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56—-160

(2023-11-03 16:07:39) 下一个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一)

01

【题解】

 帝承上编腹中满痛之义,而及于腰痛,则有取刺之法也。腹者,太阴经脉之所主。腰者,足三阳三阴之脉及奇经八脉,皆从腰而上,故举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及奇经八脉,并解脉肉理,皆系于腰而为痛,各随其脉以刺之。太阴主腹,故不复论。然太阴之络,亦令腰痛,故终举太阴之痛以结之。

       一、本篇着重论述了正经、奇经、别络等经络发生病变所致腰痛病的临床表现和针刺治疗方法。

       二、重点介绍了腰痛针刺治疗中循经取穴的方法,同时对针刺出血与否,缪刺取穴以及根据月亮盈亏决定针刺次数等法则,也有所论及。

       三、对腰痛兼有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症的取穴方法,作了一般性介绍。 

02

【原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1】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2】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3】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4】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héng)前【5】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6】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腿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7】,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8】,刺之三痏。

       解脉【9】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10】,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原文通解】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1】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2】见血。

【1】尻(kāo):指臀部。

【2】无:不要。

郄中,委中也。足太阳之脉,从头下项,循脊背,抵腰中,下至于尻,故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则上引项脊而尻背各如状,当刺其委中,委中者,太阳正经之脉也;刺委中,更当出血,若春时木王,借水气以生,太阳主寒水之气,故春刺委中,无见其血。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3】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4】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3】循循然:形容腰部疼痛逐渐加重的样子。

【4】成骨:股骨。

循循,渐次貌。顾,回顾也。腰者,身半上下之交,少阳主枢,居乎上下之间,故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腰之皮中,其痛渐次而上,故循循然,痛在于背,则不可以俯仰;痛在于项,则不可以顾,当刺少阳成骨之端,而出其血。申明成骨之端,在膝外廉之骨而独起者是也。夏时火王,少阳主相火之气,故夏刺成骨,无见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héng)前【5】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5】前:指足三里穴。

阳明之脉,起于鼻中,行身之前,故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犹视也。申明不可顾者,非不可回顾,乃顾则目中为有见者,然顾而有见,则善悲,当刺阳明于前三,前三,三里上廉下廉也,故曰,上下和之,乃三里合上廉下廉以和之,而出其血也。秋时金王,阳明主燥金之气,故秋刺前三,无见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6】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6】内踝上:指复溜穴。

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足少阴令人腰痛,其痛上引脊,下引内廉,当刺少阴于内踝上左右太溪二,少阴之气藏于冬,发于春,故春刺内踝,无见其血,若春时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复藏也。按春夏秋皆言无见血,而冬时不言,意谓冬藏之时,阴血充满,三时皆不足也。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腿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7】,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8】,刺之三痏。

【7】累累然:指如串珠状,不平整。

【8】不慧:语言不爽朗。

厥阴之脉,循足而上,与肾脉相合,行于腰脊,故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为张弓弩弦,痛而强硬,不柔和也。当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足肚也。踵,足跟也。鱼腹,足肚上也。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9】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10】,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9】解脉:指足太阳经分散在膝关节后的小血络。

【10】??然:指视物不清的样子。

解,音蟹,下同。解,散也。解脉,周身横纹之脉散于皮肤间,太阳之所主也。解脉令人腰痛,不能从腰而散于上,故痛引肩,不能从肩而散于头,故目??然。膀胱水府之气不出于皮毛,故时遗溲。刺解脉在膝后筋肉相分之间乃中外廉之横脉,当刺出其血,血紫黑而变赤,即当止之,不可多出也。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令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折,音舌。解脉散于皮肤,不但行于上下,且迥绕周身,故解脉令人腰痛,为腰引带,痛则常为折腰状。腰者肾之外候,肾气不充于腰,故善恐。刺解脉,在太阳正经之中,视其结络为黍米,乃刺之。结络,则络脉结而不荣,故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即上言血变而止之谓也。此言解脉腰痛,常循太阳中之络脉以刺之,而出其血也。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译文】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二)

03

【原文】

       同阴之脉【1】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2】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3】之端,为三痏【4】。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0】。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shuàn)下间,去地一尺所【0】。

衡络之脉【5】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6】,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7】筋之间【8】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9】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10】,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11】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12】,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13】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14】,甚则悲以恐,刺习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15】令人腰痛,痛为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16】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原文通解】

●同阴之脉【1】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2】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3】之端,为三痏【4】。                   

【1】同阴之脉:指足少阳经在腿部的一个分支。

【2】怫然:怒胀的样子。

【3】绝骨:指外踝上绝骨处阳辅穴。

【4】痏(wěi,音委)①瘢痕。即针刺的痕迹、针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也。”  ②针刺的刺数。《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③指穴位。《灵枢·热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三痏。”  ④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阳跷之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风府,从阴出阳,故曰同阴。同阴之脉,令人腰痛,则痛如小锤居其腰中,外则怫然而肿,刺同阴之脉,当在外踝上,并绝骨之端,为三也。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0】。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shuàn)下间,去地一尺所【0】。

【0】肿:前面当有“脉”字,指经脉肿胀。

【0】去地一尺所:指承山穴。

阳维维于阳,今阳维腰痛,不能维于阳,故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其脉与太阳相合,在下间去地一尺所,乃阳维之,太阳承山穴也。夫阳维与太阳合,则阴维与少阴合关。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待考。

衡络之脉【5】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6】,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7】筋之间【8】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5】衡络之脉:指足太阳经大腿后外侧的一个小分支。

【6】绝:阻滞不通。

【7】郄阳:指浮郄穴上侧委阳穴。

【8】筋之间:指膝后腘上两筋之间,殷门穴。

衡,与横同。,浮也。阳,会阳也。带脉横络于腰,故曰横络之脉,腰痛不可以俯仰,言不可以俯而复仰也。如俯而仰,则恐仆矣,此得之举重伤腰,横络脉绝,周迥无所束,恶血聚而归之,故痛也。刺之在浮会阳大筋之间,申明会阳之穴,上浮数寸,横居臀下也,刺浮会阳为二,而出血。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9】令人腰痛,痛上漯(tà)漯然【10】,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11】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12】,视其盛者出血。

【9】会阴之脉:指足太阳经从腰中通过骶部的一个分支。

【10】漯漯然:漯,音沓。汗出不断的样子。

【11】直阳之脉:指足太阳经在下肢直行的一段经脉。

【12】蹻上郄下五寸横居:指承筋穴。

会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脉相会于前后二阴间,故曰会阴。任脉统任一身之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会阴腰痛,阴阳皆虚,痛上漯漯然汗出,阴气虚而阴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阳气虚而阳热外驰也。任督腰痛,当从阳以泻阴,故刺直阳之脉。直阳太阳,与督相合之脉也。从跷从上刺其三。三者,刺阳跷之申脉,太阳之中,又跷上下,当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络横居。视其盛者,刺出其血。由此言之,则跷与,及跷上下,但刺横居之血络,不必拘于穴也。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飞阳之脉【13】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14】,甚则悲以恐,刺习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13】飞阳之脉:指足太阳经络穴处的一个分支。

【14】 怫怫然:肿胀的样子。

飞阳,阴维之脉也。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今日飞阳者,《经脉》论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阳也。怫怫,怒貌,痛上怫怫而肿,如怒起状。阳维腰痛,痛上怫然肿。此阴维腰痛,痛上亦怫怫然,甚则少阴心虚而恐。少阴肾虚而恐,刺式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乃阴维之,筑宾穴也。与少阴相合,故曰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为腰痛之文,待考。

昌阳之脉【15】令人腰痛,痛为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16】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15】昌阳之脉:指足少阴经的复溜穴处的一个分支。

【16】内筋:指复溜穴。

阴跷之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上循胸里,出人迎,交目内,起于足少阴之别,合于足太阳,故曰昌阳。腰痛则不能上循胸里,故痛引膺,不能上交于目,故目KTKT然,甚则少阴左阳不相交接,致病太阳之反折。少阴之舌卷,不能言,当刺足内廉之筋,左右为二,申明内筋在足内踝上大筋之前,太阳所过之后,上踝二寸所,乃阴跷之,交信穴也。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译文】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为腰痛之文,待考。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三)

04

【原文】

       散脉【1】,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则贵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2】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3】,目疏疏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月(miǎo)+少(miao))【4】,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5】,两髁【6】胂【7】上,以月生死为痏数【8】,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通解】

●散脉【1】,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则贵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1】散脉:指足太阴经在小腿部位的支脉。

散,上声。散脉,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为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血不充于皮肤,故腰痛而身热,脉不散于胸中,故热甚生烦,不能右循背里,故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不能从胞中而四散,故甚则遗溲。刺散脉,当在膝前之骨,犊鼻穴也。及肉分间,三里穴也。络外廉,上廉穴也。三里在肉分间,乃足阳明之合穴,故曰束脉。刺前骨、刺肉分、刺外廉,是为三。

此一节,言奇经八脉从腰而上,令人腰痛,各有取刺之法也。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2】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2】肉里之脉:指足少阳经在小腿部位的分支。

里,理通。肉理,肌肉之文理也。肉理之脉,外通于皮,内通于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于皮也。

咳则筋缩急,不能内通于筋也。太阳主皮毛,主筋病,故刺肉理之脉为二。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太阳行身之首而向外,故曰太阳之外,少阳绝骨,在足之侧,故曰绝骨之后,乃太阳附阳穴也,左右为二。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3】,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3】几几然:形容项背牵强不舒的样子。

?,音殊。腰痛侠脊而痛,从腰上及于脊也。至头,??然,从脊上至于头也。太阳经脉起于目内,从头下项,侠脊抵腰,经脉不舒,故目??欲僵仆,当刺足太阳之中出血。此言肌肉,文理,脊背,头项,腰痛,当刺足太阳,不但解脉腰痛,刺足太阳也。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此言腰痛寒热,亦刺三阳三阴,不但三阳三阴之脉,令人腰痛而始刺也。腰痛上寒,乃阳气不升,故刺足太阳阳明,所以升其阳气也。腰痛上热,乃阴气不升,故刺足厥阴,所以升其阴气也,不可以俯仰,乃阴阳枢转不和,故刺足少阳,所以和其枢而使阴阳旋转也。

       中热而喘,乃阳热内乘,阴寒外闭,故刺足少阴,所以调其阴阳水火,而内外安和也。太阳阳明厥阴少阳少阴,未知所刺之处,故申明刺中出血,言刺太阳,则如上文之刺中出血。则知阳明之刺,在前。厥阴之刺在踵,少阳之刺在成骨,少阴之刺在内踝。此举一以例其余,上文言穴气而不及太阴,故此亦不言太阴也。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衍文。旧本注云,古本并无,王氏所添也。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miǎo)【4】,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5】,两髁【6】胂【7】上,以月生死为痏数【8】,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4】控眇(miǎo):控,牵引。眇,两肋下空软处。

【5】腰尻交者:指位于骶后孔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共八穴。

【6】髁:髋骨。

【7】胂:高起丰满的肌肉群。

【8】以月生死为数: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次数。

髁,窠同,音科,余篇仿此。此举太阴腰痛,为缪刺之法,言太阴之脉,行于腹中,而其孙络,亦在于外也。本经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今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是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也。又云∶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生死为数,发针在已,左刺右,右刺左。今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亦缪刺之法,不同于上文诸经之刺也。盖缪刺者,有痛而经不病者也,病在孙络之间,毫毛之气,不相通贯,故以毫针通其孙络,左取右,右取左,刺数宜多,不循俞穴,故但以月生死为数。一日一,二日二,渐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渐少之,与解脉腰痛,刺太阳之中者,又不同也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译文】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风论篇第四十二(一)

01

【题解】

   马云。内论五脏六腑之风。故名。后世论风。当祖此篇。奈以中风及疠风偏枯。各立为一门。致使后人视中风为重。伤风为轻。不知此篇曰中曰伤。无以异也。汪昂云。按风论痹论痿论。分为三篇。病源不同。治法亦异。今世多混同论治。故丹溪着论辨之。

        根据风病致病原因的不同,论述了寒热、热中、寒中、疠风等不同类型的风病的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肺、肝、心、脾、肾、胃等五脏风病以及首风、漏风、泄风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02

【要点】

 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03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1】,或为寒中【2】,或为疠风【3】,或为偏枯【4】,或为风也【5】;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6】而不能食,名曰寒热【7】。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1】,或为寒中【2】,或为疠风【3】,或为偏枯【4】,或为风也【5】;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1】热中:指病邪稽留体内,不得外出,表现出的里热症状叫做“热中”。

【2】寒中:指阳气素虚,病邪侵入人体后,表现出的里寒症状叫做“寒中”。

【3】疠风:熊音。疠。音例。吴云。利赖二音。张云。癞同。

【4】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的后遗症。滑云。偏枯。当作偏风。下文以春甲乙云。则为偏风。是也。

【5】或为风也:千金。作或为贼风。滑云。或当作均。高云。或为风病之无常。简按下文有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恐为风之间。有脱字。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 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6】而不能食,名曰寒热【7】。

【6】帙(tū)栗:战栗的样子。

【7】寒热:简按脉要精微论云。风成为寒热。并谓虚劳寒热。即后世所谓风劳也。

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 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译文】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 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风论篇第四十二(二)

04

【原文】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1】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2】,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3】,与卫气相干【4】,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5】;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腐【6】,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7】,或名曰寒热【8】。

       以春甲乙【9】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10】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11】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12】,各入其门户【13】所中,则为偏风【14】。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15】;风入系头【16】,则为目风【17】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18】;入房汗出中风【19】,则为内风【20】;新沐【21】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22】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23】。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原文通解】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1】而泣出。

【1】寒中:张云。盖风虽阳邪。气则寒肃。是风之与寒。名为同类。但有阴阳之辨耳。岁露篇曰。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所以病变若此。

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2】,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3】,与卫气相干【4】,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5】;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2】风气与太阳俱入:

高云。风之伤人。或为疠风者。乃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太阳之脉俞。脉。

经脉也。俞。穴也。太阳之气主通体。今行诸脉俞。而散于通体分肉之间。

【3】分肉之间:指肌肉与肌肉之间。另一说法指近骨之肉与骨相分之处。

分肉。分腠之肌肉也。散于分肉。更与

周身之卫气相干。风气行于脉俞。散于分肉。干于卫气。则正气不能通贯。其道不利。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然胀。而有疡。疡。疠疡也。此肌肉有疡。因脉外之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疠疡。而亦有不仁也。简按此以下。至有不仁也。诸家并为论疡及不仁。故吴于篇首。补为疡为不仁二句。而高独接下文。为疠证之疡及不仁。文理相贯。颇觉胜于前注。今从之。

【4】与卫气相干:

甲乙。作悍邪时与卫气相干。

【5】肌肉愤瞋而有疡:

愤瞋(chēn):指愤然高起而肿胀的样子。

熊音。愤。音忿。发也。。充人反。疡。以章反。疮也。吴云。愤。肿起也。          

疡。痈毒也。简按王注生气通天论痤字云。谓色赤愤。亦肿起之义。巢源诸癞候云。肉如桃核小枣。盖谓此类也。

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

疠者,有荣气热腐【6】,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6】有荣气热腐:

赵府本。熊本。气。作卫。滑云。有字衍。。腐同。此段。当作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7】,或名曰寒热【8】。

【7】名曰疠风:疠者。荣卫热。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简按此未知果是否。录以存一说。长刺节论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又四时气篇云。疠气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

无食他食。并与此节相同。曰大风。曰疠气。即疠之谓耳。

【8】或名曰寒热

滑本。删此五字。简按此衍文。诸注属强解。

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以春甲乙【9】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10】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11】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9】春甲乙:春,指春季,甲乙指日期。春季属木,甲乙日也属木,是木旺之时。

【10】邪:指风邪。

【11】中:作伤。

以春甲乙云云:

以下五十七字。吴移下文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之上。近是。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12】,各入其门户【13】所中,则为偏风【14】。

12】亦为脏腑之风:

简按马吴张仍王注。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二句。为偏风之所由。志高则接上文四时五脏之风为一节。以亦字考之。志高为是。高云。各以五行之时日受邪。而五脏之气应之。则为五脏之风。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伤其经脉。亦为脏腑之风。既曰伤于风。复曰伤于邪。以明风者邪气也。

既曰伤于邪。复曰中于邪。以明伤者中

之谓也。此申明或内至五脏六腑。而为脏腑之风者如此。

【13】各入其门户:

门户:指风邪侵入的地方。

志。圈各上为别段。注云。此论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简按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由之推之。门户。即荣衰弱之处。志。以为血气之门户。近是。

【14】偏风:指半身不遂。

神巧万全方云。经有偏风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风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别为之篇目。盖指风则谓之偏风。指疾则谓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15】;风入系头【16】,则为目风【17】眼寒;

【15】脑风

吴云。脑痛也。简按医说云。脑风。头旋偏痛。圣济总录云。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也。

风邪客搏其经。稽而不行。则脑髓内弱。故项背怯寒。而脑户多冷也。方具于十五卷。

【16】系头:指头中的目系。

【17】目风:吴云。目痛也。张云。或痛或痒。或眼寒。而畏风羞涩也。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

饮洒中风,则为漏风【18】;入房汗出中风【19】,则为内风【20】;新沐【21】中风,则为道风;

【18】漏风:

张云。酒性温散。善开玄府。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病能论。谓之酒风。

【19】入房汗出中风。嗽而面赤。内经谓之内风。脉浮紧。小青龙。脉沉紧。真武汤。

【20】内风:

吴云。今人遗精咳血。寝汗骨蒸。内风之所致也。简按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与内风迥别。王注恐误。张氏医通云。

【21】新沐:沐:指洗头。

吴云。沐。濯首也。张云。一曰沐浴。简按和剂局方。有洗头风。证治要诀。于窗罅间梳洗。

 ▲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22】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23】。

【22】肠风:

马云。风久入于其中。则为肠风。其食有时不化而出也。简按吴张并为肠风下血之证。非也。

【23】泄风:

高云。久风外在腠理。则为隐疹之泄风。简按此金匮要略所论。与本篇泄风不同。当考下文。

(金匮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张云。自上文风气循风府而上。至此。共七种。所以明或为风也。故有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之义。

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然。千金。作焉。滑本。删致以下五字。

▲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 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译文】

       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 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