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篇】无心

(2023-10-28 18:31:31) 下一个

【原文】天机恒,未始难遂也。

 

群书【释译】天机是恒定的,人心永远难以满足。人心为何永远无法满足?因为人的思想在五玄,高于时间。所以就算把整个宇宙都给人,人也不会满足。

风之光注:人心,妙就妙在这个,难以满足。魔性旺的人,欲望难以满足,神性旺的人,境界永无止境,故而神之极,无极也。

 

【原文】焕者聚神,伤痕散神,君子无心始为美馨。

 

群书【释译】人风光则元神强大,不风光则元神散,圣人要用无为跳出这个圈子。做到不强不弱,因为“太焕”与“太伤”都会影响理智。只有正常状态才清醒。有个亿万富翁,做事很有信心,屁股后面跟着一群阿谀奉承之徒,而他一直也很顺利,基本上做什么都赚钱。有一天在高速公路上,前面一辆大货车,实际上超车距离与时间都不够,但亿万富翁过于自信,最终车祸身亡。

还有个例子:有个人参加举重比赛,教练告诉他可以举起150公斤,但他每次试举都只有144公斤。结果大赛时,才举起140公斤。因为他感觉他举不起来。太自信与太不自信都会影响理智,只有正常状态是最佳的。
 

【原文】无心非愚,兴旺非福,冠彩以定,中和至胜也。

 

群书【释译】《无心经》不是让人没想法,不思考。这世上好事坏事都会有,需要平和面对罢了。这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比较接近,但又不太一样。中庸有守本分的思想在里面,《无心经》更贴近自然之境。

 

【原文】观世之象,昭然明心矣。上上之境,上人之境,始于道,至理简然至情重也。

 

群书【释译】上上的心境,上上的圣人,都来自对世间万物的经历与理解。如果对万物无情是做不到真正的“无心”,先要有情最后才能看穿。所以无情不是最高境界。综合有情有道才是真正的纤尘不染、万物不沾。

佛家所说的万物皆空,实际上是种心态。《无心经》中说的是种境界,是经过世间磨练后的一种境界。有跟无,都不是最高。

 

【原文】故圣人识祸害而助力,明其机而无心哉!

 

群书【释译】所以圣人明白痛苦,因为自己痛过,知道没好结果也会去助人。这话实际在说,经历过才知道沧桑。从有到无的境界,才会高。这实际上在讲修持之道。什么都不经历就求道,只会一无所得。出生就万物皆空,那所谓的空就是欲望,是懒罢了。
 

【原文】心省于物,始欲无。物生于然。求心者,始无心者可求。修世者,以无之道而求之焉。非修世而求之。有心,无心,心存者灭,心生者消。

 

群书【释译】懂得大道至深是很难的境界。一味地去求得就有了欲望,与道法自然是相背离的。修世之人,如果一味为了修世功法而修行,那也是不能得到正果的。有欲念,易喜怒哀乐,同样难以精进,充其量是个易相大师。

真正的修为是无为无名的。有心在则万物变化,无心在则万法自然。这与佛家强调的一味行善也不同。世人学佛念经想的是长命百岁改变命运,这与最初的道是相背离的。因为想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同理,天天万物皆空地念着,本身就是一种有,又何来空。
 

【原文】天星变而人元消,人心变则天地改,故为定数。不立,不能,不退,不消,不进,不离。

 

群书【释译】天相变了,人会变。人变了,天地才变,这是个定数。不立,没有立场。不能,不发表观点。不退,不退惧。不消,不失去理智。不进,不认死理。不离,不离世之本原。

 

【原文】观天之数,尽消者,孰余几人乎!

 

群书【释译】看天地之数啊,能真正做到消魔的,又有几个人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