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51—-155

(2023-11-02 18:31:14) 下一个

腹中论篇第四十(一)

 

图片

 

【本章要点】

一、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病症、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指出妊娠与腹中疾患的鉴别要点。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1】,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2】。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3】,一剂知【4】,二剂已【5】。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6】。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1】,旦食则不能暮食【0】,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2】。

【1】心腹满:心腹。心之下腹之上也。满。胀满也。

【0】旦食则不能暮食:吴云。是朝宽暮急。张云。内伤脾肾。留滞于中。则心腹胀满。不能再食。

【2】鼓胀

志云。鼓胀者。如鼓革之空胀也。此因脾土气虚。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虚胀如鼓也。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3】,一剂知【4】,二剂已【5】。

【3】鸡矢醴(Lǐ):是治疗臌胀的药酒方名。“鸡矢”即“鸡屎”。醴,是甜米酒。方用鸡屎白晒干,再用微火焙黄后取一两,放入三碗米酒中,用火烧开数次,澄清后,空腹时热服。

      张云。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正传云。用羯鸡矢一升。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又医鉴等书云。用干羯鸡矢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

      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绉纹。又饮一次。则渐绉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用后者为便。简按圣济总录。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鸡屎醴法。鸡屎干者。上一味为末。每用醇酒。调一钱匕。食后临卧服。宣明论。鸡屎醴散。鸡屎醴。干者炒。大黄。桃仁。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盏半。生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此他有数方。宜根据证而择用。(千金。产后中风。鸡粪酒。妇人良方引。作鸡屎醴。鸡粪一升。熬令黄。乌豆一升。熬令声绝。勿焦。以清酒三升半。先淋鸡粪。次淋豆。取汁。一服。

一升。温服取汗。)

【4】知:是“见效”的意思。吴云。知。效之半也。

【5】已:指“病愈”。吴云。已。效之至也。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可用鸡失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6】。

【6】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吴。已下句。注云。言虽是饮食不节。时有病者。但此病且已之后。时有自然病者。此由病气聚于腹。未尽已也。病根未拔。故亦复发焉。简按虽然。诸注未妥。吴注稍通。

时故当病气。甲乙。作因当风气。无时字。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可用鸡失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腹中论篇第四十(二)

 

图片

 

【原文】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1】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2】,出清液【3】,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4】。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中气竭肝伤【5】,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鰂骨【6】一藘茹【7】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8】,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9】,饮以鲍鱼汁【10】,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11】,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12】?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13】。

【原文通解】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1】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2】,出清液【3】,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1】支满:张云。满如支膈也。

【2】先闻腥臊臭:

马云。金匮真言论。肝其臭臊。肺其臭腥。张云。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

肺气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逆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臊。而吐清液也。

【3】出清液:指口泛清水。

简按王注窈漏。谓阴户。又见骨空论注。此乃为白沃之属也。马则非之。为清涕从鼻出之义。吴同。考上文。张注为吐清液者。似是。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曰:病名血枯【4】。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中气竭肝伤【5】,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4】血枯:

妇人良方。骆龙吉曰。夫肝藏血。受天一之气。以为滋荣者也。其经上贯膈。布胁肋。今脱血失精。肝气已伤。故血枯涸而不荣。胸胁满。以经络所贯也。然妨于食。则以肝病传脾胃。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则以肝病而肺乘之。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皆肝病血伤之证也。

【5】中气竭:

吴本。竭下有及字。马云。醉以入房。致使醉则损伤其中气而竭绝。入房则劳其肝气而受伤。

盖司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故入房不惟伤肾。而且伤肝。张云。血枯者。月水断绝也。致此之由。

其源有二。一则以少时有所大脱血。如胎产既多。及崩淋吐衄之类。皆是也。一则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热。因而纵肆。则阴精尽泄。精去则气去。故中气竭也。夫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不惟伤肾。而且伤肝。及至其久。

则三阴俱亏。所以有先见诸证。如上文所云。而终必至于血枯。则月事衰少不来也。此虽以女子为言。若丈夫有犯前证。亦不免为精枯之病。则劳损之属皆是也。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鰂骨【6】一藘茹【7】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8】,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9】,饮以鲍鱼汁【10】,利肠中及伤肝也。

【6】乌鲗(zéi)骨:乌鲗,乌贼。即海螵蛸。

吴云。乌骨。涩物也。可以止血。张云。气味咸温下行。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闭。(以上神农本经)血枯。其性涩。故亦能令人有子。李时珍云。乌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厥阴本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

【7】藘(lǘ)茹:即茜草。茹,张云。茹。亦名茹。即茜草也。气味甘寒无毒。能止血治崩。又能益精气。活血。通血脉。

按甲乙经。及太素。新校正。俱作茹者。非。盖茹有毒。岂血枯者所宜。皆未之详察耳。志云。茹。当茹。高云。茹。旧本误茹。今改。简按本草。有茹。而无茹。故新校正云。当改作。然南齐王子隆年三十一。而体过充壮。

常服芦茹丸。以自销损。证类本草茹条。引本篇王注文。知是芦一音。古通用。张则以为茹一名。考诗郑风。茹在阪。尔雅。茹。也。郭注。可以染绛。邢疏。一名地血。齐人谓之茜。别录。茜根。一名茹。乃以为茹一名者非。然血枯所用。当是茹。故志。高。并仍张注。而改茹。极是。李时珍云。茜根。色赤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此可以为张注之左证矣。四乌骨。一茹。诸家不释。圣济总录。乌贼鱼骨。去甲。四两。茹一两。妇人良方同。此盖谓茹用乌骨四之一。

古法不必拘于秤量。故云尔。

【8】雀卵:

张云。雀。即麻雀也。李时珍云。俗呼老而斑者。为麻雀。简按王注气味主疗。见于别录。

遂云。兹四药用入房焉。误。

【9】后饭:饭前服用。

吴云。先药后饭也。高云。使药下行。而以饭压之也。

【10】鲍鱼汁:

马云。俗谓之腌鱼卤。张云。鲍鱼。即今之淡干鱼也。诸鱼皆可为之。惟石首鲫鱼者为胜。

其气味辛温无毒。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也。以上四药。皆通血脉。血主于肝。

故凡病伤肝者。亦皆可用之。李时珍云。鲍鱼。别录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鱼无疑矣。简按妇人良方。圣济总录。并云。以鲍鱼煎汤下。以饭厌之。马以鲍鱼为腌鱼。以汁为卤。并误。(千金翼。治妇人漏血崩中。鲍鱼汤。鲍鱼。当归。阿胶。艾叶。凡四味。可见其有益阴之功也。)

利肠中及伤肝也

吴删及伤肝也四字。非。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菇,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 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11】,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12】?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13】。

【11】小腹盛:盛:满的意思。

马云。少腹盛满。

【12】皆有根

吴云。根。病之所穷止也。

可治不:不:同“否”。

马云。不。否同。

【13】伏梁:伏梁:指脘腹部痞满肿块的一类疾患。

张云。伏。藏伏也。梁。梁坚硬之谓。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其义本此二篇。然观本节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节云。环齐而病。病名伏梁。是又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可知也。吴云。

伏梁。言如潜伏之桥梁。为患深着之名。此与难经论伏梁不同。彼为心之积。是脏之阴气也。此为聚脓血。是阳毒也。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

【译文】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 来。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菇,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 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

 

 

腹中论篇第四十(三)

 

图片

 

【原文】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1】,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2】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3】,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4】,侠胃脘【5】内痈【6】。此久病也【7】,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8】,勿动亟夺【9】。论在刺法中【10】。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11】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12】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13】,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14】。

【原文通解】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1】,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2】致死。

【1】裹大脓血:

志云。裹大。如囊之裹物而大也。简按此说迂僻。不可从。

【2】每切按之

吴云。谓以手切近而按之。张云。按。抑也。高云。每急切而按摩之。必真气受伤。故致死。

黄帝说:伏梁由于什么引起呢?

岐伯说:小腹部裹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3】,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4】,挟胃脘【5】内痈【6】。此久病也【7】,难治。

【3】此下则因阴:

马云。其下与足之三阴而相因。必有时亦下有余之脓血。志云。此下。谓少腹。阴。

前后二阴也。简按当从志注。

【4】生鬲:即生膈。

高云。当生膈挟胃脘之内痈。简按不必根据王注生改出。

【5】挟胃脘:

甲乙。挟。作根据。

【6】内痈:

吴云。内溃之痈。不显于外也。

【7】此久病也

张云。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

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8】,勿动亟夺【9】。论在刺法中【10】。

【8】居齐下为从:

吴云。齐。脐同。齐下之分。大小肠。膀胱之所部也。皆能受伤。即脓血穿溃。而不系人之生死。故为从。

 【9】勿动亟夺:亟,急;夺,削除。

马云。不可轻动之也。如上文切按之谓。必数数泻以夺之。则可以渐减。而不使之上迫耳。吴云。动。动胃气也。动大便也。亟。数也。夺。谓下之也。言勿得动胃气行大便。而数夺之也。高云。

勿动亟夺。犹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夺之。不当亟夺而妄夺。必真气受伤而致死。简按高注允当。今从之。

【10】论在刺法中:

张云。按伏梁一证。即今之痞块也。欲治之者。莫妙于灸。

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11】胫皆肿,环脐【12】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13】也。

【11】髀股

甲乙。千金。根据腰股。

【12】环齐

王注奇病论云。环。谓圆绕如环也。

【13】风根:指风寒邪气。

张云。即寒气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汪云。此风根也。四字疑衍。或郁而不已。气化为风。故曰风根。简按张注义略通。今从之。

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小腿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14】,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15】。

【14】肓之原在齐下:

吴云。腔中无肉空腋之处。名曰肓。(腋。疑隙误。)原。源也。脐下。气海也。

一名脖。灵枢曰。肓之原。名曰脖。(出九针十二原。)此之谓也。简按吴释肓乃似。张解募原。恐无明据。左传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说文。肓。心下膈上也。(下上原错。今从左传音义引。)傅氏左传辨误云。杜云。肓。膈也。心下为膏。愚考素问刺禁篇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云。心下膈上为肓。

曾亲观猪脏心膈之处。方忆膈者隔也。自膈以上。皆心肺清洁之属。自膈以下。皆肠胃污浊之属。则心在上。

膈在下。固矣。而心下有微脂为膏。膈上有薄膜为肓也。其痹论又云。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注云。

肓膜。谓五脏之间。膈中膜也。则正与心下之微脂相对。益明矣。傅此说太详备。可谓发前注所未发矣。

 【15】为水溺涩之病:

吴云。水溺。小便也。志云。盖风邪之根。留于脐下。动之则风气淫。而鼓动其水矣。水溢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矣。高云。此伏梁之在气分。不同于裹大脓血之伏梁也。简按志。水下句。与诸注异。

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译文】

       黄帝说:伏梁由于什么引起呢?

       岐伯说:小腹部裹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小腿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腹中论篇第四十(四)

 

图片

 

【原文】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1】,不可服高梁【2】、芳草、石药,石药发瘨【3】,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4】,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5】,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6】。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7】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8】。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1】,不可服高梁【2】、芳草、石药,石药发瘨【3】,芳草发狂。

【1】热中消中:热中、消中是两种病。

【2】高梁:即膏粱。

甲乙。作膏梁。(详出生气通天论。)

马云。。癫同。简按。说文。病也。一曰。腹胀也。乃从者。而战国策。为癫狂之癫。

古通用可知矣。第王多喜多怒之解太误。(详出宣明五气篇。)甲乙作疽。似是。         

【3】瘨(diān):同“癫”。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法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4】,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4】禁芳草石药:

张云。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药。炼金石之类。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高云。热中消中者。精血内竭。火热消烁。皆富贵人之病也。富贵之人。浓味自养。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富贵之人。土气壅滞。宜升散其上。镇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简按据张注。禁上。阙一不字。

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5】,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5】 悍:轻急猛峻意思。熊音。。音票。急也。悍。音汗。猛也。(二字。见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慓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

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6】。

【6】更论:更加严重。

甲乙。作当愈甚三字。

脾属木而恶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7】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8】。

【7】膺肿颈痛胸满:

马云。膺颈胸腹。皆在上中二焦也。今膺肿颈痛。胸满腹胀。则下气上逆。病名曰厥逆。甲乙。膺。作痈。简按痈。壅同。详见于气厥论。

【8】名厥逆:

张云。此以阴并于阳。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译文】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法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

       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慓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木而恶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腹中论篇第四十(五)

 

图片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喑,石【1】之则狂,须其气并【2】,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3】;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4】。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5】也?

       岐伯曰:身有病【6】无邪脉【7】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7】也,人迎一盛少阳【8】,二盛太阳,三盛阳明【9】。入阴也【10】,夫阳入于阴【11】,故病在头与腹,乃脘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喑,石【1】之则狂,须其气并【2】,乃可治也。

【1】石:针刺。

【2】须其气并:

张云。气并者。谓阴阳既逆之后。必渐通也。志云。血气合并也。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3】;

【3】入则喑:喑,指失音。

张云。阳气有余于上。而复灸之。是以火济火也。阳极乘阴。则阴不能支。故失声为喑。

 ▲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

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4】。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4】虚则狂:

张云。阳并于上。其下必虚。以石泄之。则阳气随刺而去。气去则上下俱虚。而神失其守。故为狂也。

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5】也?

岐伯曰:身有病【6】无邪脉【7】也。

【5】怀子之且生也:

志云。且生者。谓血气之所以成胎者。虚系于腹中。而无经脉之牵带。故至十月之期。可虚脱而出。简按且生。志意似指分娩之际。而味经文。殊不尔。吴云。生者无后患之意。

【6】身有病:

汪昂云。病字。王注解作经闭。按妇人怀子。多有呕恶头痛诸病。然形虽病。而脉不病。

若经闭。其常耳。非病也。

【7】无邪脉也:

张云。身病者。脉亦当病。或断续不调。或弦涩细数。是皆邪脉。则真病也。若六脉和滑。而身有不安者。其为胎气无疑矣。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

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7】也,人迎一盛少阳【8】,二盛太阳,三盛阳明【9】。

【7】三阳之动:

动。甲乙作盛。张云。阳脉者。火邪也。凡病热者。必因于阳。故三阳之脉。其动甚也。

【8】人迎一盛少阳

甲乙。盛下有在字。下同。

【9】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意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大二倍说明病在太阳,大三倍说明病在阳明。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

入阴也【10】,夫阳入于阴【11】,故病在头与腹,乃脘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10】入阴也

张云。人迎足阳明脉。所以候阳也。如终始禁服六节脏象等篇。俱详明其义。凡邪热在表。

三阳既毕。则入于阴分矣。简按吴。入上。补未字。非。

【11】阳入于阴

张云。头主阳。腹主阴。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阴分。则腹为胀也。简按吴。阳上。补始字。赘。

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黄帝说:好。

【译文】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

        黄帝说:为什么呢?

       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

       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黄帝说: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