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灵琰 - 前有古人, 后无来者.- 追踪旅美华裔何灵琰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何灵琰
1923 - 出生. 祖籍浙江诸暨. 父何竞武 - 中华民国中将,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官长。保定陆军官校第四期步科毕业。何竞武和著名诗人徐志摩是在浙江海宁硖石长大的同窗好友,莫逆之交
1927-1928 - 5岁时認徐志摩和陸小曼为義父母, 短期寄居陸家 深授陸家艺术感染.
1935-1945 - 上海震旦女校学生. 为钱钟书的学生之一. 1944年,何竞武礼聘钱钟书为何灵琰的英文家庭教师, 由此一直做了她两年。 结下了他们刻骨銘心, 终生难忘的师生之情. 一开始,钱钟书负责辅导何灵琰英文,没过多久,他发现这个学生对英文没兴趣,中国文学倒是有不错的基础。于是,他们每每上课的时候,谈论最多的竟是中国诗词。那时,钱钟书已经着手在写《围城》,所以,《围城》又成了少不了的话题。每逢上课的时候,钱钟书总要先把他新写出来的章节拿给她看,上课时英文的教授只占了一小部分时间,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讨论《围城》。有一回,钱钟书对她说,在《围城》里,以她为原型写了一个人物,就是那个会画画儿、写不好字的太太。那时候,钱钟书每次都是下午两三点钟到何家,上完课后,他们还经常一起踏着夕阳的余晖,到附近的一家叫梅龙镇的铺子,叫上两份嫩鸡焖面,一边吃东西,一边继续讨论《围城》。所以,《围城》里的人物都有谁、出自那里、以什么人为原型,对于何灵琰来说真是烂熟于心。
她自幼年起从赵尊岳学词,从张大千学画,从朱傅茗学昆腔, 从魏莲芳及众多一流京剧大师学青衣.
1947年后 - 留学美国, 学纺织工程,毕业后定居美国, 做工程师工作. 在1946年后的若干年中, 何灵琰, 钱钟书还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被钱钟书赞为“才人”(古时宫中女官).
1950后 - 依然对传统文化有兴趣,诸如诗词、戏曲、书画等,并在美国华裔圈中有声望。当年,以胡适为首的留美学者华人圈,在纽约组织了一个“白马文艺社”,胡适、唐德刚、顾献樑、周策纵、吴纳孙、周文中, 何灵琰都是成员。
何灵琰在此期间写下的格律诗词,结成一册《琬琰集》,曾得到了胡适和戏剧家吴祖光的鉴赏 。"朱颜已为情深老,不对妆台不计年" 是其中两句.
1979年4月 - 钱钟书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当时,在“人头攒动”哥伦比亚大学礼堂,阔别三十余年后的这对师生终于获得了“第二次握手”的机会,钱钟书竟叫出了何灵琰当年做学生时的英文名。我们从何灵琰的文字中看到了这对师生重逢的场景:“……我挤上前去,终于握住了钱先生的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希望他能叫出我的名字,经片刻,我终于忍不住了:‘钱先生,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何灵琰啊!’先生的眼神在游移,是啊,我自责,我有何德何能让这位我一直高山仰止的文豪记住我的名字呢?‘二十多年前,您做过我的英文老师。’我没有放弃,‘Julia!’久违了,我的这个英文名字,今天竟是从一位我敬仰已久的先生口中说出,如何不令我感动不已。
1992-1994 - 在古稀之年,几乎每年都要回到北京探亲,期间,不忘与京城票友切磋演艺,并连续三年在吉祥戏院, 人民剧场“粉墨登台”,"以假乱真”迷到了一大批“北京很挑剔的内行和戏迷”,戏剧大家吴祖光写到:"“旅居美国的纺织设计师何灵琰女士连续三年三次回北京,三次登台演京戏。1992年在人民剧场看她主演程派青衣戏《锁麟囊》、荀派花旦戏《红娘》、杨派老生戏《文昭关》和叶派小生戏《小宴》,我的观后感是:这位女士能够涉猎4种行当,4种不同风格的戏,真爱戏如痴,戏瘾太大。因为演《红娘》非有经年不缀、训练有素的圆场功不可;唱《文昭关》需要的不仅是吐字发声、行腔运调的基础功,更要有驾驭乐队文武场以至于整个舞台的功力;何况《锁麟囊》中新婚待嫁的少女与《小宴》中八面威风的虎符,同时呈现在舞台,其难度可想而知,她台下的功夫就不能想象了。1993年,她又来京演《坐楼杀惜》于业已拆除的吉祥戏院。她演得那么认真、那么入戏,我感到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北京实在是乡情难忘,是她多年来不可动摇的精神寄托,说明她是真正的‘北京人’……去年,她以古稀之年第三次到北京演出,前场在《武家坡》中扮演花旦应工潘巧云。《武家坡》的西皮慢板,她唱得很稳,控制节奏也很自如;与扮演薛平贵的演员有大段对口唱,无论原板、快板,都衔接准确,交待清楚,尺寸扎实,有条不紊。几段西皮快板的吐字、气口,尤其说明了她确实有名师的点拨和专业的素养。《翠屏山》与《坐楼杀惜》一样,都是很吃功夫的花旦戏,专业演员尚不敢轻举妄动,她不但敢演,而且剧中原有的技巧和细微末节,她也应有尽有,不偷不减……."
吴祖光还写到“我原以为她只‘好把闲情赋落花’,但读到她‘百年哀乐,回首梦千场,空留得,天涯倦客,独立苍茫’,‘朱颜已为情深老,不对妆台不计年’等诗句,才使我明白她何以有‘天涯梦冷’的感慨,又为什么连年回北京演京戏。她,所以戏瘾大,因为她把京戏看做是中国的骄傲,视为她的乡音,是她精神的寄托。”
1998年 - 何灵琰得知钱师去世后,在太平洋彼岸撰文寄托了无尽的哀思,竟似“灵魂的敲击”,甚是真切:何灵琰写到“先生已经远去了,给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而给我,留下的是那沉甸甸一些书信和无尽的追思。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有先生的一席之地,使我觉得和先生对话没有障碍,而这种对话是对灵魂的敲击,每一次都获益匪浅,无论是先生在世的时候还是他已经驾鹤西去".
2008年 - 何灵琰写到: "我已经85岁了,对先生的这份思念从未减少。我有时甚至想,要在我的墓碑刻上先生为我起的名字‘才人’,名字前,要加上我的祖籍‘诸暨’。”
何灵琰如果健在, 应该快100岁了。
有关的链接
何灵琰谈徐志摩和陸小曼. - https://iemiu.com/ent/610489.html
何灵琰和她的老师钱钟书 - https://www.zjrb.cn/news/2020-07-22/58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