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别再跟咱们提什么全球化了吧

(2023-02-01 01:47:57) 下一个

别再跟咱们提什么全球化了吧

                               2008年6月13日

何必

中国党和政府对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处置方略,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甚至令一些人“生妒”。……(略。)

军报还是一如既往地云里雾里,歌功颂德都找不着北。

连个对地震救灾当中的所作所为,都要扯上什么全球化,实在是高。

就如同去年在非常不合时宜的时间发布反对军队国家化的言论一样,现在这种说辞继续着人们对官方媒体的反感。

“在全球化时代”。呵呵,多么响亮的宣示。

全球化,世界是平的,地球村,……这样说辞咱们听得太多啦。

这个狗娘养的全球化,被官产学铁三角用来蒙蔽咱们,他们丫卖国求荣中饱私囊,把责任都推给全球化,好像全球化的路径下,咱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成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现在,人们在委府揽权卸责的背景下,对开放有着越来越多的怀疑。这种怀疑,并不是什么高深玄妙的理论或者学术探讨,而是从自身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五味杂陈。新三座大山、通货膨胀、环境污染、道德状况、社会秩序、官民对立、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并不需要什么提纲挈领的宣言,也不需要什么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好为人师者的耳提面命。此情此景,让人们觉察到,如果改革开放带来的就是自己生存状况的日益恶劣,那么改革开放本身当然就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委府现在已经无法阻止人们对改革开放进行各式各样的评价,特别是其中那些将负面因素进行分析汇总的狼子野心。

由对改革开放而牵涉到的对全球化的质疑,原本就是水深火热当中人们的正当的思忖过程及其必然的产物。

其实,对全球化的议论纷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随着全世界各国政府权力逐渐加大、保护主义势力蒸蒸日上,全球化也就日益成为过街老鼠了。

不信,可以看看如下内容。

专家讨论贸易全球化之利弊

(何必注,略。)

而洋鬼子在中国的媒体也发布了对全球化不利的消息。

IMF最新研究结果为反全球化提供口实

(何必注,略。)

全球化或因各国的权力主张而受考验

(何必注,略。)

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全球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友人发来相关内容。

2008年1月30日 17:09

发送电子邮件: 六度的變化.doc

(何必注,略。)

而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对全球化的质疑更是汹涌澎湃。崔之元发来相关内容。

Cui Zhiyuan

2007年12月11日 1:34

Fw: 次贷 教士比教皇还迷信

(何必注,略。)

嘿嘿。

早就有过如此言论,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名义下的资本主义,而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名义下的社会主义。

其实,从政府责任、社会保障、利他主义状况、公平度等坐标系当中的指数看,情况确实如此。

去年我去欧洲时,在我的签证上曾经给予很大帮助的韩方明,是TCL决策层当中的重要人物,更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全国两会当中最年轻的干部。

为了感谢韩方明(当然,还有穆兄)对我的帮助,我提出请客吃饭。韩方明婉拒,提出让我对香港的出版社出版他的文集做个书评。我就此写了“韩方明——站着说话的爷们儿”。他原本是想把我的文字发到海外什么媒体上,结果一看,文字很长,只能贴到他的个人博客上啦。

那本书中,也有对全球化的说三道四。

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定位

韩方明

(何必注,略。)

而耶鲁的陈志武更是为全球化鞍前马后不遗余力。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

(何必注,略。)

不过,西方人似乎对全球化也并不太感冒。

2008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死亡

沃勒斯坦

(何必注,略。)

全球化面临的政治威胁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

(何必注,略。)

好事者还从今年国际资本走向当中,看到全球化的风烛残年。

(何必注,略。)

国际资本风卷残云挥师之后尸横遍野。其中,作为全世界最为开放的近几天,中国更是身先士卒。

高 韬:华尔街流血周,中国血与泪的全球化洗礼

(何必注,略。)

洋鬼子在中国的媒体,则揭示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人的悲惨状况。

镉污染与中国工人的全球化代价

(何必注,略。)

问题还在于,如果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全球化更可以成为洪水猛兽。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李际均)

(何必注,略。)

中国经济学家当中著名的左派学者则从经济学角度对全球化进行了诠释。崔之元发来相关内容。

Cui Zhiyuan

2008年1月27日 22:28

Fw: 评阿克洛夫的重要讲演

左大培: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卷土重来——评阿克洛夫的重要讲演*

(何必注,略。)

而国际上,人们也对中国在全球化当中的摇头晃脑进行着评论。崔之元发来的内容。

Cui Zhiyuan

2007年10月15日 23:29

德学者贝克点评中国社会发展

(何必注,略。)

全球化的发轫者如此,别人也不甘人后。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

英国剑桥大学发展学委员会主席 (美)彼得•诺兰

(何必注,略。)

嘻嘻。

这就是全球化。

全球化在当下的语境里,就是美国化。

什么破玩意儿。

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全球化,本身就很是有趣。发展经济学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全球化的结论。而宏观经济本身则注重于短期经济状况的预测和分析。

那么,经济学家提出的全球化,就带有些个偏执的成分了。

跳大绳占卜问命好像不是经济学的本意。

从长计议似乎更应该是历史学家或者科学家的干活。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破裂,被人们当作是全球化遭遇到的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面临着类似欧盟、东盟、非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的CEPA等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单边或者多边贸易体的挑战和取代。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三大体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不齿。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IMF在援助附带条件当中要求受援国开放物资市场和金融的行径,使得受援国一个个陷入了米国人的圈套之中不可自拔,更是成为了全世界人们的前车之鉴,提醒着人们,在劳动力和土地这两大生产要素根本不可能全球化的情况下,单纯的资本全球化,只能加剧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即使是在国际市场,市场经济加剧不公平也是大势所趋,遑论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缺乏主权国家当中的市场监管,更使得资本权力横冲直撞为所欲为。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边缘化贫困化的三流货色,给开放本国市场参与全球化一个让人欲哭无泪的结局。对此,正在经济危机当中的越南恐怕是有着咬牙切齿悔不当初的体会。

所以嘛,别煞有介事地跟咱们提什么全球化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