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11---215

(2023-11-04 14:26:04) 下一个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六)

12

【原文】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1】,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2】,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腑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3】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4】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原文通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岐伯说: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1】,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1】下脘不通:《甲乙经》卷六第三作“下焦不通”。下焦不能运化水谷之精。

?黄帝说:阴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2】,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腑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2】上焦不通利:“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指肺气不得宣通。

?黄帝说:阳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3】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4】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3】厥气:指阴寒之气上逆。

【4】温气:指阳气。

?黄帝说:阴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译文】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岐伯说: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黄帝说:阴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黄帝说:阳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黄帝说:阴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13

【原文】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1】。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2】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3】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4】而出,大气【5】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6】,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7】,精无从去,方实【8】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9】。

【原文通解】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黄帝说: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1】。

【1】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意为应用于病人的形体时,要结合四时气血的多少和病位的高下。

?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2】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3】利其户;

【2】气盛:此指吸气时。

【3】如:义同“而”。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

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4】而出,大气【5】乃屈。

【4】切:指急出针之意。

【5】大气:亢盛的邪气。

?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6】,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7】,精无从去,方实【8】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

【6】持针勿置,以定其意:持针在手而不立即刺入,先须安神定意。

【7】针空四塞:针孔须紧密。

【8】实:此指充实感。

?黄帝说:怎样补虚呢?

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

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9】。

【9】追之:针刺法中的补法。

?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译文】

       黄帝说: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黄帝说:怎样补虚呢?

       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七)

14

【原文】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1】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2】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3】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4】其下及与急【5】者;病在骨,淬针【6】药熨;病不知所痛【7】,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8】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9】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1】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1】被:波及。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么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岐相结合呢??

岐伯曰:五脏者,故【2】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3】病所居,随而调之。

【2】故:与“固”通,本然之意。

【3】其:《甲乙经》卷六第三其前有“视”字。

?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

燔针劫刺【4】其下及与急【5】者;病在骨,淬针【6】药熨;

【4】燔(fán)针劫刺:燔,火烧之意。燔针力刺,是指把针刺入人体后,用艾火烧针,也就是显针法。

【5】急:筋脉拘急。

【6】悴针:指用火先烧红针而后刺之。

?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

病不知所痛【7】,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8】之;

【7】病不知所痛:指说不清病痛的部位。

【8】 缪刺: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缪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 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 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缪(miù)刺 刺法名。缪为交叉之意。《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与巨刺交叉取穴刺经有异。

       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又称交经缨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在侧穴的交叉刺法。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

?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9】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9】 巨刺: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巨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 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本法与缪刺二都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

       或为“互刺”的误写。

?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祥审地诊察酒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译文】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么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岐相结合呢?

       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祥审地诊察酒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一)

 

图片

 

 

【题解】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倾移,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巨刺时,一般在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部位取穴和针刺。另外,《内经》所载缪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医学教育 网原创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经,而缪刺是刺其络。一般而言,巨刺法为,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经穴。缪刺法:取各有关的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巨刺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缪刺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等。

 

图片

 

【巨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 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本法与缪刺二都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

       或为“互刺”的误写。

 

图片

 

【缪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 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 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缪(miù)刺 刺法名。缪为交叉之意。《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与巨刺交叉取穴刺经有异。

       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又称交经缨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在侧穴的交叉刺法。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

 

图片

 

【导读】

一、说明缪刺法应用的原理及其与巨刺法的异同。指出同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错刺法,而刺其经脉的为巨刺,刺其络脉的为缪刺;病在经脉则用巨刺,病在络脉则用缪刺。

       二、叙述各经的络脉受邪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针刺的取穴部位、施刺方法、用针次数,提出针刺要考虑人体在月亮周期中的气血盛衰情况的思想。

       三、介绍了病邪侵入手少阴等五经之络而发生的叫“尸厥”的病变,讨论了其救治的方法。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1】于大络【2】而生奇病【3】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1】如此,则治其经焉:《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也,尚非缪刺之谓。”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1】于大络【2】而生奇病【3】也。

【1】流溢:就是水涨满而泛滥的意思。

【2】大络:即十五络脉。

【3】奇病:此指病气在左,症见于右,病气在右,症见于左的络脉病,因异于寻常,所以称奇病。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1】干:干涉、干犯的意思。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二)

 

图片

 

【原文】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1】,故命曰缪刺。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1】巨刺:巨刺与缪刺同样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其不同处是巨刺刺大经,缪刺刺大络。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1】,故命曰缪刺。

【1】痛与经脉缪处:指络脉病的疼痛与经脉病的疼痛部位不同。

       缪处:指不同的部位,这里指在经在络的深浅部位有异。

?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译文】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图片

 

【原文】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1】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2】者,刺然骨之前【3】出血,如食顷【4】而已;不已【5】,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6】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7】,各一痏【8】。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1】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2】出血,如食顷【3】而已;

【1】卒心痛,暴胀:《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少阴……支者,从肝出络心注胸中,故卒心痛也,从肾而上,故暴胀也。”卒,音义均同“猝”,突然的意思。

卒:同猝,突然。

【2】无积者,刺然骨之前:高士宗注:“胀满有积,当刺其胸胁;若无积者,病在少阴之络,上走心包,故当刺少阴然骨之前。”然骨之前,指然谷穴。

       无积:指胁下没有积聚。

       然骨,位于内踝前下方的舟骨结节处。

       然骨之前:指足少阴然谷穴。

【3】食顷:一顿饭的时间。

?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

不已【5】,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6】五日已。

【5】《甲乙经》卷五第三并无此二字。

【6】 取:《甲乙经》卷五第三并无此字。?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7】,各一痏【8】。

【0】手小指次指:指无名指。

【7】去端如韭叶:指距爪甲一分左右。

【8】瘠(wěi):疮也,针灸施术后穴位上的瘢痕,在此意指针刺的次数。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1】老者有顷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老者气血衰故有顷已。”有顷,时间不长的意思。

?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译文】

       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三)

 

图片

 

【原文】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1】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2】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3】。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4】,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5】,不可得屈。刺其踝【6】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7】,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8】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9】,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原文通解】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1】者,各一痏。

【0】卒疝暴痛:王冰注:“以其络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五寸,别走少阳,其支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故令人卒疝暴痛。”

【1】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足大指爪甲上,与皮肉交界的部位,在此指大敦穴。

肉交:就是爪甲和皮肉相交接的地方。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1】女子有顷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疝痛者,阴之病也,女子阴气不胜于阳,故有顷已也。”

?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0】令人头项肩痛:王冰注:“以其经之正者,从脑出别下项,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又其络自足上行,循背上头。”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

不已,刺外踝下【2】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3】。

【2】外踝下:指金门穴,是太阳郄穴。王冰注:“谓金门穴,足太阳郄也。”

【3】如食顷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无此四字。

?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4】。

【4】令人气满胸中……胸中热:《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手阳明偏历之络……不言至于胸胠,而言胸胠痛者,手阳明之正膺乳别上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故胸满喘息支胠胸热也,以此推之,正别脉者皆为络。”

       支胠:支,支撑。胠,指腋下胁上空软处。

       支胠,指胸侧腋下部位胀满,如有物撑持,难以自如收缩。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0】次指:此处指食指。

?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5】。刺其踝后【6】,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7】,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5】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腕前为掌,腕后为臂,手外踝后是手阳明脉所行之处,有脉见者是手阳明络,臂掌不得屈者,取此络也。”

       臂掌之间:臂掌之间究竟为哪条经脉,后世对此解释不一,杨上善认为是手阳明之络;高士宗认为是手厥阴心包络。

【6】刺其踝后:诸注不一,如马莳注为“通里”;《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为“内关”;高士宗注云:“先以指按之,按之而痛,乃刺之。”

       踝:此指手腕。

【7】以月死生为数:明绿格抄本“为”下有“痏”字。《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亦有“痏”字,与明抄本合。指根据月之盈亏决定痏数。死,喻望日后月渐缺;死,喻朔日后月向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客于足阳蹻【8】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9】,各二痏。

【8】足阳蹻:《太素》无“足”字。蹻脉不分手足。

【0】目痛从内眦始:《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阳蹻从足上行至目内眦,故目痛。”内眦,眼内角。

【9】外踝之下半寸所:指申脉穴,通阳蹻脉,为阳蹻脉之所生,在外踝下五分之陷凹中。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译文】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图片

 

【原文】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1】,先饮利药【2】。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3】,刺足跗上动脉【4】;不已,刺三毛【5】上各一痏,见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6】,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7】者,立闻。其不时闻【8】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9】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原文通解】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1】,先饮利药【2】。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1】不得前后:指大小便不通。

【2】利药:此处指通便祛瘀的药品。《太素》卷二十卷缪刺注:“可饮破血之汤,利而出之。”

【0】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3】,刺足跗上动脉【4】;不已,刺三毛【5】上各一痏,见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3】血脉出血:脉应为“络”。

【4】足跗上动脉:王冰谓阳明经之冲阳穴;张介宾谓厥阴经之太冲穴。王冰注:“谓冲阳穴,胃之原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主腹大不嗜食,以腹胀满,故尔取之。”吴昆、马莳、张志聪皆从之。

【5】三毛:指大敦穴,厥阴井穴。

【0】善悲惊不乐:吴昆注:“厥阴之病,连于肝则惊,少阴之病,逆于膻中则不乐,故刺法相侔也。”

?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6】,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6】令人耳聋,时不闻音:王冰注:“又其络之别者;入耳会于宗脉,故病令人耳聋时不闻声。”

       时不闻音,即有时能听到声音,有时听不到声音。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7】者,立闻。其不时闻【8】者,不可刺也。

【7】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指甲与皮肉交界处,即中冲穴,厥阴心包井穴。《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中指爪甲上,手厥阴之井,中冲穴也,以心主脉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宜取之。”

 【8】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完全失去听力的,不可用针刺治疗。

       不时闻:指完全失去听力。

?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失去听力的,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

耳中生风【9】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9】耳中生风:就是耳中自响,如闻风声。

?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

【1】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高士宗注:“此言往来行痹,不涉经脉,但当缪刺其络脉,不必刺其俞穴也。”

【2】痛而刺之:《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谓痛所在,求其络而缪刺之也。”

【3】随气盛衰,以为痏数:就是根据痹症的轻重,决定针刺的次数。

【4】脱气:此处指正气脱失。

?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得泻除。?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10】,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11】,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10】足阳明之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与《甲乙经》阳明之经作阳明之络”可从。

【11】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中当为“大”,指足阳明经之井穴,厉兑穴。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译文】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失去听力的,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得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