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车展上暴露出的崇洋媚外

(2023-01-09 00:20:12) 下一个

北京车展上暴露出的崇洋媚外

                              2006年11月21日

何必

说起自主品牌,在车展上的表现是一届强过一届……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家对自主品牌的税率仍是33%左右,而合资企业的税率一直是15%到24%之间,……(略。)

这次的北京车展,是两年一度的汽车界盛事。现在,北京车展在国内形成了与这两年之间那一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车展形成了南北呼应分庭抗礼之势,凸显出各地将汽车当作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路数。

现在,北京国际车展成为了国际A级汽车展览,于是,就成了北京的一件盛事。各行各业都为了这个车展欢呼雀跃手忙脚乱,北京市委府为此不惜大动干戈,动员了各种资源,为这次车展服务。

有趣的是,就在车展举办的前一天,北京市长王歧山在香港考察了当地的公共交通状况,提出要大力发展公交,并提出限制私家车的城市交通发展和治理思路,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界一片哗然,纷纷质疑北京市历任委府对于私家车购置不作任何限定,但现在又面临着政策的调整和修改,让已经购买私家车的人群成为又一个庞大的牺牲品群体,承受着购买车辆却要被限制使用的困境。而上海限制私家车上牌照的做法,虽然当时被北京人所耻笑,但现在看来却至少是个比北京要执政为民的举措,相形之下,北京市委府既拿私家车消费当作启动北京市内需的重要砝码,同时又将私家车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形成了委府两头落好,而公众怎么着都倒霉的公共管理成效。

于是,本届车展就在如此情形当中轰然拉开帷幕。官方、媒体和社会都沉溺在国际车展的热闹非凡当中,也不知不觉齐心协力把限制私家车的事件忘到了脑后,似乎全然没有了那么回事。

媒体似乎都患上了新闻饥渴症,把这个车展当作是一个无可比拟的重大新闻事件来炒作,争先恐后地派出了大量的人员前往现场,捕捉任何或者鲜活或者锁屑或者风光或者无聊的事情。有多少款车面市,有什么车模摆出了撩人心魄的姿态,有什么车型,有什么服务,等等。

可人们也注意到,虽然国内五大汽车巨头们在展览上与国际品牌比拼着奢华与气派,似乎让中国人有点扬眉吐气的劲道,可国内汽车巨头们实在还是有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成就着温铁军时代《中国改革》主题系列报道中那种“中国汽车:从神到猴的蜕变”的场景和趋向。

而那些等而下之的国内汽车厂家,就更成为了左拉笔下的那种“陪衬人”,他们的存在似乎全部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知道还有贫富差距的现实,那些花不起巨额的入场费只能在场外露天摆放的寒酸车辆,以及在初冬的寒气之中蜷缩哆嗦不住搓手跺脚身着保安制服站在展车旁边的人,给到场的中外参观者过足了养眼拍照记住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瘾。

受歧视的岂止是那些在场地里哆哆嗦嗦的车辆。现在,通过这个电视节目的报道,我们看到了,所谓的自主品牌车辆在这个车展内外所遭遇到的歧视和尴尬。

自主品牌的国产车辆根本缴纳不起昂贵的室内场地费用,而被排挤到了场地之外,而有些自主品牌的车辆干脆无法到这个车展里来,选择了在展览之外的发布,试图用残存的中国骨气来对抗嗜钱如命的展览主办方和中国产业发展部门。

而合资企业所研发的品牌也可以享受自主品牌待遇,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在税制上存在着中外企业不同、外资-合资企业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种全世界罕见的自我歧视现象,而且合资企业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更是两头落好于税制上享受外资待遇而产品上享受国产品牌扶持的优惠政策,而这种政策对应的则是名正言顺的中国企业的里外不是人。

其实,从官方的宣传上看,有关那些什么委府扶植自主品牌的消息让人眼花缭乱。7月24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说得挺热闹吧?其实,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路数。从这次热闹非凡的车展上地地道道的国产品牌车辆的遭遇,我们就可以知道其政策效果。

对于国产汽车,国务院有关部门也信誓旦旦。7月27日快讯,(何必注,略。)

不过,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在本土都遭遇歧视和虐待的企业及其产品,能够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出口到海外?而且,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全世界讨伐的焦点,这两天欧盟贸易代表和美国贸易代表不约而同到了中国,强硬要求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在贸易额上扭转不平衡态势,已经把中国逼上了绝路。商务部这种鼓励汽车出口的政策,更是显示出中国人万众一心毁掉中国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资格的同仇敌忾。

媒体也对政府颁发的名号津津乐道。8月9日快讯,(何必注,略。)

我实在为媒体的避实就虚的做法感到钦佩,认为同行们在怎么对着委府溜须拍马上实在是技高一筹。从本届车展、以及包括李书福在内的纯种中国汽车企业的现实困境,给了官方和摇尾乞怜的媒体精彩而沉重的回应。

别说什么李书福不抱怨了,这哥们儿连场地都进不去,干脆搬到了自己的什么大学里,当然这抱怨之声从车展上就听不到了。这好像是把人杀了然后说他不会有反对意见异曲同工。而吉利的消失,也并不等于在场的其他纯种国内汽车企业不抱怨。奇瑞和华晨面对媒体的诉苦,只不过是中国委府方面歧视国内企业而心甘情愿崇洋媚外恶果里的冰山一角。

这种情形,我们已经太熟悉了。而且我相信,崇洋媚外之风在中国还会愈发甚嚣尘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