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06---210

(2023-11-04 14:23:24) 下一个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一)

1

【题解】

 1、前部主论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血、神、肉、气、志之相互关系,阐述了心之神、肺之气、肝之血、脾之形、肾之志有余和不及病态、补泻之法、“刺微”细节;

       2、后部主论五脏虚实病态及形成原因,阐述了五脏虚实与经脉有余、不足、脉之滑涩之吻合关系及对应病态,指出了调治虚实的补泻之法、用针之法。全篇以调治五脏有余、不足及十二经虚实为主旨,故此名篇《调经论》。

2

【导读】

一、说明了经络是气血流行并沟通脏腑内外的道路,邪气也可以由经络传入脏腑或传出体表,所以治疗疾病要重视调治经络。

       二、叙述了神、气、血、形(肉)、志的虚实症状及针刺治疗方法,同时指明了疾病症情轻微时的征象并提出刺治方法。

       三、阐述了气血相并和阴阳虚实寒热的病理机制和征候表现。

       四、介绍了针刺补泻的手法及其作用。

       五、提出治疗疾病必须参合四时气候、病邪所在、病人体质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治法。

3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1】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2】、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3】,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4】,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1】也。

【1】其气不等:指神、气、血、形、志盛衰不同。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2】、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2】十六部:指十六部经脉,包括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

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3】,而成身形五脏。

【3】志意通,内连骨髓:肾气与脾气互相交通,外在形体与内在骨髓互相联系。

?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4】,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4】经隧:较大的经脉。

?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二)

4

【原文】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1】,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2】,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3】,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4】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原文通解】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1】,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1】并:此指偏聚。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2】,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2】深斥:深,深刺。斥,进针后开大针孔。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3】,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3】虚络: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帝曰:刺微【4】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4】刺微:针刺微邪。

?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

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译文】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5

【原文】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1】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2】。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3】。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4】,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1】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2】。

【1】有余不足:当据诸本及《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有”字前补“气”字,以与前后文相合。

【2】息利少气:“利”前疑漏“不”字。呼吸通利,但气息短少。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3】。

【3】白气微泄:白气,肺气。白气微泄,就是肺气微虚的意思。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4】,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4】伏:此指内守。

?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

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译文】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

       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三)

6

【原文】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

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原文通解】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

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译文】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

       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7

【原文】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1】,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2】。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3】;不足则补其阳络【4】。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5】。

【原文通解】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1】,不足则四支不用。

【1】泾溲不利:二便不利。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2】。

【2】微风:指风邪入于肌肉,肌肉蠕动。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3】;不足则补其阳络【4】。

【3】阳经:指阳明经。

【4】阳络:指阳明络。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5】。

【5】索:消散的意思。

?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

岐伯说: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译文】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

      岐伯说: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四)

8

【原文】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1】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原文通解】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1】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1】然筋:杨上善认为“然筋”指然谷穴下的筋脉。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译文】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9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1】,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2】。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jiǒnɡ)中【3】;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4】,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原文通解】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1】,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2】。

【1】阴阳相倾:倾,倾陷。阴阳相倾,阴阳不平衡。

【2】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指有血处无气,有气处无血,即血虚则气实,气虚则血实。

?黄帝说:好。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jiǒnɡ)中【3】;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3】炅中:内热的意思。

?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4】,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4】大厥:指突然昏倒,中风之类的疾病。

 ?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译文】

       黄帝说:好。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

       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五)

10

【原文】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1】。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2】喜怒。

【原文通解】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1】。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1】俞会:经气输注会和之处。

?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2】喜怒。

【2】阴阳:丹波元简:“阴阳喜怒之阴阳,盖指房室。”指男女房事。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

【译文】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11

【原文】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聶辟【1】,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2】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3】,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原文通解】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黄帝说: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黄帝说: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

虚者,聶辟【1】,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1】聶(niè)辟:指皮肤松弛有皱纹的意思。

?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2】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2】喜怒:偏义复词,偏在怒。

?黄帝说:好。阴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所以叫做实证。?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3】,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3】熏满:满,一作“藏”,指充满。

?黄帝说;阴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译文】

       黄帝说: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黄帝说: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黄帝说:好。阴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所以叫做实证。

       黄帝说;阴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