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之境,得其開示可悟入修證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首四句喻,次藏識四句以法合。藏識、梵語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藏納淵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習氣種子,遇緣起現,現熏成種。所藏者,言此識隨前六所造善惡業,能引其在三界受報,為業力之所攝藏故。復次、前七起現行時,為前七之所攝藏故;如海起浪,海攝於浪也。我愛執藏者,言識之見分,為見、癡、愛、慢四煩惱相應之第七識執以為我,為彼我執所攝藏也。三藏義有寬狹,我愛執藏到二乘極果或菩薩八地皆斷,故成唯識論曰:『阿羅漢位捨』,即捨此我愛執藏也。但能、所二藏義仍在,隨業所藏報體,等覺尚有,必至達佛地時,異熟乃空,業所攝藏義及能藏有漏種義皆捨。但能藏無垢清淨種及為淨現行前七所攝藏,永無捨時。無漏種自無始來即與有漏種同在能藏,故能所藏通於凡、聖,迨至超凡入聖,漸斷有漏種,新起無漏種,乃至證入佛位,相續湛然,即如來藏──即淨第八──盡未來際無有斷絕,所以說為常住。聖凡諸位,皆以無始無明業力,報現根身器界,凡夫盡屬流轉,菩薩亦由悲願,更為末那無明風、六塵境界風所動,生前五及第六轉識之浪,忽滅又起,跳躍時生。前五識浪為一定境界風所動,所謂各緣各塵;第六不必定境,有時獨起影境而緣;第七識浪不斷,因所緣之第八不斷,但第八隨業感諸報,七亦隨之而轉。以上詳詮法合。青赤種種色至日月與光明一偈,言在此識浪上有種種所緣境界,如諸色,珂之聲、色,乳、蜜、淡之味,花之香、味,果之香、味、觸,先華與後果之法,日月光明之色,皆眼、耳、鼻、舌、身、意各各所緣。然能緣六識之心,與所緣六塵之境,非異非不異;如海水之波浪,以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故非異,以海浪宛然有差別相,故非不異。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識浪與藏識海同時轉。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者,言海浪之兩不相離。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二句,謂諸識轉處即是藏識處,此合浪起處即是海之義。謂以彼意識,思稚諸相義二句,謂第六取諸識相種種思惟也。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二句,謂建立不壞識相,不壞、即差別意;而所建立之差別相,無一定差別相可得,復於差別相外亦無無差別相可得。因六識思惟差別而安立,離言絕思,俗之差別即真之無差別。譬如海波浪四句,再以喻顯。海浪不異,一一波浪亦無差別,此波彼波,一波眾波,互依互起,不即不離,所謂一攝一切,一切即一,藏識及諸轉識亦爾。非異非不異故,無定異相可得。然設施安立為八者,以心名採集業,至現等境說五故。心、指藏識,是集起義,能受熏故,積集有漏無漏一切種。意、為恆審思量;思量雖諸識俱有,唯第七具恆審。八無慧心,恆而不審;七則恆審八為我故,使前六所造業皆成有漏,在未轉第七前恆為染依。所以雖修六度、行萬善,如未破末那之我執,仍是有相有漏之行,此所以名為廣採集一切有漏業也。識以了別得名;諸識識所識者,言諸識乃第六識之所識,一切法皆為第六所了別,故諸識亦得名;諸識識所識者,言諸識乃第六識之所識,一切法皆為第六所了別,故諸識亦為所識也。現等境說五者,言前五了現前五塵境而別之。此在差別義建立為八不壞相,不別而別,別而不別。
庚二 別問答
辛一 問答見相分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爾時、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初偈,係大慧別問見相分也。謂諸識上所變起之相分,及有能了別之見分,云何如浪而現諸相?請佛說也。次偈,佛答初問也。謂諸色塵相分之法,皆識浪自證分所變及見分所了別,以唯識故,當體即空,故於識之波浪中悉無有。心因採集業故,變緣根身器界,實亦當體即空。說心現諸物者,為方便凡夫開悟耳。三界業繫之凡夫識浪中,畢竟亦無能現之業相、及所現之根身器界,皆如夢如幻之無明有漏八識心所自取自離耳。實則本無所取,豈有所離?無能攝心,無所攝法,唯是一心,同彼海浪。如言青赤波浪,浪無青赤;自心妄現能取、所取見相二分,皆無有實。受用、建立,指資財及器界;身、即根身。眾生識、即藏識,能現曰業,所現曰相,皆於彼而妄現。末句喻根、塵即第八識,如水之浪,全浪皆水。古人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則能所有何可立耶?
辛二 法喻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爾、世尊以偈答曰:『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初偈,再問法喻也。明上能喻可明,而所喻藏識海及三界有漏諸法浪,不能覺知。大慧以喻與法不齊,請直就法上開解也。次、佛解所問。眾生為無明所盲,佛方便欲令比悟,為說心如海,轉識等如浪之喻。在比量可略通一線,法固難明,而比語更不易符契,不遇過隨情使略解少分耳。
辛三 假實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湣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大慧菩薩復說偈言,雖假實說也。佛出如日,普照世間無分遠近高下,應說自證聖境遍悟聖凡,為何不為凡愚說真實義也?
次、世尊以偈答其問也。凡夫愚癡之心,豈有佛知見所證聖智所自覺之真實境界,說亦不能令通。且心相本如幻,無有一定境界可得,如海波、鏡影、夢事,雖一切俱現,然皆虛妄,喻心境亦如是。又、六塵不俱現,則轉識須待境為緣故,亦不俱時而現。六識亦有時不起識諸識之作用,第七識雖恆,然前五須隨五塵而起,或俱不俱,亦無定相。故佛方便說法,如畫工之圖形:彩色筆素、能畫之具;綺飾錯綜、所圖之相。畫師為悅眾意,故巧運眾具成假設之相,佛之說法亦然。故聖教乃隨機施設,因物變異,世諦流布,共相差別相耳。真實相本離於名字,不在文句之中,特初修業人無自覺聖智,不得不方便開顯之。至為如實修行之佛子等,當示以自證離分別能所之智境;愚者則隨其所緣之幻相幻事,為之分別開演。以如不廣施設變異,於彼無益;譬如良醫,對病授藥,大悲救苦之佛,自覺境界,隨應眾生心量而說,因指見月,方能契入,非凡夫妄想及二乘小智所得而知也。
己二 開示觀行
庚一 根本慧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觀行先須得根本慧,故告大慧:大心菩薩若欲了知能攝取及所攝取之見相皆唯心所現者,當離囂俗昏散諸過;覺悟修行禪定方便法門於夜間者,正以對治昏散。更離外道言論及二乘之法執,破虛妄,顯自心,乃得唯心觀之根本慧也。
庚二 上聖智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此明菩薩修唯心觀,已得根本智慧,由之當修學上聖智三相。一、無所有相,謂初地離去虛妄分別人法我執,空無形像之二空智。二、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謂八地由諸佛加持圓成大悲本願。三、自覺聖智究竟之相,謂十地進趣究竟佛地之自覺聖智境界。修此三相,即捨懈怠心及二乘偏空智,入菩薩地;至第八地增長慧,不計著一切法,得如幻三昧,直趨向佛地。如是修行,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故結勸大慧當勤修學。以上藏識境界門竟,亦即彰唯識境大科之初依識明相竟,總明一切法唯識所變緣起如幻之相,不可計執,執即成妄。破之、即顯一切法真實性,故下科即來破執顯性也。
丁二 破執顯性
戊一 有無妄計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大慧聞佛說藏識境之後,即知大眾心念聖智所知於一切因緣所生事上、所生妄想自性之法門,經、即法門也。問者聽者皆蒙佛力加被,遂請宣此法門。而此法門即——法起百八見所依,諸佛當為墮自、共二相分別之菩薩,分別解說此妄想自性義,使菩薩善能觀察二無我,淨諸妄想。以妄淨故,能照明諸地,超越二乘外道耽著禪樂。以超二乘故,修習如來不思議智,入如來界,證如來身,了達五法、自性本空。以了達性究故,以佛福、慧而自莊嚴,入如幻三昧,現身無礙,遊一切剎,示現從兜率降閻浮提成應佛,報身於色究竟天成佛,隨眾生機,利樂無盡,畢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計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佛為出外道計執,告大慧言:有一種外道計無見者,覺一切法隨因而盡,因觀角無之兔,計兔無角,執於無見;盡一切法皆無所有,如兔角然。復有外道對有計無,見四大種、性德、極微、粗物、形量、分位──橫法──各差別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羅驃、此翻物或實。印度勝論外道有六句義:前三句曰實──陀羅驃、德──求那、業──羯磨。對此有──牛角──而作彼無──兔角──想,對彼無──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無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豈知彼此有無,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長短等,皆依顯色假現之形。如一方桌,在顯色上現其方相,如離顯色,方相不存。又如麵粉所作饅首,碎之方圓即無,白色仍在。故諸差別分位,唯假無實不應待之計有計無。
壬二 破執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此於出計後破其執也。外道墮在有無二見,於不有處計一切無,於此方無計他方有,悉於自心增長妄想分別,由妄想之遍計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報之根、身、器界,悉皆自心分別所現,不應依有計無,依無計有,蓋一切皆離有無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無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應於有無俱離作兔無角之邪想。復次、因對牛有而觀兔無,亦是顛倒邪想。將牛分析至微塵,復將微塵分之即空,此為凡夫說析空觀。若在聖智,則了本空。聖智親證既無,隨情分析亦無,不宜再作有想,復待誰為有而計彼無耶?
辛二 轉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大慧轉問:計兔為無角者,豈不是妄想上先見到一不生角之無相,而計度為無耶?
辛三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轉問而推破也。謂彼非觀察妄想上不生起之無相而言無,蓋彼以妄想為生因,故彼兔無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無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與此能生妄想,非一非異;故彼外道非觀察此不生之無相而計無角。何以妄想及所緣角之有無相,非一非異?說異、角不因妄想生,說不異、則妄想亦以彼為所緣緣而生。復次、對牛角有而計兔無,如此之有無不能成為有無、以析牛角至極微,再析至盡,牛角亦無。如是已不獲以有角之牛之有,顯彼無角之兔之無。而彼此展轉相計為有、為無,聖智上當體皆空。既皆空無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無以說有?相對之有以說無耶?既無對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對牛有而說兔無之因非正因,牛本無故。妄想上及角之有無上而執有無之見,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計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外道又有見色法虛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邊際,遂起計執,妄於色外之空計無,空外之色計有,而生相離相對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此重破也。色離空外,空離色外,乃妄計耳。吾入試徵事實為例:凡土、木、瓦、石種種器物所在處無非空,而空亦不即諸實物。以虛空即一切法虛通無礙性,此性遍於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變化,若失此性,即失其變化故。四大色法皆空無礙,色種之所入處,即顯空之所在,所謂色法乃虛空所顯現,而虛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為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時、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則不應將色空打成兩橛,所以古人問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虛空否』?答者即捉問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復次、四大體相各別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當體即空,故色非無虛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 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對彼外道種種因有計無,觀牛角有計兔為無。然將牛角析至極微,無相可得,則所計之有已畢竟空,復何所依而計無計有耶?如觀空為無而計色法為有,執色為有而計虛空曰無;豈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無,何能待之說無說有耶?如此一切二見,悉可破盡。
辛七 勸告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總前來計牛有角,計兔無角,計色計空,種種虛妄分別之相,菩薩應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現,了無實法。離此相對邪見,修習正觀,則能不墮入假立言詮自共相,以之自覺,復以無礙智方便而覺他方國土諸佛子,破執顯性,修最勝行。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色等及心無八句,言心所緣六塵境界法相,皆心所無有,唯依心長養而起故;即無始來能起所起分別心熏習故,內法根身,外法器界,皆眾生第八藏識所現,如明鏡之現影。此八識、三自性、五法、二無我諸法,皆能廣說者之諸佛大悲方便之所說也。此下十二句,謂對待之法,以長故生短,以有故生無,皆是墮在百八見圈套內。從有計無,從無計有,循環展轉,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觀以離分別,使外道凡夫虛妄離而對待絕,則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雖為不正見者所不信樂,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覺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實為救世大悲者所說破執顯正之自覺境界也。
戊二 淨除現流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 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前所說之分別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計所執。無始來由遍計執熏習所起──八識虛妄分別心心所聚──之現行流注生滅,即為能造、能變、能現二種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薩問佛:此眾生現行流注虛妄心識,如何盡除障染而清淨之也。夫欲除現流之有漏虛妄,無如微細生滅,縱有時略為了知而不能盡淨。因不知不覺中,剎那剎那種現生滅熏變,雖初地以上菩薩已能覺現無漏,無間有漏仍起。所以淨除之方,有頓漸二門:或頓照即空,或漸除始滅,請佛決示。所謂『但須息妄,不用求真』;諸法相性現成真實,不假營求造作,因無始顛倒想蒙蔽,不能現前。遍計起執心心流注,其理雖悟,未得實際受用,仍隨習氣流轉,所謂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隨生死流轉?乃由覺力未充。起信論云:『凡夫之人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理則頓悟,事須漸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淨漸頓
辛一 事須漸除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此先答事須漸除也。一、菴摩羅是難分別之果,此果由生漸熟。二、陶工造器手續,有調土、入模、成形、鍛鍊、加釉、上彩諸步。三、大地草木,亦有播種、抽芽、發葉、開花、結果之程式,或春種、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術亦非一學能成,必須唯日孜孜,時習不厭,始有造就。此明世間事務皆由漸來,以合佛法淨除現妄流注生滅,亦由漸漸治伏,以無始虛妄習亦漸漸集成故。猶之操練世務。必具一番堅忍之心。斷除一分習氣,即是增長一分法身功德,故但從淨除習氣上用功,迨於先粗後細,次第除盡。
辛二 理則頓悟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此次答理則頓悟也。一、明鏡頓現一切色像而無分別,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達位時,頓悟人法我執自心現流,頓證二無我所顯之一真法界,頓斷無始分別所起二執,頓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無能所分別之相。二、日月光明普遍無礙,喻佛為登地──已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菩薩,尚須澈底離自心現無始有漏習氣過患,頓為顯示圓融果海之不思議無礙智境,以思議皆名相假法,不能於實際相應故。此智非凡小所能階,如華嚴等所明。三、藏識於一剎那頓現根、身、器界無有前後,喻報身佛能於一時成熟一切眾生,而現他受用身安住色究竟天,遍入諸國土而成佛,隨眾生所處境而令策修諸行皆各成就。四、由法性身現報身、化身佛,光明照耀遍於法界,喻自覺聖智所證如法性之普周世出世間也。有無雙照,真俗平證,有性無性、計有計無,所有一切惡見妄想,依自證智照令皆滅。由前來二淨頓漸之法喻,依之真修實行,漸能通達諸法相性,則頓照一切虛妄,如黑暗現光,昏夢忽醒,立時斷除。所謂從頓悟之理行漸除之事,行漸除之事證頓悟之理,即漸而頓,即頓而漸。總之、不聞聖教、從聞思修,不能淨自心現流耳。
庚二 三身說殊
辛一 報佛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法性能依之報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由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習氣及妄想相續執著為因,不知有皆如幻,實不可得,乃於依他緣起生計著之妄想。如幻師以種種幻具、幻術而作幻像,對此幻像起分別想妄執為實;不了依他,而由種種虛妄計著習氣起種種妄想相,亦復如是。所以報身佛皆說唯心、唯識,去一切虛妄分別也。
辛二 法身佛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此繼明法身佛也。謂法性佛依自覺聖智所緣清淨無漏境界,建立施設。離一切心意識所分別自性相,唯是真如,即前所說之自覺聖趣也。
辛三 化身佛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此繼明化身佛也。謂化佛說六度法門,或為聲聞而說四諦,為緣覺而說十二因緣法門。了達諸法皆諸識變現相,及諸解脫破我法執,是由妙觀察智建立,超外道見及無色界諸定。六凡之無色界,為外道耽為最高涅槃,出世三乘皆超過之。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此重明法身佛也。謂法佛即法性,攀緣不及而無所緣,本來如是,非假造作。凡夫六根各有限量,如眼只緣色塵,耳只緣聲塵等。法佛離於根量相,一根能作一切根,一切互攝於一根,所謂『眼內聞聲始得知 』。此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法者所了知之境界,是依究竟自覺最勝相而建立。而此建立之相,菩薩當勤修學,以淨除自心現流矣。
庚三 三乘證別
辛一 總標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一與菩薩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謂自覺聖智差別相,不同者、所謂妄想自性計著相。後者所謂計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執,合之即法執;菩薩已離,二乘仍未能離也。
辛二 別明
壬一 自覺境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聲聞乘聖智所覺到者,離凡夫四顛倒見,證四諦理,離欲寂滅也。於根身塵界自相共相等外緣不壞相,如實了知,心得寂止,得心解脫及慧解脫,脫離三界煩惱生死苦,然猶未離無明習氣及變易生死,以猶不了諸法自共相皆自心現,是名聲聞所得自覺聖智差別相。菩薩雖亦同得此智證境,但以悲湣眾生故,不取寂滅樂及正受樂。聲聞於此證耽樂境,菩薩不應修學也。
壬二 妄執境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聲聞於地、水、火、風四大及顯色等壞不壞相,雖知非外道所計之作者生,但尚執有實法,以依先來勝智慧者之教理,說自共相實有自性也。菩薩知此妄執應捨,以知捨故,不但滅聲聞所滅人我執,且悟入無我法相,漸入諸地安立,不同聲聞有此妄想自性計著相。
戊三 常不思議門
己一 辨外小無常不思議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此大慧初問佛所說自覺第一義境界是常住者,不思議者,而外道計種種異因緣造作者是常,如今之計有上帝者,謂天地萬物未生前即有,既壞後仍常住;是不思議,得無與佛所說者相同耶?蓋此種混淆,未得差別智菩薩,亦易起計執落外道見。此非大慧之計,正求佛智簡別外道作者不能得常不思議耳。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無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諸外道說作者為常不思議,然其立作者之因與所立作者之自相,皆不成立,故不能依之說常不思議。譬云:上帝是常,是不思議。設有人問:何物上帝?上帝何在?汝何知有上帝且是常是不思議耶?彼不能答,故上帝自相及建立上帝因相皆不成立。必二相成,可應許常,而彼外道所計作者,因、自相先不成,故不得常不思議也。
辛二 顯內有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佛所說之第一義常不思議,有自覺聖智所證之第一義境界,故自相成;有遠離有無之自覺聖智,故因相成;以實證第一義之無分別智即是了因,所證第一義是自相。譬如三乘共知之虛空、擇滅、非擇滅無為是常,此佛智第一義常不思議,亦復如是。不同外道諍論,以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故,故菩薩當修學。
辛三 再辨外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外道所見常,從無常反面計,以異於常之無常相為因,見所造作有為之法悉是無常,對無常之反而計常,非自智慧力證於常。如來聖智亦見到世間有為是無常,但非對此因說是常,由智證第一義說是常。復次、外道依彼所作、計作者相為常不思議,然無自相同於兔角,無從實證,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譬如說自在天是作者、是常不思議,而彼不能證明自在天自身之存在,則我亦可講兔角是作者、是常不思議,彼亦不能否認,以與彼所計作者皆無自相及因故。
辛四 再顯內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佛法以第一義離言說、離能作所作為自相,以能證第一義之不思議智為因,不同外道對生滅無常說有常。以外道初不知常不思議之自因相,去自證聖智境遠矣。故常不思議非彼所應說。
辛五 辨小無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聲聞不知生死涅槃一切法無性,其差別悉由自心分別之所現,實見有生死可怖畏,不知生死實相本空,在生死即本無生死,乃妄計灰身滅智之未來根塵境界悉滅以為涅槃,不達藏識轉為菴摩羅清淨識自覺聖趣為大涅槃。故佛法依凡愚說有三乘,以不知生死涅槃一切唯心故。所以凡外在分段生死中流轉,二乘在變易生死中流轉也。夫外道有四倒,二乘亦有四倒,涅槃經雙破之,此中亦雙破之。故如來之常不思議,確非凡外及二乘所可得而有。
辛六 顯大有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一切法不生不滅,皆十方諸佛金口同宣,以一切皆自心現非有非無故。即有而空,故有即非有;即空而有,故無亦非無。一切法皆性離空有,愚夫迷於佛智所明非有非無之一切法不生,遂妄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二分別境。不知聖智自證境界,根、身、器界皆藏識所變現之法,離於能攝取之識見、所攝取之影像之二種分別也。凡愚墮於生住滅二見中,非有即無,皆是妄想,非聖智也。結誡於大乘所有之常不思議應當修學。
己二 辨初治地五性差別
庚一 長行
辛一 總標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上來顯常不思議,唯修大乘行、證如來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發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別之故也。性者、體性及種姓義,如言佛性之性;種性是種族姓氏意。無間者、契證義,言有契證於五乘法之五姓也。五無間種性者,謂一、依聲聞種性證入聲聞乘。二、依緣覺種性證入緣覺乘。三、依如來種性證入如來乘。四、依不定種性證入於三乘:謂此類眾生在因上種性未定,以上三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緣而證何果;未入菩薩不退位之前,三乘進退無定。五、各別種性,亦曰無種性,謂無出世種性。各別、言異類受生之異生,亦曰凡夫。前三乘之果皆不能悟入,愚佛法只能增長人天之福報,不遇佛法則退入外道;以升天為涅槃,墮落惡趣,故出世三乘無分也。常不思議、唯佛菩薩能證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無始生死相續以來即有此五性差別也。
『附佛性有無辨』
佛性有無,古說各異,根據差別,諍論繁興。有云:情與無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成佛。有云:三無二有。皆依聖言判斷,各無過失可訾。須知佛性一名,名同實異,後人據其名同而爭有無,不知所詮之實有異,故不能決。一、情與無情皆有佛性者,是以聖智所證之第一義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為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來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為佛性,當然情與無情皆有,無間於有生命之動物及無生命之植礦物也;故此說決不錯。二、說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對無情已有所揀。蓋無情者,即無心識靈覺之謂。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覺知為自相,如水以濕、火以熱為自相,不濕、不熱即非水火,故不覺必非心。覺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無心之無情則無佛性。有情眾生迷染不覺,然實際非不覺,何以故?特其覺較低耳。如言冷煖,冷無別法,不過熱度低耳。故眾生雖在迷而覺仍有,既然有覺,即有佛性,只需發揮擴充,漸漸增長至於圓滿,即名成佛。三、說三無二有者,如此經之五種性辨:第一、聲聞種性,第二、緣覺種性,第五、各別種性之三類無佛性;第三、如來種性,第四、不定種性之二類有佛性。聲聞、緣覺雖無佛性,得證涅槃,有出世性;各別眾生之外道、凡夫則不具佛性,且無出三界性:故此三無佛性。如來性正具頓入菩提之佛種,不從餘乘而入;不定種性,或先入二乘而轉入佛乘,性既不定,趨證何乘先後不同,但終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說,則情、無情無差別可言;就次說,則有情無差別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經三無二有之差別者,則依有情藏識中具有無漏智種否而辨。無種性者,即無無漏智種,不具出世之因。如聞佛法、不過善業增長、惡業減少;不遇佛法,三惡道充滿,人天減少耳。又對出世無漏智種之具足不具足有三乘別,具生空、法空智則為如來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則為聲聞性及緣覺性。聲聞以悟四諦而證生空,緣覺以悟十二因緣而證生空,一則聞佛音聲而悟,一則觀察因緣變化而悟,悟門不同,所證同在生空。不定種性法空智不強,聞二乘法心生退墮,往昔舍利弗尊者先發大乘心,後以行菩薩道為難,退證小果。未證第七不退住菩薩,有退心。此就眾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別。就佛平等願言,如法華經說:諸佛皆為一大事因緣出世,所謂悉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願方便平等熏習為增上緣,眾生終必成佛,所謂『佛種從緣起』也。故此經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別,亦明依智證真無差別也。』
辛二 別說
壬一 聲聞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云何知眾生有聲聞種性?若彼於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如實能證知,而斷諸法顛倒分別,聞佛說時,舉身皆得法喜,知樂修習,對緣起法不發悟不起修,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悟後且無間修習,乃至得第八地──初果向曰一地,初果曰二地,乃至得四果曰八地──阿羅漢果,能斷煩惱但不能斷無明習氣。雖已度過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未度也。分段、有分限、限量,形段、段落意,三界、六道之生死曰分段。無論四生、十二類,有生必有死,在何一類或何一道,果報壽命皆有一定限量形段,化生亦有一定時限,依報、正報亦有一定大小,升至非非想天,縱有八萬大劫長壽,然報盡時仍然輪迴,至人、畜之分段,更明瞭矣。度分段生死,亦即所謂三界內生死解脫;變易生死、為出世三乘有,依其所證,本可不受此死,而由大悲願力資助,先存能受生死業種,受身上求下化,非業力所縛之業繫苦相。若成佛時,此業識轉為清淨識,不受熏、不變矣。所作已辦,能於人、天、外道眾中,作大吼云:生死已盡,淨行已立,不受後有。因上修人無我,果上得解脫知見也。
壬二 各別種性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各別種性,前總標敘在第五,此乃先說者,蓋文內帶誡聲聞也。謂凡夫中之外道,在邪定聚內,以覺知我、人、眾生、壽者、養育者、及士夫作者,為證涅槃。長養、即養育義,外道計身心存在,必由有一個能長養者之我。有說八種、或十六種,各各都是我差別相。作如是觀,觀到一種我相,即可涅槃;如印度尼犍子計見我得涅槃。復有計一切法因作者有,作者、即造物主,不生不滅,只要見此主宰,超離世外,與之合一,即成涅槃。彼皆執人我法我為涅槃,心外取物,無解脫分。執法我者,通於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未出生死而妄作出世想。菩薩為轉彼各別惡見故,應當修學。
壬三 緣覺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緣覺乘無間種性,聞說趨證各別緣法,各別離散,驚喜之極,毛豎淚流。離十二緣,不著憒鬧。更聞現種種身,種種神變,其心信受隨之而入。斯時佛子若知彼之種性,方便為說中乘令悟。聲聞要聞法以分別,緣覺開引不須多聞。覺悟之後,亦現神通而不說法,所以見有神通,最契其機而生悲喜,此緣覺乘無間種相。
壬四 如來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種,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親證入如來乘種性,有四種所證法;唐譯本所證法有三種,蓋合第一第二而為一也。一、四種所證法者:即證法相三自性法──妄計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而能悟入。二、證法性三無自性──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而能悟入。合之曰:親證諸法相性而悟入。三、由證得佛自覺聖智,即一切種智。四、證了等虛空器世界無量無邊佛剎廣大之相。趨證此四及聞觀內外法一切唯心,頓入無畏,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壬五 不定性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不定性者,謂若聞三乘法,隨說生信喜證入,是名不定種性。
辛三 結顯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所以說三乘五種性差別,乃為初發心修治者,令漸證入一切法畢竟無所有之諸法實相地而建立耳。彼聲聞、緣覺等眾,若自覺藏識,從耽著三昧樂而起,遇佛勝緣,見法無我,仍當發心成佛。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須陀槃那果至是等心惑亂,言二乘自初果至證四果,仍未離所知障,不了諸法唯識,仍皆惑亂。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者,對聲聞等說有三乘,對不定說一乘,對無性說非乘。非乘、即各別也。為一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者,故說三乘法耳。至第一義法門中,無能教之佛及所教之眾生,既無能證之智,焉有所證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況三乘?所謂『平等性中,無生佛之二體,真如界內,絕自他之假名』也。諸禪無量等至亦無有心量者,諸禪、即四禪,無量、四無量心也。定、無色定、無想定、滅盡定等。此等皆唯心現量而別無有也。
庚三 別辨
辛一 徵說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此徵說者,謂一闡提眾生,何為不信世間有此解脫?此無信之闡提,說有二種:一、乃毀謗三寶不順法戒捨善根者。二、因悲憫無始眾生本願力故,如地藏菩薩永遠在生死流轉中度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於此可知,善根之捨、由於謗菩薩藏而作惡言,更不順從經律之說,一切出世善根均皆斷絕,不得解脫。至於菩薩本願方便,憫眾生故不取涅槃,若一眾生未入涅槃者,終不先入也。然眾生無盡,而此類菩薩亦永不得涅槃,故入一闡提趣,是名不涅槃法相。
辛二 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大慧問此二種一闡提,何種畢竟不般涅槃?佛答以菩薩一闡提達一切法空,本來即涅槃相,別無涅槃可得,故此菩薩畢竟不般涅槃,非捨善根之闡提也。然捨善根之闡提,遇諸佛菩薩慈悲神力之加被,仍可熏發佛種,以佛永不捨眾生故。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長行
辛一 直告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此直告三自性也。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諸法,別為五法,即經初所謂:名、相、覺想、正智、如如也。然依其性質而歸納之,即三自性。佛不待大慧之問而直告,以菩薩皆當善巧通達於三自性義。自性者、即諸法本自如是之理。分別有三:一、妄想自性,即虛妄想念起計較度量執著於諸法相之謂。二、緣起自性,即仗因托眾多緣而起,顯法無實體之謂。三、成自性,即畢竟成就不可破壞,即圓滿成就真實性之謂。依此三性為標準,判一切法,則真實與虛妄,生滅與不生滅,分明顯現。妄想者、虛無也,緣起、依他幻有也,成、真實也。妄想自性從相生,言妄想自性即從五法中之相而生,即從一切緣起之法相生也。世間一切事實皆從緣起,起即無起,執著此相為實有即妄想,離妄想之所顯即成自性。
辛二 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此乃大慧問妄想自性為何從相生?以下即佛答也。謂因緣所生之萬事萬法──十法界一切依正法──各有自相,又有在生滅遷流行上所顯差別之相──無量數類差別──於此起計著。又有二種妄計性生,乃如來之所宣示,非菩薩、二乘及凡夫、外道所能說,即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是也。名及事二字何解?名者、實之賓,蓋必有一所詮實物,然後有此能詮之名。所以此二種相,一在名上起執,一在實上起執。以下解釋二種相之四句,依義則文句有顛倒,應讀作:『事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名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蓋言計事相,即於內根身法、外器界法上而計著。計名相,即於如是內外法上自共相而計著──離言說為自相,有言說為共相,今非此之自共相。此中如言色、受、想、行、識為自相,則五陰一名為共相。除意根之五根及六塵為自相,則色法亦名為共相。──計著、即妄想自性相也。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者,言依種子親因從眾緣而起,即解釋緣起自性也。云何成自性下,釋成自性也。言依緣起法上離名相事相上計著妄想,即正智所得趨證於自覺聖智圓成聖果,名曰成自性如來藏心。聖智、通於三乘,自覺聖智所行、言所照了之境界。此中自覺,專指佛之自覺。如來藏心者,即正智、如如、理智一如之自覺聖智境界,不可思議者也。所以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曰:『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名、為能詮之言,相、為所詮之法,皆依他之緣起自性。覺想、屬於妄想,因以覺想為分別故。然長行係言妄想從相生,蓋相是緣起,如計著其名執為實有,則名及覺想皆攝入妄計矣。正智及如如皆成自性,以經以有漏無漏法判之,正智是有為無漏,如如是無為無漏,皆離於顛倒者也。
庚三 結成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結成此正依五法而觀察三自性之法門,是佛所自覺境界;菩薩應當修學,以圓滿無上菩提。
己四 就陰界入辨二無我
庚一 總標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隨順二無我觀,破我執、法執,解脫煩惱、所知二障。故佛於辨三自性後,復告大慧以菩薩當善觀察人無我、法無我二相。一切有情為五陰等和合而成,剎那生滅無有主宰以為實體,而能和合之五陰法亦復眾緣所生,故佛說但有諸法,實無有我。以法破人我之執,破人我之二乘,又執法為有我矣。惟菩薩法執亦破,此所以告諸菩薩當觀察也。
庚二 別顯
辛一 顯人無我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人為陰、界、入和合聚,了得本來無我,則妄執之我及我所應離。印度數論計受陰為我,其餘外道亦有執他陰為我,則一陰為我,餘四為我所。無明發業,愛潤業,業成乃生根身。對塵起識,又攝受取著,又分別諸根所緣器世界,皆藏心中無始來妄想熏習之種所現。復由六識思量計較施設名相。要知皆如流注之河,生滅之種子,乃至如虛假變幻之機發像動,總顯剎那轉壞,虛偽無實,躁動不靜,不淨無厭之五陰假體,無我及我所。因此世界眾生具有同等業力,故感現在同一世界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