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原籍河北望都,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十四岁丧父,为了帮衬时年38岁,之后守寡一生的姥姥拉扯六个弟弟妹妹补贴家用,妈妈毅然跟从当时在北京工作的她的大伯父来到北京打拼,起先寄宿在大伯父家,不久就开始了她的北漂生涯的第一份临时工,在天坛公园里浇花儿,春天里采撷玉兰花苞据说可以入药。这些都是我结婚远嫁前听妈妈说的,每当回忆起在天坛公园里当小花匠的短暂经历,妈妈总会露出小姑娘般的天真笑嫣,好像那段日子真的有多开心似的,对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寄人篱下,远离娘亲家人,无依无靠的生活没有丝毫抱怨。
每当我问起当时她小小年纪闯荡京城什么感觉,妈妈总是笑说没啥感觉,就觉的在天坛公园浇水摘花很好玩儿。虽然她的工资是要上交给婶娘的,平时还要帮婶娘看孩子做家务,妈妈对大伯父和婶娘一家总是心存感激,离开北京多年后还会时不时去北京探望她的婶娘和当年一起长大的表兄弟姐妹们。我也跟着妈妈去过几次北京这位姥姥家,探望这位随和开朗的老人。她的儿孙辈也都在京城开枝散叶,生活富足。
在天坛公园做了大半年的临时工,妈妈应该是凭借大伯父打通的关系招工进入北京调节器厂,简称北调,当起了小工人,并顺利落户北京,当时应该只有十六岁左右。长大后再听妈妈讲起这段往事,不禁惊呼妈妈当年可是妥妥的童工呀,这么小年纪就可以当工人吗?!妈妈说当时没人管那么多事,十几岁就工作好像她也不是第一人。听妈妈讲北调应该是在北京八达岭一带建厂的,简称八大处,建厂不久就西迁援建大西北,妈妈随厂和其他工人一起迁至西北的一座古都,支援当时一个国营大厂建厂。
大厂建成后,应该是赶上大跃进之类的运动,城市里粮食不够吃,所有援建的人马按政策都要返回原籍户口所在地,农村户口的回原籍继续当农民;妈妈虽然是北京户口,但北调彼时已经解散,因为是城市户口,妈妈有两种选择,要么返回北京,重新就业,要么留在古都,转为本地城市户口。这么多年过去了,妈妈当时是否有过何种纠结都已经无从查证了,反正她最后是留在了古都,并在六,七年后和同期由湖南西上援建的爸爸喜结连理,开始了他们二人相濡以沫互爱互助的一生。
我曾经开玩笑埋怨妈妈不该放弃北京户口,北京多好呀,要是您留在北京,没准儿我们三姐妹都能上北大清华呢。妈妈也笑说,都是命,当年也没觉得北京户口有啥金贵的,要是回了北京,哪还会有你们仨?!说着,总会意味深长的瞟一眼在旁边佯装练字实则是为偷听我们母女唠嗑儿的爸爸。爸爸也总会头也不抬的附和道,就是,说的什么话,这个傻丫头,脸上溢满说不出的满足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