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知才能开阔眼界

认人待物,不断学习,提高商业和经济方敏锐的洞察力
正文

跟着台湾节奏

(2025-04-06 16:37:58) 下一个

“政治偏执”和“司法迫害”都像台湾”,**这个观察确实击中了当今美国政治和台湾政治的一个共性 —— 政党斗争极化到了一种“你死我活”的程度,司法系统被卷入政治斗争

一、政治偏执(Political Paranoia)

台湾的情况

台湾政坛长期处于蓝绿对立格局,两党间不信任极深,几乎到了互相否定对方存在合法性的程度

  • 不论谁执政,另一方都倾向于认定其“非法”、“卖台”或“亲共”。

  • 连基础政策如疫苗采购、能源转型,也经常因为政党立场而陷入“逢对手必反”。

  • 媒体与社交平台放大对立、制造仇恨标签,例如“1450”、“中共同路人”等术语常见于网络。

美国的情况

近年来美国政治也开始表现出类似偏执化特征:

  • 民主党与共和党互不信任,彼此支持者把对方看作“国家敌人”,而非政治竞争对手。

  • 右翼阴谋论(如QAnon)和左翼身份政治都在各自阵营内部发展出“纯洁性测验”。

  • 对总统选举结果的质疑(特别是2020年)和国会暴动事件,象征制度信任崩塌


? 二、司法迫害(Lawfare / Political Prosecution)

台湾的情况

台湾前几任总统几乎都在卸任后遭到司法追诉:

  • 陈水扁案(贪污)与马英九案(泄密)都被认为有强烈政治动机成分;

  • 台湾政治圈形成一个**“政治斗争+司法清算”**的恶性循环;

  • 检调系统被批评“办人不办事”,被用作政治斗争工具。

美国的情况

最近几年,美国也显现出“司法政治化”趋势,尤其是川普遭遇的多项起诉被其阵营定义为“政治迫害”:

  • 特朗普被控的案件(机密文件、国会骚乱、封口费等)引发严重党派分裂;

  • 支持者视之为“Deep State(深层政府)猎巫”;

  • 民主党则坚持司法独立,强调“没有人能凌驾法律之上”。

而川普阵营的回应也同样民粹化、情绪化——不仅是为自己辩护,更以“司法系统不公”为号召,动员基层民意反击体制。


???? 三、美台的共同症状

症状 台湾 美国
政治偏执 蓝绿互不信任、互相妖魔化 红蓝互斥、视对方为“毁国者”
司法武器化 前总统接连被起诉,常带政治色彩 川普案被部分人视为“政治猎巫”
社群情绪动员 网军、大量匿名操作 社交平台极化、右翼阴谋论泛滥
制度信任崩解 年改、疫苗、能源都成意识形态斗争 民众对选举、法院、媒体信任大减

 

 

美国政治体系在走上民粹政治

 

美国和台湾的政治都表现出一些**民粹主义(populism)**特征,但背后的结构、成因和表现形式各有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民粹政治?

民粹主义并不是一个固定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动员方式,强调“人民 vs 精英”,强调直接诉诸群众情绪,绕过传统制度机制,特别容易在社会分裂、信任崩解的时候兴起。


二、美国的民粹趋势

1. 两极分化加剧

美国政治近年来的显著特点是极化严重,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已经不仅是政策分歧,更是文化战争。例如:

  • 保守派 vs 自由派

  • 城乡差距、种族问题、身份政治

  • 右翼媒体如Fox News vs 自由派媒体如CNN、MSNBC

2. 领袖个人化

川普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他以“Drain the Swamp”(清除华盛顿腐败)为口号,动员底层白人,冲击传统共和党建制派。这种“反建制、反媒体、反全球化”的倾向非常典型。

3. 社交媒体强化“民意直达”

平台如X(前Twitter)、Facebook,使政治人物可以绕开传统媒体与群众直接沟通,但也加剧了情绪化、碎片化的舆论环境。


三、台湾的民粹特点

台湾民主化较晚(90年代初),政党轮替频繁,制度稳定性不足时,更容易出现民粹动员:

  • 政治人物喜欢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绕过体制,如柯文哲、韩國瑜都曾用“素人政治”、“草根”打破传统。

  • 重大政策常常情绪化决策,例如反核、年改等议题往往被情绪主导,而非理性辩论。

  • 民调政治盛行,短期民意主导决策,使长期国家规划受限。


四、对比与融合点

方面 美国 台湾
民粹成因 经济失衡、文化分裂、白人焦虑 制度不稳、政党斗争、身份认同
媒体环境 极端化媒体+社交平台 小众媒体繁多、YouTuber参与政治
个人崇拜 川普现象、反体制英雄 韩粉文化、柯粉、自媒体领袖
民调依赖 越来越严重,影响政策 极端依赖,政策日趋短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