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原文】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1】。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2】。
肝病头【3】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4】,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原文通解】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1】。
【1】冬夜半,夏日中:张介宾:“心火畏水,故冬则死于夜半;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2】。
【2】冬日人,夏日出:马莳:“冬之日人在申,申虽属金,金衰不能扶也。夏之日出在寅,木旺火将生,肺气已绝,不待火之生也。”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头【3】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3】头:《甲乙经》卷六第十作“头痛”。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4】,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4】背膂筋痛:膂,脊骨。脊柱两侧背部的竖筋疼痛。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译文】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原文】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1】,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2】。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3】,夏日昳【4】。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5】,夏下晡【6】。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原文通解】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1】,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2】。
【1】背膂筋痛:膂,脊骨。脊柱两侧背部的竖筋疼痛。
【2】冬大晨,夏晏晡:大晨,指天亮之时。晏脯,指晚饭之时。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3】,夏日昳【4】。
【3】后:《甲乙经》卷六第十元“后”字。
【4】日昳(dié):午后,日偏斜之时。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5】,夏下晡【6】。
【5】鸡鸣:指早鸡鸣时,丑正之分。
【6】下晡:午后,与日昳之时相近。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译文】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运气学说介绍】
运气学说,是从宇宙节律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学说。
大气在诸因素影响下,随时间节律而出现的各种气象变化,有其一定的规律。运气学说根据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点。
运气学说十分重视时间周期的变化,在常年气候运动中,时令季节与气候变化是同步的。一般说来,什么时节到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气候出现,这是正常现象,反映了日、月、地三体的周期运动关系,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也与之相应。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随时随地都可以影响气候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随时存在出现气候变化异常的可能。因此,《内经》常常把时间周期作为衡量气候变化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准,如说:“至(时至)而至(气至)者和至(时至)而不至(气至),来气不及也;朱至(时)而至(气),来气有余也。”说明判断气候的常变,既不能离开实际观察,也不能脱离时令季节。强调时和气的结合,是运气学说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作为自然法则,是运气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天体运动和气象变化规律的核心理论。所谓“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动,“六气”,即三阴三阳之气的划分。五运代表地面因素,它来自五方的气流运动;六气代表空间因素,与太阳活动直接相关。气候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运六气正是力图把这些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探索各种气候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
运气学说是运用天干地支进行推演运算的。天干地支不仅作为纪日、纪月、纪年的符号,并又分别代表阴阳五行的气运。阴阳五行之气,存在着相生相制的关系,而相生相制正是自然界维持平衡的重要基础。亿万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没有超越生物界所能适应的范围,正是阴阳五行之气相生相制,不断交替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气学说有着深刻的天文学背景,能在气象、历法、物候等方面找到一定的客观依据,这是这一学说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对运气学说的运用,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生搬硬套,因为气候变化有它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内经》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正确的运用运气学说。所以,对运气学说的看法,要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而上学观点。
【运气学说的价值】
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着重于揭示宇宙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这个关系即是“天道一气化一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气化便是连接天道(宇宙运动)与物候(包括生物体,尤其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枢纽。因此只有掌握气化理论才能把握天道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天候应答的规律,这就是运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是气化理论的重大价值。
运气学说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立足于脏腑气化与外界“六化”的气化辨证,着眼于辨清这两类矛盾相互作用的焦点,从而打开辨证论治的广阔领域。
运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中,运气气化理论,运气病机理论,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论治理论是运气学说的四大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尤其运气七篇是一部伟大的综合巨著,除医学之外,还蕴含着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灾害、哲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农学等诸种学说,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因此运气七篇除在中医学有重大地位之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方面也有着很高的价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优秀宝典。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像这样一部对中医学有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估量价值的巨著却竟遭抵毁,几经湮没。有的竟认为五运六气是讲占候,是迷信,更有甚者认为讲五运六气是倒退,是落后。因此有些地方对运气学说弃而不学,从而导致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理论贫乏化和洋化,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端。
近代随着西洋医学的强大,中医理论一度陷于囹圄,中医并非没有高水平的理论,而是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因此对自己的理论视而不见,以致使传统的中医理论的弘扬岌岌在危。
因此,为了中医学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就必须大力弘扬运气学说,使中医理论得到更大的开拓和发展,中医学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运气理论的产生】
运气学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我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已有了分观的天文学水平。那时,已经十分重视天象的观察,如二十八宿及星辰的运动规律,以及对天体日月的观察;并已注意到了太阳视运动。对于历法,据甲骨文记载殷朝已有了殷历。在战国时代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形成,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我国创造了太阳历系统。二千多年以来,一直与阴阳合历并存不衰。
对于二十八宿的研究,先秦时期已经十分注意,春秋时期甚至以之兴起了一套分野说,就是以天上的二十八宿,十二辰配地上的国家和地区,表明了古代不同区域已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殷周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二十八宿作为一个体系已经形成。
对干支纪日,殷墟甲骨文已有完整的干支表,证明至迟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武丁时代,就有了十二支的划分。
此外战国时代诞生了“十二次体系。”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天文学测仪--“圭表”。
另外,古天文学已经认识到了宇宙的无限性,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太虚寥廓”《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大气举之也。”
总之,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古天文学就已经开始萌芽,到夏代已经开始重视星辰的观察,并有了十二辰和十二次的星空区划,至殷代出现了先秦历法及干支计时法。总之,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圭表等最早的天文仪,并形成了二十八宿概念以及宇宙无限观等,表明先秦时期我国天文学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运气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
【七篇大论】
《内经》的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对宇宙万物,特别是对人类的影响,是学习、研究运气的重要篇章。学习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一般运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内经》运气打下基础。
【题解】
本篇论述五运六气的一般规律,从太过、不及、平气的岁气变化,说明运气对宇宙万物的影响,因其用天干以纪地气,地支以纪天气。古人认为,天地运气是宇宙间万物的本元,此文专篇纪而论之,故名。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1】五行,御五位:御,有“主”义,指治理。五位,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2】五气:指生、长、化、收、藏。
【3】御谓临御。化谓生化也。天真之气,无所不周,器象虽殊,参应一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悲忧恐。二论不同者,思者脾也,四脏皆受成焉。悲者,胜怒也。二论所以互相成也。)
论述天、地、人之间存在着五行气运的密切联系。
“天有五行”,指星空的五方、五气,属天之五行。“御”,驾御,有统属的意思。“五位”,指地面的五方,与“寒暑燥湿风”五气,属地之五行。全句意为天的五行统属着地的五行,因此产生寒暑燥湿风。这是由于一年中,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十五度为一个节气,相当于十五日。古代天象家、历法家,通过长期的观察、测定,把一年分作五季,每季各七十三日有零,即每年从大寒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温和,属风气主令;从春分后十三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炎热,属火气(包括暑气在内)主令;从芒种后十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潮湿,属湿气主令;从处暑后七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干燥凉爽,属燥气主令;从立冬后四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寒冷,属寒气主令。这就是一年的五行气运,它是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这是承上文说明人体在自然界五行气运的作用和影响下,五脏的功能活动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节律,正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将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脏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五脏之气是指五脏所密藏的精微物质及其活动能力,它在人体阳气的主导作用下,与四时五行之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肝为风木之脏,与春气相通应,在生理上以升发阳气为主要功能,故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在病理上常有肝气异常,肝火、肝风等病变出现,三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均属于阳气的变动。为什么五脏之气产生喜怒思忧恐?这是因为情志变化与五脏的功能活动密切有关。例如五脏的病变可以影响人们情志的活动,反过来,情志的变化又可引起五脏的病变,如肝气实的病人多见烦躁易 怒;而 忧愁郁怒,又常常引起肝气不舒,肝气上逆的病变。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物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1】五运相袭: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运行流转不息。
【2】朞(ji):一周年的意思。
【3】论,谓《六节藏象论》也。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故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也。以六合五,数未参同,故问之也。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1】鬼臾区: wěi yú qū 是黄帝的臣子之一。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鬼叟区两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1】道,谓化生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成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新校正云:详阴阳者至神明之府也,与《阴阳应象大论》同,而两论之注颇异。)
论述五行与阴阳同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本篇居七篇大论之首,是讨论自然界气运规律的重点篇章。文中明确指出五运、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刚领,变化的根本,万物生长毁灭的根源,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所在,不可不深入了解(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刚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可见这是在研究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在古天文、气象、历法、物候学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为刚,对气运规律的总结,在医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运”,亦称五行。张介宾说:“五运,即五行也。”五行,在此主要指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动,它是在四时阴阳的基础上对常年气候变化特点的反映。风火属阳,反映春温、夏热的气候特点;燥寒属阴,反映秋凉、冬寒的气候特点;湿生于土,反映四时、长夏的潮湿气候特点。一年之中随着春夏秋冬的推移,风、火、湿、燥、寒五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依次递变,这就是常年气候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五行源于阴阳的基本道理。所以张介宾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阴阳之气彼此互为消长,故有常年季节,气候的变化,五行承袭阴阳之气,故又有生克乘侮等不同的关系。可见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公转和自转)的不同时间、空间、方位、性质而决定的,因为自然节律与大气环流的变化,都起源于地球的运动,假如地球不动,字宙静止,便没有年、月、日、时的周期概念,也没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分。所以阴阳五行都是根据天象、气象、历法等实际观察与科学测定总结出来的自然法则。所谓五行源于阴阳,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其理即在于此,故经文指出,五行、阴阳同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五运和阴阳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1】神用无方:指阴阳变化,有阳中含阴,
阴中含阳之意。张介宾:“神之为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
【2】所谓化变圣神之道也。化,施化也。变,散易也。神,无期也。圣,无思也。气之施化故曰生,气之散易故曰极,无期禀候故曰神,无思测量故曰圣。由化与变,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由圣与神,故众妙无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称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又《五常政大论》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1】变化之为用:阴阳为体,变化为用,此指阴阳变化之作用。
【2】玄:幽远的意思。
【3】 应万化之用也
【4】玄,远也。天道玄远,变化无穷。《传》曰:天道远,人道迩。
【5】道,谓妙用之道也。经术政化,非道不成。
【6】化,谓生化也。生万物者地,非土气孕育,则形质不成。
▲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1】金石草木,根叶华实,酸苦甘淡辛咸,皆化气所生,随时而有。
【2】智通妙用,唯道所生。
【3】玄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为用,触遇玄通,契物化成,无不应也。
▲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再深远的宇宙空间,产身无穷尽的变化。▲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1】形气相感:形寓阴,气寓阳,此指阴阳之气相互感召。张介宾曰:“形,阴也;气,阳也;形气相感,阴阳合也。”
【2】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号令也。
【3】 东方之化。
【4】应火为用。
【5】南方之化。
【6】应土为用。
【7】中央之化。
【8】应金为用。
【9】西方之化。
【10】应水为用。
【11】北方之化。神之为用,如上五化,木为风所生,火为热所炽,金为燥所发,水为寒所资,土为湿所全,盖初因而成立也。虽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败散尔。岂五行之独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尔。(新校正云:详在天为玄至此,则与《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文重,注颇异。)
【12】 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
【13】此造化生成之大纪。
论述天地形气的关系,及其化生万物的作用。
(1)“神”,这里指自然变化。本文明确提出:“阴阳不测谓之神”,意谓阴阳变化不可揣测叫做神。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是错综复杂,深远无穷的,支配着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所以《内经》称之为神。自然界气候变化表现为风的时候,就与大地的草木发生密切联系。为什么呢?因为风是春天的主气,当春令气候温暖的时候,大地上的草木便开始抽芽发叶,欣欣向荣,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提出“风生木。”这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与地上物质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2)自然气候变化表现为热的时候,与大地上的火有着类似的作用。热是夏天的主气,天气炎热的时候,可 使植物焦枯,有如大火燃烧一样。在天的无形之气和地上的有形之质,无论在性质和作用方面都有相类似之处。以下湿土,燥金,寒水义皆仿此。
(3)“形”,指具有形体的物质。《内经》认为天和地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天的无形之气与在地的有形之质相互交感,相互作用,于是化生万物。因此,天地是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起源。天地实际上是对地球上生命产生和生物生存的各种必要自然条件,如阳光、温度、空气、水分、食物等的概括。所以《内经》把天地、形气、阴阳作为化生万物的基础。
▲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相互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1】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金位西方,其气主成。木位东方,其气主生,一生一成,为万物主终始。
【2】天复地载,上下相临,万物化生,无遗略也。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极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成万物而不遗。
【3】天有六气御下,地有五行奉上。当岁者为上,主司天。承岁者为下,主司地。不当岁者,二气居右,北行转之,二气居左,南行转之。金木水火运,面北[守〕正之,常左为右,右为左,则右[守]者南行,左[守〕者北行而反也。(新校正云:详上下左右之说,义具《五运行大论》中。)
【4】征,信也,验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
【5】木主发生应春,春为生化之始。金主收应秋,秋为成实之终。终始不息,其化常行,故万物生长化成收藏自久。(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与此论相出入也。)
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1】气有多少,谓天之阴阳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谓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由是少多衰盛,天地相召,而阴阳损益昭然彰著可见也。(新校正云:详阴阳三等之义,具下文注中。
▲ 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物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有重新开始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的结合是怎样的呢?
鬼叟区两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阴阳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再深远的宇宙空间,产身无穷尽的变化。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相互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原文】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1】时,四时也。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1】一运之日,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一时当其王相囚死而为〔疑”纪”)法也。气交之内迢然而别有之也。
论述五行气运有不同的周期节律,不单独主管一年四季。
“五气”,指风、火、湿、燥、寒。“朞”,同期。
“时”,指时令。上文意谓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行,有不同的周期节律。有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则五气分主各个年度的气候,所以有岁气的不同,如偏寒、偏热、偏湿等,均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周而复始。如张志聪注:“言五运之气,各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终而复始,非独主于时也。”有以一年为一周期的,则五气分主各个时令的气候,所以有时气的不同,与一年中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相似,仍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周而复始。如吴崑注:“五气各主七十二日,合成三百六十日,是为各终养日。”有以五日为一周期的,即《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日谓之候”。张介宾注云:“日行天之五度,则五日也。日有十二时,五日则六十时,是甲子一周,五行毕而气候易矣,故五日为之候。而一岁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由于五日一候的周期较短,所以古人很注意观察物候的变化。如《礼记·月令》说:“立春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之类。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候亦同法”。张介宾注白:“不独周岁之气为然,即五日为候,气亦迭更,故日候亦同法。”
▲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
【1】《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新校正云:详今世有《天元玉册》,或者以为[守)即此《太始天元册》文,非是。)
▲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
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 过《太始天元册》,文中说:▲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1】太虚廖廓:太虚,即太空。廖廓,有辽阔广大之意。
太虚廖廓,指太空没有边际。
【2】肇基化元:生化世界本原。肇、基、元均有“始”意。“肇”,初始。“基”,基础。“元”,本始。化,指万物的化生。张介宾曰:“化元,造化之本原也。”
肇基化元,即开始奠基于生化万物的本元--天地。辽阔无际的太空,充满着本元之气。气是一种微细的,流动的原始物质,它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元。气的内部包含着两种属性不同的物质,质地轻清的气,上浮为天;质地重浊的气,下凝为地。有了天和地的相互作用,才有生命起源和生存的条件。所以《周易·系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乾坤即是天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这是古代天象家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我国古代唯物哲学家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在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交融在一起,后来哲学才从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所以当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看法比较一致,这正是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3】布气真灵:施布天地真灵之精气于万物,促进万物生长发育。王冰:“布者,布天元之气,无所不至也。气有真气,化机是也。物有灵名,良知是也。”
【4】总统坤元:坤为地。坤元,指大地,为万物生长的根源。
总统坤元,指在天之气总统着生化万物的大地。
【5】九星悬朗:九星:指北斗九星,分别为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王冰注:“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又指北斗,《楚辞·九辨》:“天有九星,以正玑衡。”(《云笈七签》:“天有九星,两星隐,故称九天”)
九星悬朗,即九星明朗高照于天空。
【6】七曜周旋: 七曜(yào):为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称“七政”。
七曜周旋,即七曜(发光的星球)在环周旋转。自然界阴阳、五气的运动变化,与日月星辰的运转有关,太阳的运动,更是形成四时、昼夜阴阳消长的重要条件。
【7】太虚,谓空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也。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故能为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矣。肇,始也。基,本也。
【8】五运,谓木火土金水运也。亦即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行。终天,谓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终始更代,周而复始也。言五运更统于太虚,四时随部而迁复,六气分居而异主,万物因之以化生,非曰自然,其谁能始,故曰万物资始。《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其义也。
五运终天,即五气的周天运动。
【9】太虚真气,无所不至也,气齐生有,故禀气含灵者,抱真气以生焉。总统坤元,言天元气常司地气,化生之道也。《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
【10】九星,上古之时也。上古世质人淳,归真反璞,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道德稍衰,标星藏曜,故计星之见者七焉。九星,谓天蓬、天芮〔守〕、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七曜,谓日月五星,今外蕃具以此历为举动吉凶之信也。周,谓周天之度。旋谓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犹各有进退高下小大矣。
▲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的本元, 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本文引自古代的天文著作《太始天元册文》,论述了天文家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是《内经》作者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从自然界的形成到生命的起源,从天象的变化到气象的变化,文中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幽显既位:幽,即幽暗,指黑夜。显,即明显,指白昼。
幽显既位,指昼夜有一定的时空位置。
【2】品物:品,就是众多的意思。品物,形质可别的品类,就是万物。
【3】臣斯十世:“臣积十世家学于斯”的略语。
【4】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此之谓也。由于日月星辰的运转,自然界呈现出昼夜、四时阴阳变化,这指明了阴阳的本来意义。阴(暗)和阳(光)主要是指背日与向日,远日与近日的不同情况。如果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我们祖先便创造不出阴阳二字。阴和阳既是一切生物取得生存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柔,柔弱。刚,刚强。柔刚,指大地上具有阳刚阴柔不同性质的物类。
【5】 幽显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张,言阴阳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所居,无相干犯,阴阳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犹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弛,落弦。张,起弦。
寒暑弛张,即寒暑往来交替的意思。意即有了太阳运动所引起的光热效应(即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所引起的幅射改变),因而地上的物类表现出阳刚阴柔的不同性质,同时出现了昼夜交替、寒暑往来的现象。这不仅指出了阴阳的由来,也对阴阳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品物,指万物。咸,全部。章,同彰,有明显之意。即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作用下,不断地推动着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论述了五行之气的运动和作用,后面又论述了阴阳,这不是矛盾,更不是重复,因为五行源于阴阳,它是阴阳之气的派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说明了常年气候变化-风火湿燥寒的运行,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正说明天象的自然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推移和五气的运行,因此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不同的气候变化。而这种符合时令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促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所以五气的变化,总统着大地万物生长的主要规律,它和自然界的阴阳运动一样,对万物的生存起着决定因素。
【6】上生,谓生之有情有识之类也。下生,谓生之无情无识之类也。上化,谓形容彰显者也。下化,谓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识,彰显形容,天气主之。无情无识,蔽匿形质,地气主之。禀元灵气之所化育尔。《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斯之谓欤。
生,生长。化,变化。
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
【7】传习斯文,至鬼臾区,十世于兹,不敢失坠。
▲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1】形有盛衰:天地之气,有盈有亏。天为阳,地为阴;阳化气,阴成形。形,代指地之五行。
▲黄帝说:好。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区曰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由气有多少,故随其升降,分为三别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王冰云: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
论述三阴三阳之划分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定的。并从天文学的角度揭示了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
三阴三阳是四时、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它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把阴和阳各自一分为三。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其运行次序,有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少阳的右面一方,属阳明治理,以下义仿此);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可见三阴三阳在定位方面,有上下左右之分;在定性方面,有阴阳盛衰之分;在定量方面,有太、少、厥、阳明之分。并接着指明:“此谓气之标,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即是说,天之三阴三阳就是六气(风、火、暑、湿、燥、寒)运行次序,是以面向南方为条件而进行观测的结果。所以说,天气变化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运行的,因此产生了时令盛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测定,是在日当中午的时分,观察日影投射在圭表(古代测量日影长度数值的天文仪器)的长度数值测知的。如冬至节日影最长,夏至节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日影长短相等等。如张介宾注云:“凡此六气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有序,则气之旺者为盛,气之退者为虚。然此盛衰之时,由于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后位次定,圣人察三者,但南面而待之,则其时更气移,皆于日光而见之矣。故《生气通天论》曰:'天运当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义。”这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的是天文学的六气变化规律。
【引申知识点】
自然界三阴三阳的划分,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定的,那么人体三阴三阳之气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张志聪在《辨气》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论述,认为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由先天的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互相资益而成。并以阴阳离合立论,根据六经和脏腑的关系,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可供学习参考。摘录如下:
“阴阳离合之道,合而为一,离别有三,太阳之气,“生于膀胱,而主于肌表;少阳之气生于肾脏,而通于肌腠。故《灵枢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盖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主肌腠,此太少之气,由下焦之所生。若阳明之气,乃水谷之悍气,别走阳明,即行阳行阴之卫气,由中焦之所生。此三阳之气各有别也。三阴者,五脏之气也。肺气主皮毛,脾气主肌肉,心气通血脉,肝气主筋,肾气主骨,此五脏之气,各有所主也。夫气生于精,阳生于阴。胃腑主化生水谷之精,是以营卫二气,生于阳明。'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太阳之气,生于膀胱。肾为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少阳之气,发于肾脏。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脏主藏精者也,是三阴之气,生于五脏之精。故欲养神气者,先当守其精焉。夫一阴一阳者,先天之道也,分而为三阴三阳者,后天之道也。……,所谓合者,乃先天之一气,上通于肺,合宗气而司呼吸者也。夫有生之后,皆属后天。故借中焦水谷之精以养先天之精气,复借先天之元气,以化生水谷之精微。中下二焦,互相资益。故论先后天之精气者,养生之道也;分三阴三阳者,治病之法也。如邪在皮肤,则伤太阳之气,或有伤于肺;邪在腠理,则伤少阳、阳明,或有伤于脾;邪中少阴,则有急下、急温之标本;邪中厥阴,则有或寒或热之阴阳。此在天之六气,伤人之三阴三阳,犹恐不能分理,而可以一气论乎?若谓正气者,补中下二焦之元气,以御六淫之邪,则可。”(《侣山堂类辨》)
▲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做三阴三阳。▲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1】太过,有余也。不及,不足也。气至不足,太过迎之,气至太过,不足随之,天地之气,亏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1】有余而往,不足随之:指亏盈无常,互有胜负。一个有余之年过后,接下来为一个不及的年运随之。
【2】言亏盈无常,互有胜负尔。始,谓甲子岁也。《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此之谓也。则始甲子之岁,三百六十五日,所禀之气,当不足也,次而推之,终六甲也,故有余已则不足,不足已则有余。亦有岁运非有余非不足者,盖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复余,少已复少,则天地之道变常,而灾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西,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又按《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上宫与正宫同。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卑监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征同。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又《六元正纪大论》云:不及而加同岁会。已前诸岁并为正岁,气之平也。今王注以同天之化为非有余不足者,非也。)
▲ 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阳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1】天符:中运与司天之气相符同化的年份。
【2】岁直:主一岁的中运之气,与主岁之气相承。
【3】三合:中运、司天、主岁三者形同的年份,即既为天符,又为岁直。也叫太乙天符。
【4】应天,谓木运之岁上见厥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土运之岁上见太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水运之岁上见太阳,此五者天气下降,如合符运,故曰应天为天符也。承岁,谓木运之岁,岁当于卯;火运之岁,岁当于午;土运之岁,岁当辰戌丑未;金运之岁,岁当于酉;水运之岁,岁当于子,此五者岁之所直,故曰承岁为岁直也。三合,谓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年辰临午;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年辰临丑未;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年辰临酉,此三者天气、运气与年辰俱会,故云三合为治也。岁直亦曰岁位,三合亦为天符。《六微旨大论》曰:天符岁会,曰太一天符。谓天、运与岁俱会也。(新校正云:按天符岁会之详,具《六微旨大论》中。又详火运,上少阴,年辰临午,即戊午岁也。土运,上太阴,年辰临丑未,即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上阳明,年辰临酉,即乙酉岁也。)
▲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起与司天之气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
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
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 过《太始天元册》,文中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 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做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阳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起与司天之气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原文】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日: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原文通解】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1】上下相召:上为天,下为地。即天地之气相互感召的意思。
【2】天之阴阳:太阳为寒,少阳为暑,阳明为燥,太阴为湿,厥阴为风,少阴为火,皆其在天,故曰天之阴阳。
【3】太阳为寒,少阳为暑,阳明为燥,太阴为湿,厥阴为风,少阴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阴阳也。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上承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1】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本,初气也。火,二气也。相火,三气也。土,四气也。金,五气也。水,终气也。以其在地应天,故曰地之阴阳。
【2】木,初气也。火,二气也。相火,三气也。土,四气也。金,五气也。水,终气也。以其在地应天,故云下应也。气在地,故曰地之阴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之义也。)
【3】生长者天之道,藏杀者地之道。天阳主生,故以阳生阴长。地阴主杀,故以阳杀阴藏。天地虽高下不同,而各有阴阳之运用也。(新校正云:详此经与《阴阳应象大论》文重,注颇异。)
▲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1】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此十六字,文意重复,疑似衍文。
【2】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是以各有阴阳也。阴阳交泰,故化变由之成也。
【3】阴阳之气,极则过亢,故各兼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言气极则变也。故阳中兼阴,阴中兼阳。易之卦,离中虚,坎中实,此其义象也。
▲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
【1】应天之气,动而不息:天属阳而动,所以天之气动而不息。
【2】五岁而右迁:指岁运每五年循环一次。
▲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动向西,每运转换一次;▲
●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1】应地之气,静而守位:地属阴而行迟,所以说“静而守位”。
【2】六朞环会:六年运气循环一周。
【3】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阳居上而动,阴居下而静。
【4】天有六气,地有五位,天以六气临地,地以五位承天,盖以天气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则五岁而余一气,故迁一位。若以五承六,则常六岁乃备尽天元之气。故六年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地气左行,往而不返,天气东转,常自火运数五岁已,其次气正当君火气之上,法不加临,则右迁君火气上,以临相火之上,故曰五岁而右迁也。由斯动静,上下相临,而天地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矣。
【5】天地之道,变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云: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
▲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帝日: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1】上下周纪:天干在上,五岁为周;地支在下,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2】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天之六气每六年一个轮回,每年又分为六个时段,故称天以六为节;地之五运每五年一轮回,每年又分五个阶段,故称地以五为制。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
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1】六节,谓六气之分。五制,谓五位之分。位应一岁,气统一年,故五岁为一周,六年为一备。备,谓备历天气。周,谓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丑者,天气不临君火故也。
【2】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
▲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
【1】七百二十气为一纪:气,指节气。三十年为一纪,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故一纪有七百二十个节气。
▲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
●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1】一周:指甲子相合的一个轮回。
【2】历法一气十五日,因而乘之,积七百二十气,即三十年,积千四百四十气,即六十年也。经云: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过,斯皆见矣。(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矣。)
▲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1】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圣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隐,大圣之深仁也。
▲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1】至数之机:至数,指五运六气相合的常数。五运六气交错轮转,六十年中有一定规律,所以叫做“至数之机”。
【2】迫迮(zé):有切近而深细的意思。
▲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他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他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1】真要:至真之要旨,指真谛及要道。
【2】谓传非其人,授于情狎[守〕,及寄求名利者也。
▲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 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理要道。▲
【译文】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动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 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
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 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