不足。乘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岁,则湿化有余也。

〔3〕物之味甘者,皆始自土之生化也。

〔4〕甘物入胃,先入于脾,故诸己岁则甘少化,诸甲岁甘多化。

〔5〕甘味入脾,自脾脏布化,长生脂肉。

 〔6〕 甘气营肉已,自肉流化,乃生养肺脏也。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肌肉,脾气通过肌肉而滋养肺脏。

● 其在天为湿⑦,在地为土⑧,在体为肉⑨,在气为充【1】⑩,在藏为脾?。

【1】充:充盈。

〔7〕言神化也。柔润重泽,湿之化也。埃郁云雨,湿之用也。岁属太阴在上则湿化于天,太阴在下则湿化于地。

〔8〕敦静安镇,聚散复形,群品以生,土之体也。含垢匿秽,静而下民,为变化母,土之德也。(新校正云:详注云静而下民,为土之德。下民之义,恐字误也。)

〔9〕复裹筋骨,气发其间,肉之用也。疏密不时,中外否闭,肉之动也。

〔10〕土气施化,则万象盈。

 〔11〕形像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乘己岁,则脾及经络受邪而为病。(新校正云:详肝心肺肾四脏注各言府同,独此注不言胃府同者,阙文也。)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

其性静兼【2】?,其德为濡〔13〕,其用为化〔14〕,其色为黄〔15〕,其化为盈【3】〔16〕,其虫倮【4】〔17〕,

【2】静兼:静,静谧。兼,有涵养、容纳之义。

【3】盈:满也,指充满丰盛。

【4】倮(luǒ):指无毛无甲无鳞无羽的裸体动物。

〔12〕兼,谓兼寒热暄凉之气也。《白虎通》曰:脾之为言并也,谓四气并之也。

〔13〕津湿润泽,土之德也。(新校正云:

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溽蒸。)

〔14〕化,谓兼诸四化,并己为五化,所谓风化热化燥化寒化,周万物而为生长化成收藏也。

〔15〕物乘土化,则表见黅之色。今中央之地,草木之上,智兼黄色。乘己岁,则黄色之物,兼苍及黑。

〔16〕盈,满也。土化所及,则万物盈满。(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丰备。)

〔17〕倮露皮革,无毛介也。

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

其政为谧【5】〔18〕,其令云雨〔19〕,其变动注〔20〕,其眚淫溃【6】〔21〕,其味为甘〔22〕,其志为思〔23〕。

【5】谧:安静。

【6】淫溃:淫,久雨。溃,土崩。阴雨连绵而致土崩。

〔18〕谧,静也。土性安静。(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安静。详土之政谧,水太过其政谧者,盖水太过而土下承之,故其政亦谧。)

〔19〕湿气布化之所成。

〔20〕动,反静也。地之动则土失性,风摇不安,注雨久下也。久则垣岸复为土矣。(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骤注。)

〔21〕淫,久雨也。溃,土崩溃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霖溃。)

〔22〕物之化之变而有甘味者,皆土化之所终始也。今中原之地,物味多甘淡。

〔23〕思以成务。(新校正云:按《灵枢经》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

 ●思伤脾〔24〕,怒胜思〔25〕;湿伤肉〔26〕,风胜湿〔27〕;甘伤脾〔28〕,酸胜甘〔29〕。

〔24〕思劳于智,过则伤脾。

〔25〕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

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

〔26〕湿甚为水,水盈则肿,水下去已,形肉已消,伤肉之验,近可知矣。

〔27〕风,木气,故胜土湿,湿甚则制之以风。

〔28〕过节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甘伤肉。)

〔29〕甘余则制之以酸,所以救脾气也。

思能伤脾,仇能抑制思虑;思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译文】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肌肉,脾气通过肌肉而滋养肺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思能伤脾,仇能抑制思虑;思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图片

 

 

拾贰

 

 

【原文】

       西方生燥①,燥生金②,金生辛③,辛生肺④,肺生皮毛⑤,皮毛生肾⑥。其在天为燥⑦,在地为金⑧,在体为皮毛⑨,在气为成【1】⑩,在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13〕。其用为固〔14〕,其色为白〔15〕,其化为敛〔16〕,其虫介〔17〕,其政为劲【2】〔18〕,其令雾露〔19〕,其变肃杀〔20〕,其眚苍落【3】〔21〕,其味为辛〔22〕,其志为忧〔23〕。忧伤肺〔24〕,喜胜优〔25〕;热伤皮毛〔26〕,寒胜热〔27〕;辛伤皮毛〔28〕,苦胜辛〔29〕。

【原文通解】

● 西方生燥①,燥生金②,金生辛③,辛生肺④,肺生皮毛⑤,皮毛生肾⑥。

〔1〕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苍翠,烟浮草木,远望氤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太虚埃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天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太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腾,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复雨。然西风雨晴,天之常气,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复雨,因雨而乃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所不胜,则多为复也。

〔2〕气劲风切,金鸣声远,燥生之信,视听可知,此则燥化,能令万物坚定也。燥之施化于物如是,其为变极则天地凄惨,肃杀气行,人悉畏之,草木凋落。运乘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之岁,则燥化不足。乘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之岁,则燥化有余。岁气不同,生化异也。

〔3〕 物之有辛味者,皆始自金化之所成也。

〔4〕辛物人胃,先入于肺,故诸乙岁则辛少化,诸庚岁则辛多化。

〔5〕辛味入肺,自肺脏布化,生养皮毛也。

〔6〕辛气自入皮毛,乃流化生气,入肾脏也。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气通过皮毛而又能滋养肾脏。

其在天为燥⑦,在地为金⑧,在体为皮毛⑨,在气为成【1】⑩,在藏为肺 ?,

【1】成:成熟。

〔7〕神化也。雾露清劲,燥之化也。肃杀凋零,燥之用也。岁属阳明在上则燥化于天,阳明在下则燥行于地者也。

〔8〕从革坚刚,金之体也。锋刃[守]銛利(守)金之用也。(新校正云:按别本銛作括。)

〔9〕柔韧包裹,皮毛之体也。渗泄津液,皮毛之用也。

〔10〕 物乘金化则坚成。

〔11〕山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数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主藏魄也。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乘乙岁,则肺与经络受邪而为病也。大肠腑亦然。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燥,在地应于金,在人体应于皮毛,在气应于万物成熟,在脏应于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13〕。 其用为固〔14〕,其色为白〔15〕,其化为敛〔16〕,其虫介〔17〕,

〔12〕凉,清也,肺之性也。

〔13〕金以清凉为德化。(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清洁。)

〔14〕 固,坚定也。

〔15〕物乘金化,则表彰缟素之色,今西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白。乘乙岁,则白色之物,兼赤及苍也。

〔16〕敛,收也。金化流行则物体坚敛。(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紧敛。详

金之化为敛,而木不及之气亦敛者,盖木不

及而金胜之,故为敛也。)

〔17〕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坚之象也。

其性为清凉,其德为洁净,其功用为坚固,其色为白,其生化为收敛,其虫为介虫,

其政为劲【2】〔18〕,其令雾露〔19〕,其变肃杀〔20〕,其眚苍落【3】〔21〕,其味为辛〔22〕,其志为忧〔23〕。

【2】劲:有“强”之意,指坚强有力。

【3】苍落:青干而凋落。

〔18〕劲,前锐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劲切。)

〔19〕凉气化生。

〔20〕天地惨凄,人所不喜,则其气也。

〔21〕青干而凋落。

〔22〕夫物之化之变而有辛味者,皆金气之所离合也。今西方之野,草木多辛。

〔23〕忧,虑也,思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忧为思,有害于义。按本论思为牌之志,忧为肺之志,是忧非思明矣。又《灵枢经》曰:愁忧则闭寒而不行。又云: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若是则忧者,愁也,非思也。)

其政为刚劲切切,其令为雾露,其变动为严酷摧残,其灾为青干而凋落,其味为辛,其情志为忧愁。

忧伤肺〔24〕,喜胜优〔25〕;热伤皮毛〔26〕,寒胜热〔27〕;辛伤皮毛〔28〕,苦胜辛〔29〕。

〔24〕愁忧则气闭塞而不行,肺藏气,故忧伤肺。

〔25〕神悦则喜,故喜胜忧。

〔26〕火有二别,故此再举热伤之形证也。火气薄烁则物焦干,故热气盛则皮毛伤也。

〔27〕 以阴消阳,故寒胜热。(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

〔28〕过节也。辛热又甚焉。

〔29〕苦,火味,故胜金之辛。

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热能伤皮毛,寒能克制热气;味能伤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译文】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声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气通过皮毛而又能滋养肾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燥,在地应于金,在人体应于皮毛,在气应于万物成熟,在脏应于肺。其性为清凉,其德为洁净,其功用为坚固,其色为白,其生化为收敛,其虫为介虫,其政为刚劲切切,其令为雾露,其变动为严酷摧残,其灾为青干而凋落,其味为辛,其情志为忧愁。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热能伤皮毛,寒能克制热气;味能伤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图片

 

 

拾叁

 

 

【原文】

      北方生寒①,寒生水②,水生咸③,咸生肾④,肾生骨髓⑤,髓生肝⑥,其在天为寒⑦,在地为水⑧,在体为骨⑨,在气为坚【1】⑩,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13〕,其用为□【2】〔14〕,其色为黑〔15〕,其化为肃〔16〕,其虫鳞〔17〕,其政为静〔18〕,其令□□【3】〔19〕,其变凝冽【4】〔20〕,其眚冰雹〔21〕,其味为咸〔22〕,其志为恐〔23〕。恐伤肾〔24〕,思胜恐〔25〕;寒伤血〔26〕,燥胜寒〔27〕;咸伤血〔28〕,甘胜咸〔29〕。五气更立【5】,各有所先〔30〕,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6】〔31〕。

【原文通解】

●北方生寒①,寒生水②,水生咸③,咸生肾④,肾生骨髓⑤,髓生肝⑥,

〔1〕阳气伏,阴气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气也。若气似散麻,本末皆黑,微见黄色[上二字,守),川泽之寒气也。太虎清白,空犹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然。北望色玄,凝雰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浮咸,水(守〕敛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也。

〔2〕寒资阴化,水所由生,此寒气之生化尔。寒气施化则水冰雪雰,其为变极则水涸冰坚。运乘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之岁,则寒化大行。乘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之岁,则寒化少。

〔3〕物之有咸味者,皆始自水化之所成结也。水泽枯涸,卤咸乃蕃,沧海味咸,盐从水化,则咸因水产,其事炳然,煎水味咸,近而可见。

〔4〕咸物入胃,先归于肾,故诸丙岁咸物多化,诸辛岁咸物少化。

〔5〕咸味入肾,自肾脏布化,生养骨髓也。

〔6〕咸气自生骨髓,乃流化生气,入肝脏也。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咸味,咸味入肾而能滋养肾脏,肾能滋养骨髓,肾气同过骨髓而能滋养肝脏。

其在天为寒⑦,在地为水⑧,在体为骨⑨,在气为坚【1】⑩,在藏为肾?。

【1】坚:柔软之物,遇寒则坚,寒之化也。

〔7〕神化也。凝惨冰雪,寒之化也。凛冽霜雹,寒之用也。岁属太阳在上则寒化于天,太阳在下则寒行于地。

〔8〕阴气布化,流于地中,则为水泉。澄彻流衍,水之体也。漂荡没溺,水之用也。

〔9〕强干坚劲,骨之体也。包裹髓脑,骨之用也。

〔10〕柔软之物,遇寒则坚,寒之化也。

〔11〕肾脏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也。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乘辛岁,则肾脏及经络受邪而为病。膀胱腑同。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寒,在地应于水,在人体应于骨,在气应于物体坚实,在脏应于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13〕,其用为【2】〔14〕,其色为黑〔15〕,其化为肃〔16〕,其虫鳞〔17〕,

【2】:原文缺。明抄本为“藏”字。

〔12〕 凛,寒也,肾之性也。

〔13〕水以寒为德化。(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其德凄沧。)

〔14〕本阙。

〔15〕 物禀水成,则表被玄黑之色。今北

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黑。乘辛岁,则黑色之物,兼黄及赤也。

〔16〕肃,静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清谧。详水之化为肃,而金之政太过者为肃,平金之政劲肃,金之变肃杀者,何也?盖水之化肃者,肃静也。金之政肃者,肃杀也。文虽同而事异者也。)

〔17〕鳞,谓鱼蛇之族类。

其性为严凛,其德为寒冷,其功用为闭藏,其色为黑,其生化为整肃,其虫为鳞虫,

其政为静〔18〕,其令□□【3】〔19〕,其变凝冽【4】〔20〕,其眚冰雹〔21〕,其味为咸〔22〕,其志为恐〔23〕。

【3□□:原文缺。明绿格抄本为“霰雪”二字。

【4】凝冽:寒甚则水凝。水结冰为凝,冷极为冽。

〔18〕水性澄彻而清静。(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凝肃。详水之政为静,而平土之政安静,土太过之政亦为静,土不及之政亦为静定,水土异而静同者,非同也。水之静,清净也。土之静,安静也。)

〔19〕本阙。

〔20〕寒甚故致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凛冽。)

〔21〕非时而有及暴过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冰雪霜雹。)

〔22〕夫物之化之变而有咸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泽,地多咸卤。

〔23〕恐以远祸。

其政为平静,其令为霰雪其变动为水冰气寒,其灾为冰雹,其味为咸,其情志为恐。

恐伤肾〔24〕,思胜恐〔25〕;寒伤血〔26〕,燥胜寒〔27〕;咸伤血〔28〕,甘胜咸〔29〕。

〔24〕恐甚动中则伤肾。《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肾藏精,故精伤而伤及于肾也。

〔25〕思见祸机,故无忧恐。思一作忧,非也。

〔26〕明胜心也。寒甚血凝,故伤血也。

〔27〕寒化则水积,燥用则物坚,燥与寒兼,故相胜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

〔28〕味过于咸,则咽干引饮,伤血之义,断可知矣。

〔29〕渴饮甘泉,咽干自已,甘为土味,故胜水咸。(新校正云:详自上岐伯曰至此,与阴阳应象大论同,小有增损,而注颇异。)

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惧,寒能伤血,燥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血,甘味能克制咸味。▲

五气更立【5】,各有所先〔30〕,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6】〔31〕。

【5】五气更立:五气指五行之气,更立指四时更换。五气更立,指五行之气交替主时。

【6】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气来不应时为邪,气来应其时为正。

30〕当其岁时,气乃先也。

〔31〕先立运,然后知非位与当位者也。

五气更替循环,各有时令先后次序,如果失守其位就会产生邪气。如果位置变化正常,就能够保持正气。

【译文】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咸味,咸味入肾而能滋养肾脏,肾能滋养骨髓,肾气同过骨髓而能滋养肝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寒,在地应于水,在人体应于骨,在气应于物体坚实,在脏应于肾。其性为严凛,其德为寒冷,其功用为闭藏,其色为黑,其生化为整肃,其虫为鳞虫,其政为平静,其令为霰雪其变动为水冰气寒,其灾为冰雹,其味为咸,其情志为恐。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惧,寒能伤血,燥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血,甘味能克制咸味。五气更替循环,各有时令先后次序,如果失守其位就会产生邪气。如果位置变化正常,

就能够保持正气。

图片

 

 

拾肆

 

 

【原文】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1】①。

       帝曰:主岁【2】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3】而侮【4】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②;侮反受邪③,侮而受邪,寡于畏也④。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1】①。

【1】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来气与主时相合,则病情轻微,来气与主时不相合,则病情严重。

〔1〕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虽为相得,终以子僭居父母之位,下陵其上,犹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运气及司天之气,则气之所在,相得与不相得可知矣。

黄帝说:邪气致病所发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来气与主时之方位相合,则病情轻微,来气与主时之方位不相合,则病情严重。

帝曰:主岁【2】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3】而侮【4】所不胜;

【2】主岁:五行之气各主一年。值年岁运,亦称中运。以五年为一周期,统主一岁的五运之气。如甲已年为湿土用事,统主一年岁气;乙庚年为燥金用事,统主一年岁气等等。五运各有所主之岁,并有阳年阴年之分,因此五运之气常会出现太过或不及。

【0】气有余:指值年岁运之气太过。凡年干属阳均为岁运太过之年。十干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如逢甲年,便是土运太过;逢丙年,便是水运太过;逢戊年,便是火运太过;岁运之气太过,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是种平衡失调的现象,因为五行气运是一个整体系统,某一方的偏盛,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偏衰,比如木运太过之年,风气偏盛,由于风速的增强,势必导致湿度降低,空气干燥度也相应受到影响,正如张 介 宾 注 云:“假令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土受其克,湿化乃衰;侮所不胜,则金反受木之侮,而风化大行也。”人体五脏与四时五气相通相应,如果在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下,自身适应能力或抗病能力减弱,就会受到风邪的侵袭而发生疾病。当其肝木受病之后,肝气有余,势必使脾土过度受克,同时也可因肝气升发太过,影响肺金之气的清肃下降,因此可以出现眩晕、胁痛、食少、腹泻、呕吐等症。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反胁痛而吐甚。”此即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的意思。

【3】胜:克制。

【4】侮:欺侮,侵犯。

黄帝说:五气主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②;

【0】气不及:指值年岁运之气不足。凡年干属阴均为岁运不足之年。十干中,乙、丁、己、辛、癸属阴,如逢乙年,便是金运不及;逢丁年,便是木运不及;逢己年,便是土运不及;逢辛年,便是水运不及;逢癸年,便是火运不及。岁运之气不及,也是气候平衡失调的一种现象,因为五运之气某一方的偏衰,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偏盛,比如木运不及之年,风气偏衰,风速过分减弱,势必导致燥气偏盛,湿度也相应受到影响,张介宾注云:“木气不足,则已所不胜者,乘虚来侮,而金令大行;己所胜者,因弱相轻,而土邪反甚也。”就人体来说,凡是反常的气候变化,同样会影响到脏气的正常活动,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当肝木之气升发不足,肺金肃降之气必然太过,同时由于肝气疏泄失职,又会导致脾气壅滞而影响肝木,因此可以出现胁痛、少腹痛、咳嗽、肠鸣、腹泻等症。如《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咳而鼽”等症(中清即中气虚寒)。此所谓“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的意思。

〔2〕木余,则制土,轻忽于金,以金气不争,故木恃其余而欺侮也。又木少金胜,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四气率同。侮,谓侮慢〔守〕而凌忽之也。

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地欺侮自己。

侮反受邪③,侮而受邪,寡于畏也④。

帝曰:善。

【0】侮,欺侮,恃强凌弱的意思。

      侮反受邪:即恃强凌弱,肆意侵犯别人的,自己也会受到邪气的侵袭,如张志聪注:“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复也。如岁木不及,则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虚其位矣。至秋令之时,金气虚而反受木之子气来复,则火热烁金,所谓侮反受邪也。”为什么出现“侮而受邪”的情况?经文指出“寡于畏也”。“寡”,缺少的意思。畏,指正常的克制。意即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五行气运之间缺少正常的制约关系所致。如张志聪注:“侮而受邪,因木气不及,而金气又能制木,寡于畏之故也。”可见五行气运之所以能维持相对平衡,主要在于相互制约,有了正常的制约关系,偏衰者就会得到扶持,偏盛者就会受到抑制,这就是“制则生化”的道理。

〔3〕或以己强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凌忽,虽侮而求胜,故终必受邪。

〔4】受邪,各谓受已不胜之邪也。然舍己宫观,适他乡邦,外强中干,邪盛真弱,寡于敬畏,由是纳邪,故曰寡于畏也。(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而薄之,命曰气迫。即此之义也。)

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它无所谓忌,而缺少防御的能力。

黄帝说:好。

      本段论述五运主岁的太过不及及其乘侮关系。

【译文】

黄帝说:邪气致病所发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来气与主时之方位相合,则病情轻微,来 气与主时之方位不相合,则病情严重。

      黄帝说:五气主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地欺侮自己。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它无所谓忌,而缺少防御的能力。

      黄帝说:好。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题解】

       【1】六微旨:六,指风、火、热、湿、燥、寒六气。微旨,就是极精湛微妙的理论。

图片

 

 

 

 

【导读】

       一、说明五运学说是从观察宇宙中存在着五种不同的气色而起始的。

        二、叙述了六气的假设位置、运行方向和次序。

       三、指出地在人之下、太虚之中,赖大气举之,而能保持在字宙中间。周围大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面上的一切事物。

       四、说明五运六气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对万物生化的关系。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1】也,如迎【2】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3】①。夫于数言谨奉天道【4】,余闻而藏之,心私异【5】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6】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②?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7】,盛衰之时【8】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1】也,如迎【2】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3】①。

【1】道:规律、法则。

【2】迎:仰望。

【3】极:终极。

〔1〕深渊静滢而澄彻,故视之可测其深浅;浮云飘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诣其边涯。言苍天之象,如渊可视乎鳞介;运化之道,犹云莫测其去留。六气深微,其于运化,当如[守]是喻矣。(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疏五过论》文重。)

黄帝问道: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云,又像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

夫于数言谨奉天道【4】,余闻而藏之,心私异【5】之,不知其所谓也。

【4】谨奉天道:谨:郑重地,恭敬地。恭敬地奉行自然法则。

【5】异:困惑,疑问。

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独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

愿夫子溢志【6】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②?

【6】溢志:开怀泻意,犹言尽情。

〔2〕运化生成之道也。 

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地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7】,盛衰之时【8】也。

【7】因天之序:因,沿袭,顺承。天之序,自然发展现律及自然气候寒热温凉的时序规律。顺承自然规律。

【8】盛衰之时:指阴阳升降的规律。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由于运气秩序的变更,表现为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

【译文】

黄帝问道: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云,又像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独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地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由于运气秩序的变更,表现为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