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天然气终于涨价

(2023-01-01 01:39:16) 下一个

北京天然气终于涨价

                                       2006年3月22日

何必

“北京天然气价格不但不会降低反而还会上涨。”……(略。)

这样的消息甫一面世,立刻引起了社会的不安。面对太多的基本品涨价,人们已经逐渐从价格变换的习惯之中迁徙到了对于价格上涨合法性的质疑。

2005年12月26日起,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涨幅在50~150元;同时,正式公布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天然气出厂价格由目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并存,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供需双方可按国家规定的出厂基准价为基础,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价格提高的背后,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刻变化。作为目前唯一实行计划内外“双轨制”价格(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为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按照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说法,近年来,国家加快了能源价格改革的步伐,煤炭价格基本实现了由市场竞争形成,石油价格建立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也稳步推进。但与此相比,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步伐却明显滞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天然气需求的增加,现行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已不能适应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此次调整的另一个诱因是,从10月下旬开始,西安、重庆、成都、郑州、南昌等地相继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而且“气荒”愈演愈烈。在目前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本来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无足轻重的天然气问题也被陡然放大。究其深层原因,理论界和决策层认为,正是市场价格偏低导致了天然气需求过度膨胀。所以,理顺和改革天然气价格机制,才是解决“气荒”的根本所在。不过,发改委强调,从长远看,随着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天然气出厂价格最终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据计算,此次天然气价格上调后,按最大提价幅度每千立方米150元、居民每户月均用气量20立方米测算,每户居民每月将增加支出3元左右,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何必注,略。)

这次,北京市天然气价格上涨倒是要“举行听证”、“经过一定的程序”。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还是给了社会更多的非议之处。

逢听必涨,这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成为中国特色听证会的必然结果,给这种形式主义的行政举措带来了滑稽的色彩。

人们注意到,北京很多价格是在全国最高的,却被当局置若罔闻着。北京固定和移动通讯的月租费和通话费用不仅仅在全国高居榜首,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菲,如果按照人均收入来计算,更是名列前茅。这时候,却不见有什么有关通讯价格的听证会举行,给消费者一个就高价消费的借口和发言权方面的虚拟主张机会。

在开篇消息发出的同日,媒体也就北京市将在5月1日取消纸板月票改用IC卡的消息进行了发布,而电视台被市委宣传部命令不得碰这个题材。有关月票的争议,也以官方强行废除纸板月票提高居民出行成本、将利益转移给公交部门以及IC卡和相关设备制造商的结果而告终。此前举行的听证会,更是让人感觉是个娼妓般的噱头。

北京市除了煤之外就是天然气价格最低,因此就有了涨价的确凿理由。于是,就有了高价的明火执仗像强盗般的强取豪夺,而低价的怨声载道嚷嚷着“不涨不行了”,社会就这么被放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在自身存在环境的塑造与维系上失去了起码的自主权,公众沦为利益集团借口市场化的路径丧心病狂攫取利益的摇钱树提款机;而北京市相关部门在国家发改委成为众矢之的后,到今天再度提出涨价理由时,甚至与发改委的说法如出一辙,甚至连挨骂的发源地都不曾变化,真是让人看到了中国官僚们连为了回避曾经的指责与谩骂而创造新的借口的工作都懒得做,凸显出所谓的执政为民除了成为官话之外对社会毫无裨益的真实处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