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46—-150

(2023-11-02 18:26:59) 下一个

咳论篇第三十八(一)

1

【导读】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2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1】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2】,故五脏各以治时【3】,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4】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5】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五脏各以其时【1】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1】各以其时:是五脏各有所主的时令,如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 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与天地相参【2】,故五脏各以治时【3】,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2】参:相合,相应的意思。

【3】治时:指五脏所主的时令,也叫旺时。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4】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4】介介:喉中像有东西堵住一样。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5】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5】阴阴:同“隐隐”。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 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咳论篇第三十八(二)

3

【原文】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1】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2】。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3】,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4】,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1】出。

【1】长虫:指蛔虫。

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2】。

【2】遗失:失,是“矢”字的误写,指大便。遗矢,是大便失禁的意思。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3】,气与咳俱失。

【3】失气:与“矢气”同,俗称“放屁”。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4】,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4】聚于胃关于肺:《类经》:“此下总结诸咳之证,而并及其治也。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

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译文】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一)

1

[目的要求]

1、掌握“百病生于气”的含义。

2、熟悉九气失调的病机与临床表现。

2

[题 解]

【1】举:举例,例举。

本文首举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为例,说明诊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继则对怒、喜、悲、思、惊、恐、寒、热、劳等九种病因引起正气失调的机理进行了论述。因其首论疼痛,故名篇。

3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2】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3】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4】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5】,视而可见【6】,扪而可得【7】,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8】,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9】,故卒然而痛。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2】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3】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4】于己。

【2】验:均可理解为联系。

【3】合:均可理解为联系。

【4】必有厌于己:“厌”与上文“合”字异文同义。《说文解字·厂部》:“厌,合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5】,视而可见【6】,扪而可得【7】,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0】要数极:“数”作“理”解。

【5】言而可知:言,是问诊,意思是通过倾听病人的主诉,可以知道其病情。

【6】视而可见:视,指望诊,意思是通过望色可以知晓病位。

【7】扪而可得:扪,是切诊,意思是通过触按可以知晓病变。

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

岐伯拜了两拜稽首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0】卒痛:“卒”与“猝”同。卒痛,突然疼痛。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

寒气入经而稽迟【8】,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9】,故卒然而痛。

【8】稽迟:滞留而气血运行不畅。

【9】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此句为互文,意思是寒邪客于脉外则气血少,客于脉中则气血不通。客,指侵犯。

【0】泣:涩的意思。泣,同冱(hù);冱,闭塞之意。

 ▲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

      岐伯拜了两拜稽首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二)

4

【原文】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1】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2】者,或痛宿昔【3】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4】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5】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6】,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7】,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8】,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9】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10】,阴气竭,阳气未入【11】,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12】,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原文通解】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         

 ●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1】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2】者,

【1】喘动应手:是指腹痛时用手触按而跳动应手。

丹波元简:“盖此指腹中筑动而言。”《灵枢·百病始生》:“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

【2】阴股:指大腿内侧近前阴的地方。

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

  ●或痛宿昔【3】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3】宿昔:指停留时间长久,经久。

【0】成积:汪昂: “即今之小肠气。”

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 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4】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5】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0】缩踡:收缩不伸。“踡”本作“觠”。《广雅·释诂一》:“觠,曲也。”

【4】绌急:指屈曲拘急的样子。杨上善:“绌,缝也,谓肠寒卷缩如缝连也。”

【5】炅(jiǒng):热也。热的意思。

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6】,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6】与炅气相薄,则脉满:张介宾:“阳气行于脉中而寒袭之,则寒热相搏,留而不行,则邪实于经,故脉满而痛。”

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0】稽留:停留。“稽”作“停”解,见《后汉书·彭宠传》李贤注。

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0】膜原:王冰:“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丹波元简:“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讹尔。《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尔。’《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误。”

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7】,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7】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深部之伏冲脉、伏膂脉。

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0】冲脉起于关元:冲脉,奇经八脉之一。按“关元”为任脉穴,非冲脉之会,所以说“起于关元”者,则以任脉、冲脉及足少阴三者,皆自下而上,部位既近,脉气自通。《骨空论》“起于气街”,义与此同。若以经穴言之,固不应及于关元也。

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8】,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8】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其行于背部有五脏六腑之俞穴,故名之。

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0】按之则热气至:杨上善:“寒客太阳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则手热,故痛止。”

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寒邪侵袭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

厥气【9】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9】厥气:指厥逆之气。气血逆乱。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牵,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0】大经:孙鼎宜:“大经,小肠经脉也。对于各血言,故称大经。”       

 ▲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10】,阴气竭,阳气未入【11】,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10】上泄:泄,发越。上泄,指厥逆之气上越。

【11】阴气竭,阳气未入:阴气阻绝于内,阳气上逆泄越于外,阴阳离决,故猝然痛死不知人。竭,阻绝。

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 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0】小肠不得成聚:《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小肠为寒邪侵犯,寒邪伤阳,阳气不能化物,水谷不得停留,传入大肠,而为下泄腹痛。

寒邪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寒协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12】,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12】瘅热焦渴:瘅,热气盛。渴,通竭,水液干涸之意。瘅热:盛热。此句意为热盛致津液涸竭。

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译文】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 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 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寒邪侵袭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 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寒厥之气客于阴股。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 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寒协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寒协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三)

5

【原文】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1】,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2】,坚而血及陷下者【3】,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4】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5】。悲则心系急,肺布【6】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7】。恐则精却【8】,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9】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10】矣。灵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11】,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原文通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1】,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1】固尽有部:指五脏六腑在面部本有其一定的分部。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2】,坚而血及陷下者【3】,皆可扪而得也。

【2】主病之脉:病邪所在之经脉。

【3】坚而血及陷下者:张景岳:“脉坚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络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气不足,多阴候也。”

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看他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属气血留滞的,荦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4】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4】百病生于气: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丁气。”

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所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5】。

【5】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为心志,气脉和调,志意畅达,荣卫通利,气徐缓而和顺为正常。然喜乐过度则气过于缓,而渐至神气消耗涣散不能藏蓄则为不正常。《灵枢·本神》篇:“容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容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

悲则心系急,肺布【6】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7】。

【6】布:展开。

【7】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为肺志,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凡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主,但无不自心而发,由心统之。《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故悲生于心而应于肺。生于心则心系急,应于肺则肺布叶举。肺布叶举,张隐庵:“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张景岳:“心肺俱居鬲上,故为上焦不通。肺主气而行表里,故为营卫不散,悲哀伤气,故气消矣。”

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虽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喻闭于中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

恐则精却【8】,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9】矣。

【8】恐则精却:精却,精气衰退,不能上行。张景岳:“恐惧伤肾则伤精,故致精却。却者,退也。”

【9】气不行:应为气下行。姚止庵:“上闭下胀,抑而不伸,气故下而不上也。”

恐惧则使精气下却,精气下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10】矣。

【10】气收:卫气收敛。

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容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

灵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容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11】,故气耗矣。

11】外内皆越:越,散越,散发。外内皆越指喘则内气越,汗出则外气越。

马莳:“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则内气越,汗出则外气越,故气从之而耗散也。” 

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译文】

       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看他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属气血留滞的,荦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所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

       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容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虽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喻闭于中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则使精气下却,精气下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容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容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