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 学佛的框架和顺序 | 现代佛学的教学大纲

(2023-04-04 16:03:04) 下一个

你是否觉得佛教经典太多无从下手?

你是否听过很多的佛教说法,其中不乏矛盾之处,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你是否听过很多宗派、法门,每个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最高的,无从择决?

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学佛问题,很多人学佛几十年,一辈子,也没有厘清一个头绪出来。不仅信众如此,就是出家的法师们,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哪怕是高僧大德的经历同样不能幸免。下面就引用圣严法师在他在民国时期的静安寺佛学院的经历,供参考。

圣严法师在《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中说:

“所以,在(静安寺佛学院)最初的两、三个月,我几乎天天打算退学。希望看懂佛经,看通佛法,结果进了佛学院,大有望洋兴叹、不知从何着手的感觉。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中观、唯识、如来藏等三大系统,《八识规矩颂》的唯识思想,和《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的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律、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净土、禅、密,它们之间又有什么相异之点?老师们只是分别的介绍,没有综合的比较,使我非常地纳闷。为什么同样是发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竟然会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我当然能够相信它们都是对的,但是,究竟谁前谁后?孰高孰低?总该有个交代和说明才对!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年长而大家认为学问深厚的同学,所得到的答案是:「别管那么多!法师们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然后再照着去告诉别人就好了!否则的话,那还了得,头都会大了!」这样的答案,也正说明了当时佛教界的学习风气,都还停留在传统式的师师相传的观念之中,除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之外,少有做比较研究的认识。”

这种现象不仅在民国时期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个人背景

回顾起自己的学佛经历时,是有点坎坷的,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也没有学到什么。等到真正要用佛法的时候,却发现用不起来,常见的修行方式(如拜佛,拜忏,念佛,念咒,诵经,打坐等)全部不起用了,困惑迷茫之余,终于遇到大善知识的接引和启发,再经历了1-2年后,这才有了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感觉。

不仅自己可以用得上佛法了,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分享给他人。这个时候再去看各种修行方式,也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用意所在,再做这些形式上的修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

这非常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原来是只会招式,不懂心法。虽然把招式连熟悉了也能有用,既能强身健体,也能打得过一些人,但遇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时,就会招架不住了。后来遇到了高人,传授了心法,自此以后就不再只有招式了,而是心法和招式的融会贯通了,不仅不用丢弃以前的招式,还更能发挥其作用了。而且也不会局限于一招一式,甚至可以变通地灵活运用了。

学佛也是如此,也有心法和招式。

佛法的核心思想 —— 心法

以当今世界佛教来说,分为南传上座部,北传佛教,北传又分为汉传和藏传。其中南传上座部以解脱道为主,而北传以菩萨道(或菩提道)为主。两者的比较可以参考我的文章 —— 《试比较南传上座部与大乘佛教》。两者的核心思想也有所不同,应该分开说明;而大乘佛法又分为三大体系(中观,唯识,如来藏),三个体系各具特色,也不可混为一谈,虽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以治病救人来说,虽然中医和西医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如果把中药装进注射器里面注入到血液里面,就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害人了。所以学习中医时,要以中医理论为主,学习西医时,要以西医理论为主。对于高手来说,两者都能学会,肯定会有融会贯通之处,更好地救死扶伤。而对于一般医生来说,能够专注一个领域就非常不错了。

学佛也是如此,已经有教界和学界都享誉盛名的高僧大德们做过很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佛法了,而且是整体视角,全体视角,不容易偏颇了。下面把从整体上把佛法分为2个大类(解脱道和菩提道,或基础佛法和大乘佛法),4个子类(基础佛法,般若中观,唯识,如来藏),具体参考下面的表格:

Image

表格本身已经清晰地说明了各个不同思想的核心理论和经典了。这里稍作说明:

基础佛学,解脱道
核心思想是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其实是简称,为了表述清楚应该说:
苦谛:除了一般的痛苦,苦难的苦的意思,更有不安,不满足的意思。再进一步地了解苦谛,应该再深入学习三苦和八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对应普通人的痛苦,苦难。坏苦则是对于对应普通人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快乐消失后再去追求,执着,这时反而更苦。行苦,则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 无常,无常即不安稳,不满足,所以说“无常即苦”。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请参考佛学词典自行学习,这里略过。
即产生苦的原因,最常见的说法是三毒 —— 贪、嗔、痴,有时也说五毒,再加上“慢”和“疑” —— 再精简一点就是 —— 愚痴,或称无明。无明即不了解佛法的核心思想,不了解缘起,不了解空性或唯识或如来藏。
谛: 即苦完全被断除后的状态,也叫涅槃,这里的涅槃是指苦的完全断除,也可以对应到大乘唯识里面的烦恼障完全消除。从证果的角度来说,最高是阿罗汉果。
    苦灭谛: 即断除苦的方法,展开来说八正道,也可以总结成“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无论是三,还是八,其实都是分类方式不同,佛学上说,开合不同,很多数字的不同,都是这个道理。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
    请参考佛学词典了解具体是十二支,这里略过。
    在解脱道中,十二因缘的重点是说明生命的流转 —— 这是凡夫的状态,生命在不停地流转生灭。而解脱的方法也在这十二因缘之中,即断掉这个流转,从而断掉这个生命循环,解脱生死。任何一支的断除,都可以起到断除循环的目的,这和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环一样,任何一环断开以后,这个圆环就被破坏了,不再循环了。
    从菩提道的角度来说,十二因缘的缘起法不只是生命的流转,还是一切事物的流转。自此悟入“人我空”,和“法我空”,即不仅“人无自性”,“法也没有自性”,这里的“空”即“自性空”,从而进入大乘思想了。
    般若中观: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
    缘起有,自性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有,因缘灭,没有独立的存在,所以才叫做缘起有,自性空,简称缘起性空,再精简则称为 —— 空性,空。

    这里的空或空性并非真有一个实物叫做空,所以“真空”的说法经常引起误解。“真空”的意思是,去除掉一切缘起的事物,暂时的现象后,所留下来“东西”,那个东西可以叫做“真空”。缘起的事物因为是缘生缘灭的,所以也叫虚假的,把“虚假”的东西去掉以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了,这样留下的“空”就是“真空” —— 这样虽然可以从概念上理解“真空”,但也十分容易引起误会,很容易产生什么都没有的“恶取空”,“顽空” —— 这是佛教所非常强调且不断提醒应该警惕的地方。

    实际上这个“空”,也并非“实物”,不过是缘起的事物所显发出来的“空”而已。在以精密逻辑着称的唯识学中,就只称呼其为“虚空”,且是比喻 —— 意思是并没有一个实体的“虚空”存在,更没有一个脱离了“假有”而独立的“虚空”存在。

    所以严格来说,应该用“缘起性空”来表达这个理论,才不会有所误解,才符合佛法不落两边的“中道”思想。

    唯识

    核心思想是万法唯识,这里的识有八个识,除了最普通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外,还有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和阿赖耶识(第八识)。首先要去了解这八个识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和五十一个心所的关系,最后再了解下三能变 —— 即可对唯识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性的了解了。

    唯识的体系逻辑紧密,定义清晰,古代常说唯识学识最难学的,因为概念很多 —— 这在普遍都是文盲的古代来说,唯识学的受众当然很小了。但是现代教育已经非常普及了,年轻人的文盲率接近于0了,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再去鼓吹“唯识难学”就非常不合时宜了。以实际情况来说,唯识学比起现代的很多学科,如法律学,医学,甚至计算机,其实都是要容易很多了。

    所以唯识学的门槛在当今社会来说,并不高。不仅容易学,而且最不容易引起误解 —— 这点无论是般若中观和如来藏所不具备的。对于般若中观的“空”,稍有理解不当,便会堕入“什么都没有”的“恶取空”或“顽空”之中。对于如来藏,稍有理解不当,即堕入外道的神我一如,梵我一如之见了,这是也是相当遗憾的。但是学习唯识,完全没有这类容易堕入的“陷阱”,以唯识来说,最大的误解和偏见莫过于鼓吹唯识难学难懂了。

    如来藏

    核心思想是众生本具清净的、圆满的像佛性。有时也称佛果乘,这是从圆满的佛果来说,也是本自具足的意思,只要消除掉妄想和烦恼即可。所以,重点是区分真心和妄心。也可以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即对应前面的“空性”,不空如来藏即可对应万法,即可表示现象的万法,也可以表示佛果、佛功德的万法。

    如来藏思想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都影响巨大,影响特别深广,所以如来藏的各种说法也最多,其经典也很多。但如果没有缘起性空的中观或唯识作为基础,如来藏思想其实并不容易学习,陷阱很多,很容易造成各种困惑,这是学人不得不注意的。

    对于大乘三种思想的对比,也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如来藏其实是方便法

    如来藏其实是用来接引神我思想外道的方便法,以及安慰害怕无我思想信众的方便法。下面引用下佛经,以及在教界和学界都备受推崇的当代高僧大德 —— 圣严法师和印顺法师 —— 以他们的讲解来说明。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菩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

    再补充下,当年达摩祖师传法二祖慧可大师时,正是用的这部经。根据《景德传灯录》中说:“师〈达摩〉又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法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到了五祖弘忍传六祖慧能时,才开始使用《金刚经》传法,再到近代禅宗,又比较重视《楞严经》了。

    圣严法师在《华严心诠──原人论考释》一书中评价如来藏思想说:

    “以此可知,如来藏思想,是最能「开引计我诸外道」的,于是使得佛法能在各种异文化圈的土壤内,播种、萌芽、生根、茁壮,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由于都会追溯源头的无常、无我,故又不会落于常见、断见,这也正是大乘佛教提扬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同事摄」,先以己来同于彼,然后引使彼来接受己。”

    “其实,唯有空性,才是真常不变易的,佛性如来藏,只是空性的异名、假名,乃是为了适应、顺应、投合执我外道之所好而设立的。”

    印顺法师在《如来藏之研究》第八章如来藏佛性之抉择中,也是先引用了上述《楞伽经》卷二的经文,然后讲解说:

    “经中常见的真如、法界等,为什么又要称为如来藏呢?这是为了「断愚夫畏无我句」,「开引计我诸外道」的方便。在生死流转与解脱中,外道都是主张有「我」的。…佛说无我(nirātman),是外道,也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的。没有我,谁在作业,谁在受报呢?没有我,解脱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吗?佛说的无我与涅槃(nirvā?a),是外道与一般愚夫的怖畏处。不得已,只好将真如说为如来藏,说得近于外道的神我。如信受如来藏说,更进一步理解其内容,就知道与神我不同,实在是「离妄想无所有」的真如。不起我见、法见,从三解脱门(trī?i-vimok?a-mukhāni)向佛道。如来藏是诱化外道的方便,所以是「无我如来之藏」。”

    总结一下,可以根据“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依止原则来说,应该先学习般若中观或唯识更为妥当。这也是为何在重视思辨的印度佛教中,只有中观和唯识两大体系,而用来接引的方便法的如来藏思想,并没有成立独立的宗派体系,更没有能和中观、唯识两大体系并驾齐驱。

    近代的高僧大德们们,屡屡提及如来藏,讲解如来藏,也无非是用作接引的方便而已。学人总是害怕自己所学的东西不是最好的,不是最圆满的 —— 所以祖师大德们为了安慰信众,无一不宣扬自宗是圆满的,是最好的,也是最高的。但在实际的法义择决上,则必须回归经典,并且是能够纵观全体佛法后的择决了,如果不是从全体佛法的角度,难免会有偏颇,难免是自说自话了。

    大乘的修行方法

    从这点上来说,大乘三个体系几乎都是一样的,无一不强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其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般若”,《大智度论》卷34说: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而般若是什么?又回到了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中观,唯识,如来藏)了 —— 是心法。

    其次,菩提道是要以三十七道品为基础的,这是自度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而六度的万行,则偏重于度他,当然也能自度,但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累积成佛的资粮(福德)。

    一切的修行形式,尤其是大乘中非常提倡的拜佛,拜忏,念佛,念咒,诵经,抄经等都算是方便法了,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一定的安定(广义的禅定),最终证悟空性(般若慧)了。

    重视佛教史和全体佛法、整体视角

    以上不同的佛教思想是从横向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佛法。但这里的佛法是指今天的样貌,但今天的样貌并非一贯如此的,其中经历了很多不同时期的发展,转变,最终才形成了当今佛教的样貌。那么,形成当今佛教样貌的原因何在呢?换句话说,为何佛教会有南传和北传之分?为何佛教又有汉传,藏传之分?甚至为何佛教里面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宗派?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佛教史中得到解答。其次“佛教”这种组织形式,也是因缘法,离不开各种因缘际会。阅读佛教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里面的因和缘,其中不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推崇或破坏,或干涉。

    我最早分享佛学文章时,就写过一篇文章《浅谈对全体佛法的略解》,就是从一纵一横的角度去解读全体的佛法,一纵是时间线上的佛教史,了解南传,汉传和藏传的区别;一横是天台判教,从判教的角度汇通全部的佛学 ;最终汇总这一纵一横即可了解全体佛学了。

    “一横”本质上就是使用不同的判教方式,而本文中用的现代学界的判教方式。这种贴近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判教方式,或许更适合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吧。

    对年轻人学佛的寄托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寄语说:

    “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佛法的统贯条理,对于一般信众的持行来说,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传佛法的大德们,是不能不有的必要胜解。这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 ,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

    年轻人学佛,即使是没有弘法的愿望,也可以根据这样指导方针贯通整体的佛法,这何尝不是学佛人最快乐的事情。而对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或多或少都有在弘法学人来说,把握整体的佛法后,必定可以接引更多人来学习更纯正的佛法了。

    P.S. 本文的年轻人虽然首先是指年龄上的年轻人,但实际上,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有精力有兴趣学有余力,都可以参考这个框架进行学习的。

    祝平安自在。 

    愚夫合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愚千一 回复 悄悄话 发现自动同步到论坛的文章被删帖了。。。。


    又可以省下同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里面搜【愚千一】,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