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名士者自风流

(2023-10-13 18:33:55) 下一个

                   真名士者自风流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如果说第一句有鲜明的西方色彩, 第二句具浓厚的东方情怀, 那么将二者结合, 内化到一个人的灵魂里, 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这是我自己定的一个判断标准。

在我心目中,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第一人,当属史学家陈寅恪先生(1890--1969)。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是陈寅恪1929年题写在王国维碑铭中的一句话:“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写的都是史书,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于我, 还真的不易读, 只有他在1965年著的《柳如是别传》还较白话和颇具故事情节。

在悉尼去侯巴特(塔斯马尼亚首府)的邮轮上,首次读到了柳如是,并随手写下了一篇游记不似游记, 散文不像散文的东西。今天从口袋里再次拿出来, 只为重温一遍柳如是, 再次缅怀陈寅恪先生, 这位真正的知识分子。

 

清晨,7点刚过, 邮轮就准时到达了侯巴特港。

漫步街头, 本来人口就不多的侯巴特在这周日凉凉的晨风中, 显得冷清而落寞。

在路边一个咖啡店喝了一杯热热的卡布奇诺,留下儿子们继续他们的早餐,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空荡荡的街头游荡。

远处高坡上,教堂那耸入云端的尖顶; 整齐划一的街道两旁,有着远久年代的石砌大厦,整洁庄严肃穆; 宽阔的草坪,鲜艳夺目的一种镶着白边的红花,给这个海边小城带来了一股浓浓的圣诞节日的喜庆祥和。

无论是一间间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的小店,还是窗明几净高调张扬的大店,此刻都还是大门紧闭。

兰兰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透过街口,仍能窥见港湾那高大的桅杆,点点的白帆。

三三俩俩的游客,像我一样,东看看,西转转,试着捕捉这里的一颦一笑,一呼一吸。淡然恬静的生活,海天一色的世界,像极了一些欧洲的小镇。这就是我对侯巴特的第一印象。

走着看着,看着走着,随心所欲,心在游荡,回到曾经的欧洲小镇,看到年轻韶华的自己,有一颗充满遐想的心…

正在此刻,收到了一位朋友的微信:"男人喜欢被女人崇拜,可不知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女人本身就是被男人崇拜的。" 

毫无疑问,完全赞同!

这让我立即想到昨晚在邮轮上读到的有关柳如是的故事。

柳如是,明末清初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更是位列八艳之首。不是因为她长得最漂亮,长得最好看的应该是陈圆圆,最可人的是董小宛,最深情的是李湘君,最聪慧最具才华的当数柳如是,然,她的清绝之傲骨,巾帼之气节,才是她的绝唱。

柳如是通晓琴棋书画,尤以诗和词写得漂亮。

“ 野桥丹阁总通烟,春气虚无巷影前,北浦问谁芳草后,西冷应有恨情边。

看桃子夜论鹦鹉,折柳孤亭忆杜鹃,神女生涯倘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 

—湖中草·雨中游断桥 

柳如是先后的三个男友:陈子龙,李雯,宋征舆都是当时才貌双全的"云间三子";她的丈夫就是明朝大名士钱谦益。

宋征舆年轻,与柳如是同龄,都是十六七岁,成名得早,成熟得也早。宋征舆爱柳如是爱得不行,但终抗不过他母亲,不许他与妓结合。尽管妓跟娼不一样,娼是卖淫,妓是青楼女, 会琴棋书画。宋征舆后来当了清朝的官,并越做越大。

李雯的诗文写得极好,最后也归顺了清,多尔滾写的一封给史可法的劝降信,就是由文采飞扬的李雯执笔的。

"云间三子"中,柳如真正爱的是陈子龙。

陈不仅是整个江南词坛执牛耳者,还铁骨铮铮,不但铁骨铮铮,还有雄才大略。晚明时为了报国,投笔从戎,他深感科举文人专门读诗词四书五经,没办法将国家治理好,于是他用大量的时间考证史料里有关经济,农业,水利,科技的内容,编写了一卷书,号召知识分子放弃写诗写词,学经济,学农业,治理国家。是一个非常有治国理念、有才华的有志青年,且才貌双全。

陈子龙比柳如是大十几岁,有妻有妾,但柳如是对他始终不离不弃。陈子龙一直抗清到最后被捕。被捕以后,在路过一个小桥时,投水身亡殉国。之后尸体还被捞出来凌迟削首。

所以"云间三子"都当过柳如是的男朋友,两个归顺了清,一个壮烈殉国。柳如是曾对她的丈夫钱谦益坦承,她一生最爱的是陈子龙。

柳如是与钱谦益结为夫妇,生活在一起的几年中,按钱谦益的说法,是到了五十九岁终于有了一个心灵伴侣。钱谦益做学问时,柳如是帮他查书,钱需要什么书,柳就直接走到那儿拿到那本书,要知道他们的两层楼都是钱谦益的书。

在钱与清朝周旋之时,柳如是多次劝钱不要为清当官,不要降清,甚至劝钱与她一起投江殉国。绝对的烈女忠魂!

钱谦益一死,钱家宗室便上门逼迫柳如是拿出3000两银子,说是钱谦益欠他们的。孤苦伶仃的柳如是母女哪有3000两银子!“好,你们等着,我进屋拿钱。” 不愿苟活的柳如是,进门就悬梁自尽了。

一代才女就这样被血雨腥风了。

春秋之时,那样自由、宽广、高屋建瓴的知识分子,经汉武帝的独尊儒学,到宋朝程朱理学对儒学的完善,再到明朝争相为官忠君苟且,中国知识分子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气节,硬是让一个人口上亿, GDP世界第一的大明汉人帝国拱手让给了仅有区区六万清兵的清朝满族。

柳如是不是知识分子,更不是名士,只是一位青楼女子,一个名士的妻妾,且具有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大名士所没有的气节。

真名士者自风流。正是她的气节和才华,让她位列“秦淮八艳”之首。

就好像陈寅恪,在他自己的晚年,没有学术自由,他在中山大学教书的时候,北京派人来请他当历史所所长,他不当。他说:"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陈寅恪先生在晚年双目已盲双腿已残身心遭遇重创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口述,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8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正是试图通过柳如是—这位有气节的女子—低吟一段明朝的悲歌,充满深刻与悲怆。

柳如是本身就是被男人崇拜的。

王国维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并曰: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陈寅恪在谈到《柳如是别传》的创作缘起时:“ 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厥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而不能自己者焉。夫三尸忘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真名士者—陈寅恪—当之无愧。

 

儿子们完成了他们的早餐,加入了我的行列。

此时,太阳已高挂在天空,街上行人也多了起来,我们顺着大街直走,在不远处转身向左,眼前便是人头攒攒的周末农产品集市,原来,人都在这儿,热闹都在这儿。

鲜艳透红的樱桃,水灵灵的树莓, 见了就爱,立即买了各一袋,还有应有尽有的草莓、蓝莓,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晶莹剔透似珍珠大小,橘红的,黛兰的,黝黑的鹅莓,据说是圣诞大餐炖羊肉等美食中必备的。

塔斯马尼亚的农家峰蜜,各色新鲜的蔬菜和各色鲜花:黄色的,紫色的,橘红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在擦肩接踵的人群中姿意昂然,芬芳四溢。

街旁的小型管乐队正演奏着圣诞颂歌,另一厢边,几个中学生正在认真地表演弦乐四重奏,看着他们稚气洋溢的脸庞,忍不住立即上前去,将口袋里的零钱放进那张开大口的琴盒里。

熙熙攘攘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群,没有大声的喧哗,只有低声细语,没有你争我吵,只有相互的谦让与有理。

淡然朴实的生活,恬静和谐的氛围,孕育的是美好与自然的人生。丹麦王妃玛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自然的女人。

人杰地灵啊! 塔斯马尼亚,果名不虚传。

 

生活不是苟且,

是诗和远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四月的妈妈

悉尼

2015年1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冰星 回复 悄悄话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柳如是》,很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