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

旅居欧洲,玩好,住好,吃好,睡好
正文

1849年:诗人生死成谜 (一)

(2025-02-18 14:06:38) 下一个

文章开头,先上一首诗:

      我愿作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

      我愿作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

在物质和精神都异常乏馈的上世纪80年代,此诗在潘虹达式常主演的《人到中年》(谌容著)中一经引用,便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爱情诗创作热潮。当时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情书中不摘录几行,都拿不出手。如果现在要问,诗的作者是谁,可能能答上来的不多。没关系,再来一首家喻户晓的纯送分题: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没错,作者就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道尔(匈人姓名排列和东亚一样,姓前名后)。今天就来说说他,不说生前,主要讲讲他身后的故事。

1846年,当时业已有一定名声23岁的裴多菲在一次舞会上偶遇官宦之女森德莱·尤莉亚,苗条的身材优雅的谈吐举止淡蓝色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年青诗人的心魂,两人坠入爱河,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诗人大部分巅峰杰作都是诞生于这段时期,包括上述二首。只可惜两人卿卿我我的岁月静好没有持续多长,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独立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两人命运竟天各两方。

1848年是欧洲近代史中值得重彩的年份,诸国王室为维护统治疲于奔命,按下葫芦浮起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又给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之火添了一把柴。3月,还在奥地利治下的匈牙利,由富有的贵族、商人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要求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裴多菲以气概豪迈的激扬文字号召民众觉醒,一直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宗主国奥地利吧,谱个曲、嫁个公主啥的手拿把攥的,要说打仗,真找错人了,加上好几个藩属国都在闹事,矬子里拔将军,年底好不容易派拉德茨基元帅(还不是奥地利人,他是波西米亚斯拉夫族裔)才稳住意大利北部的叛乱,《拉德茨基进行曲》还没捂熟多听几遍,匈牙利这边又开始添乱,实在是招架不住。好办呀,不用愁,东边邻国不就有个现成的战斗民族吗,打打杀杀是看家的本领。招呼一打,沙俄毫不犹豫出兵帮忙。裴多菲携笔从戎,挺进前线,担任起义军中远道增援来的波兰本姆将军的书记官。

但毕竟寡不敌众,战局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匈牙利起义军。1849年7月29日,在从驻地马洛什瓦沙海伊(今罗马尼亚Targu Mures)发出最后一封写给夫人尤莉亚信后,裴多菲便杳无音讯。据信,裴多菲所属部队在7月31日的塞格什瓦尔战役失利后向东撤退,不幸的是在途中海雅什法瓦村被打散,并遭遇沙俄哥萨克骑兵追击被刺伤身亡。诗人遗体与上千死去的匈牙利士兵一道被埋葬在附近的乱坟岗。最贴近事实的证据是一名奥地利军官的证言,他在清点收拾遗体时见过疑似裴多菲的尸体,符合裴多菲的外貌和身高。

而这也成为诗人战死沙场的最直接证据,无疑这个结果也符合诗人为国捐躯的高大上形象。

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甘心的夫人尤莉亚曾亲赴战场和更远的南部寻找无果,还曾计划远赴土耳其等地查找,终因当局禁办护照无法实现而放弃。民间一直有传说裴多菲并没有战死,而是被沙俄军俘虏后发现他疑似是个军官(所携包里搜出地图纸张笔等),认为能审出更多有价值的军队情报,因此没有处死而是押送到后方,无利用价值后隐名埋姓关到西伯利亚的劳改营。由于沙俄对战俘的严酷管制和当时战乱环境和异常遥远,传言也只能是传言。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此时,匈牙利正经历史无前例的政体变革,在社会主义时期被禁言(需要与老大哥搞好关系)的裴多菲真实下落重新出现在头条。1984年有苏联作家在报刊发文,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实锤的爆料:有个一战时的匈牙利士兵曾被苏联红军俘虏被流放到贝加尔湖畔附近的巴尔古津村(Barguzin)。那里的村民曾告诉他,有个叫“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大”的匈牙利人在1849年也曾被俘虏流放此地,他操着有口音的俄语,经常作诗,并娶了邮局局长的女儿,于1856年去世,葬在村公墓里。这就对上了,由于裴多菲家族在他父辈才从斯洛伐克(当时属匈牙利王国)迁居至匈牙利的小克罗什市,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出生时就是用斯拉夫语“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大”登记的。

这如同平地惊雷般的消息让到目前为止五花八门的各种猜测喧嚣都戛然而止。既然具体的下落有了,把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迎回祖国安葬,成为当时匈牙利各界有识之士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但谈何容易,不说国与国之间繁琐的政治外交手续如何解决,就只是各类专家远赴近八千公里外舟车劳顿的费用都几乎是天文数字。据说当时的组织者为筹措经费,曾接触过:美籍匈牙利裔金融家乔治·索罗斯、魔方发明者鲁比克、保健品大王贝莱士等等,但都以“那今天先到这儿...过后研究研究”等借口推脱,未能成功。

老话说,乱世出枭(英)雄,意思是往往在社会重大变革动荡时期会产生影响历史的各色人物。时间来到1989年,我们本文的主人公登场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