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66—-170

(2023-11-03 16:14:39) 下一个

痹论篇第四十三(四)

08

【原文】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原文通解】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1】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1】灑陳:布散的意思。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

 ●衛者,水穀之悍氣【2】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2】悍氣:张介宾:“卫气者,阳气也。阳气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气。”

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3】,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3】肓膜:指内脏之间及肌肉纹理之间的筋膜。张介宾:“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

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和调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译文】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和调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09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踈,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原文通解】

●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踈( shū)【1】,故不通【2】,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1】踈:是空虚的意思。

【2】 通:同“痛”。

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3】,故寒也。

【3】与病相益:与病气相增益而加重其病的意思。益:增长、助长。

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4】,故為痹熱。

【4】病气胜,阳遭阴:由于人体阳气多阴气少,邪得阳气之助,故病气强盛。盛阳与阴邪相逢,阴不能胜之,则化而为热,故为痹热。遭,乘,战胜。

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5】,故汗出而濡也。

【5】兩氣相感:指人體偏盛的陰氣與以溫邪為主的風寒相互作用。两气:分别指人体阴气与外感风寒湿邪。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10

【原文】

       帝曰:伕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伕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1】,逢熱則縱【2】。

帝曰:善。

【1】蟲:拘急。蟲:歷代解釋不一,《甲乙經》《太素》都作「急」。

【2】逢寒则蟲,逢热则縱:《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七注:“盖逢寒则筋挛,故急;逢热则筋弛,故缓也。”。縱,弛缓。

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讲得好!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讲得好!


 

痿论篇第四十四(一)

01

【题解】

      【0】痿:痿软无力。

痿证,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字林》云:“痿,无力也。”高士宗《素问直解》说道:“痿者,四肢委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

       本篇对痿躄、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的病因、病机、症状、辩证及治疗大法等进行了全面探讨,是《内经》论述痿证的专篇,故名“痿论”。诚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内详五脏之痿,必始于肺,其本脏自有所合,其成痿各有其由,其验之有色有证,其治之有法有穴,故名篇。”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痿,同萎,四肢枯萎不用也。本篇以五脏五体之所合,分别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理、辩证和治疗,以及五脏之痿始于肺和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故名。”

02

【要点】

一、以五脏与五体相合理论为立论基础,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论证了“五脏使人痿”的基本观点。

       二、提出了五种痿症的鉴别方法。

       三、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则。  

03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著则生痿躄【3】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4】胫纵【5】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著则生痿躄【3】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4】胫纵【5】而不任地也;

【1】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损伤的一种病理状态。

【2】急薄:形容皮肤干枯不润。        

【3】痿蹙(bì):蹙,下肢痿废。指四肢痿废,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种痿病。

【4】枢折挈(qiè):枢,指关节;折,指断;挈,提举的意思;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做提举活动,像是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5】胫(jìng)纵:指足和小腿肌肉瘫软无力。

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痿论篇第四十四(二)

04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1】,所求不得,则发肺鸣【2】,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裴衰太甚,则胞络【3】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4】于外,入房太甚,宗筋【5】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6】。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7】,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8】,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1】,所求不得,则发肺鸣【2】,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1】失亡:指不顺心。

【2】肺鸣:肺属金,金不静则鸣,以“肺鸣”说明肺脏有病。

黄帝问道:痿证是怎样引起的?

岐伯说:肺是诸脏之张,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是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悲衰太甚,则胞络【3】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3】胞络:心包的络脉。

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 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4】于外,入房太甚,宗筋【5】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6】。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4】淫:惑。

【5】宗筋:许多筋的集合处称为宗筋,泛指全身的筋膜。又男子外生殖器称宗筋。

【6】白淫:指男子遗精、滑精,女子带下的一类疾病。

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上精气所致。

有渐于湿【7】,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7】渐于湿:渐,浸渍的意思。谓水湿浸渍,成为病因之一。

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8】,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8】伐:攻伐。

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 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译文】

       黄帝问道:痿证是怎样引起的?

       岐伯说:肺是诸脏之张,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是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 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上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 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05

【原文】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1】;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2】;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3】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4】骨而利机关【5】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6】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7】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8】,则病已矣。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1】;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2】;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1】络脉溢:指表浅部位的血络充盈或脉络出血。

【2】肉蠕动:肌肉肌肉软弱、萎软无力的意思。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证呢?

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3】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4】骨而利机关【5】也。

【3】论言:是古代论治的书籍。

【4】束:约束。

【5】机关:指关节。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扬名,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扬名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6】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7】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6】渗灌:是渗透灌溉的意思。

【7】揔(zǒng):同“总”。

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扬名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扬名经的气衔穴,故扬名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所以扬名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8】,则病已矣。

帝曰:善。

【8】各以其时受月:都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按张志聪说法,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黄帝道:很对!

【译文】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证呢?

       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扬名,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扬名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扬名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扬名经的气衔穴,故扬名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扬名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黄帝道:很对!

厥论篇第四十五(一)

 

图片

 

【题解】

       【0】厥:这里指厥病。

       厥,是气逆的意思。刘熙《释名·释疾病》:“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厥证,是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而致四肢厥冷、厥热,以及猝倒不省人事等一类病证。

       本篇专门讨论寒厥、热厥及十二经厥逆等

多种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以及预后等,故篇名“厥论”。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道:“详论寒厥、热厥之分,及手足十二经之各有其厥,故名篇。”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厥,气血逆乱所致的病证。本篇专论厥证,故名。内容主要阐述寒厥、热厥的不同病因及其症状与治法,指出不论寒厥、热厥,它的主要病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影响机能正常活动的一种剧变现象。文中还论述了六经厥逆的症状。”

 

图片

 

 

【导读】

       一、对寒厥和热厥的成因、病机、病症特点分别做了说明。

       二、论述了昏厥的表现和病机。

       三、提出厥证的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四、论述了六经厥证和十二经厥逆的病态表现。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1】;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2】。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3】,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1】;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2】。

【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指足三阳经之气。下,足部;足部阳气虚弱,阴寒之气乘机侵入,足冷,称为寒厥。

【2】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气,指足三阴经之气。足部阴气逐渐衰弱,阳热邪气乘机侵入,足热,称热厥。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3】,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3】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起:应为走,循行。

足三阳经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端,所以说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阴经都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叫五指之里。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译文】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图片

 

【原文】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1】。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2】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3】,以秋冬夺于所用【4】,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5】,邪气因从之而上【6】也。气因于中【7】,阳气衰【8】,不能渗营【9】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原文通解】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1】。

【1】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不从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导致;皆从内,指寒从中生,阳虚不制阴则寒。

指阳虚阴盛而致寒,这种寒冷不是由于外

寒的侵入而造成的,而是来自体内。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2】也。

2】太阴阳明之所合:脾胃二经行于腹部,都近前阴。前阴周围有九脉循行,这里独指脾胃两脉,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

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

此人者质壮【3】,以秋冬夺于所用【4】,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5】,邪气因从之而上【6】也。

【3】此人者质壮: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体壮实而不知道修养身心。

【4】秋冬夺于所用:夺,丧失;用,过度使用。指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制,损伤在下的阳气,损及肾阳。

【5】精气溢下:指因为下元虚寒不能内藏,精气漏泄而滑精。

【6】邪气因从之而上:阴寒之气得以上逆。

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争,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                   

 ●气因于中【7】,阳气衰【8】,不能渗营【9】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7】气因于中:气,指阳虚所致的阴寒之气。这里指阴寒之气不是外感,而是内生,应上文“不从外”的意思。

【8】阳气衰:杨上善:“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阳气虚衰。

【9】渗营:渗透营养。这里是温煦的意思。

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译文】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

       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争,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厥论篇第四十五(二)

 

图片

 

【原文】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1】。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2】,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3】,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4】,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5】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6】,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原文通解】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1】。

【1】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彪悍,所以入胃以后,即先从卫气行于皮肤而充盈于络脉,经脉和络脉不能同时充盈,所以说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2】,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2】精气竭:指水谷精气无以化生而衰竭。

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经亏虚;阴津亏虚则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3】,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3】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醉饱入房,脾肾两伤,脾伤不能运化,肾虚不能资助脾胃运化,所以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

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4】,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4】暴不知人:暴:当“猝然”讲。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阴气【5】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6】,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5】阴气:这里指下焦之气。张介宾:“阴气盛于上,则不守于下,故下虚。阴虚于下,则脾胃之气不化,故腹为胀满。”

【6】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重,并、聚的意思;邪气,指气机失常,即逆乱之气。这句话是说在下的肾气虚衰,阴不能制阳,失于制约的肾中阳气上扰。

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译文】

       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经亏虚;阴津亏虚则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图片

 

【原文】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1】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2】。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3】,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胫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4】,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5】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6】,胫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7】。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8】。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9】,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10】,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11】,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12】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13】。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原文通解】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1】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2】。

【1】病能:能,通态。病能,即病态。

【2】眴仆:眴,通“眩”,眼花。仆,跌倒。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所以见眩晕或晕倒的症状。

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3】,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3】不得卧:脾气失运,胃气不降,“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经厥证状,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胫不可以运。

少阳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

太阴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4】,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4】后不利:指大便不通。

太阴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5】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

【5】泾溲(jingsōu):泾,指大便。溲,指小便。

厥阴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太阴厥逆【6】,胫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7】。

【6】太阴厥逆:《黄帝内经太素》经脉厥作“足太阴脉厥逆”。下面的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均加足字。

【7】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经脉的腧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8】。

【8】治主病:意为取患病经脉上的俞穴进行治疗。

少阴之厥逆,令人腹虚胀满且呕吐,下利清榖。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9】,谵言,治主病者。

【9】前闭:指小便不通。   

 ▲厥阴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且胡言乱语。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大小便不通,令人手足冰冷,则三日内必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足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10】,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10】机关不利:指关节活动不灵便。

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11】,治主病者。

【11】沫:指白色稀薄的痰水。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手心主、少阴【12】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13】。

【12】手心主、少阴:指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二经。

【13】身热,死不可治:《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六作“身热死,不热可治”。

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译文】

       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厥证状,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少阳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厥阴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足扬名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