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沉船遗址与实物(最直接的证据)
这是最具说服力的物证,直接来自郑和船队本身或与其密切相关的船只。
- 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
- 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 物证: 这是明代制造郑和船队海船的主要官办船厂。考古发掘出了多个巨大的造船船坞(作塘)、造船工具(如油灰、铲、锉)、以及巨型舵杆。
- 意义: 出土的舵杆长度超过11米,据此推算,安装此舵的船只长度可达150-180米,与史书记载的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38米)的宝船规模相符,有力证明了明代拥有建造巨型海船的强大能力。
- 福建泉州湾宋代海船
- 地点: 福建省泉州市
- 物证: 虽然这是一艘宋代沉船,但其水密隔舱等先进造船技术,正是郑和宝船所采用的技术。泉州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基地和出发港,此船是理解明代造船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物证。
- 南海一号宋代沉船
- 地点: 广东省阳江市海域
- 物证: 同样,它的发现和整体打捞展示了宋代远洋贸易的繁荣和成熟的造船技术,为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技术铺垫。
- 东南亚海域的疑似沉船
- 在东南亚等地,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附近海域,都曾发现载有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的沉船。虽然尚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中某艘是郑和舰队的宝船,但这些沉船的时代和航线与郑和船队高度吻合,很可能是当时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间接证明了郑和船队活动的广泛影响。
二、 碑刻铭文(文字与历史的铁证)
这些石碑是郑和船队亲自留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价值极高。
-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
- 地点: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
- 物证: 这是最最重要的物证之一。此碑由郑和本人于第七次下西洋前(1431年)立。碑文详细记载了前六次下西洋的历程、目的、所到国家和地区,以及船队如何赍币往赉的和平外交活动。
- 意义: 直接印证了《明史》等文献记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石刻档案。
- 太仓浏河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 地点: 江苏省太仓市(郑和船队的重要出发港刘家港)
- 物证: 此碑与长乐碑内容相似,同为郑和所立,记述下西洋事迹。原碑已失,但碑文内容被收录在地方志中,是重要的文字补充。
- 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
- 地点: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 物证: 1911年在该国南部港口加勒发现。石碑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刻成,记录了郑和等人在永乐七年(1409年)向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神灵敬献布施的内容。
- 意义: 这是郑和船队尊重当地多元宗教和文化的绝佳证明,体现了和平、包容的外交理念,是和平使者的有力物证。
三、 海外遗物与影响(文化传播的痕迹)
郑和船队到达各地,也留下了大量中国物品,促进了文化交流。
- 东非中国瓷遗址
- 地点: 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东非沿海地区
- 物证: 在这些地区的古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明代青花瓷碎片,其中很多属于永乐、宣德年间。特别是在肯尼亚的拉穆群岛,如曼达岛、帕泰岛,不仅发现了瓷器,还有当地传说称有中国水手在此定居。
- 意义: 直接证明了郑和船队确实抵达了东非海岸,并将中国商品和文化带到了那里。
- 肯尼亚中国女孩后裔
- 地点: 肯尼亚帕泰岛
- 物证: 当地有一个家族自称是中国水手的后裔,并有祖先从沉船中游上岸的传说。2005年,一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女孩因此到中国寻根,并得到中国政府资助留学。DNA技术虽未给出确定性结论,但这一文化记忆本身也是郑和远航留下的活态遗产。
- 东南亚的郑和寺庙与文化
- 地点: 印尼三宝垄的三保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保山和三保井等。
- 物证: 这些庙宇、地名和传说虽非严格的考古出土文物,但它们是郑和影响力在东南亚根深蒂固的体现,是数百年民间记忆和崇拜的产物,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郑和航海的深远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考古物证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 国内遗址(如南京宝船厂)证明了其造船能力。
- 碑刻(如长乐碑)提供了文字自证。
- 海外遗物(如东非瓷器、斯里兰卡石碑)标明了其航行足迹和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