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齐心协力埋葬黄金周

(2023-01-08 01:55:48) 下一个

齐心协力埋葬黄金周

                                       2006年9月29日

何必

十一黄金周又要到了,商家是卯足了劲狠赚一把,旅游公司也是不断推荐新的旅游线路,百货商场更是早早的就打出了促销广告。但老百姓似乎对这个即将到来的黄金周并不买帐……(略。)

这又是我没能按时收到节目组的文稿,到了办公室找到这个刚刚开始独立做节目的记者打印的稿件。

这份稿件除了修改了几个错别字,(现在的电视记者在文字方面的修养程度之差恐怕外人很难想象,就像陈丹青指责的那样,大学毕业生错别字满篇语序不清,而现在大学却要求英语必须达标否则不给学位。这种发自教育体系的崇洋媚外也算是很独特的景观。)其他全文照抄,为的是保持原本模样。

其中,有关市民的采访全部是空白,在网上能够看到的该节目的最终文稿也就是如此了。播出节目中那些同期声注定不会是空白的,可却懒得在最终成稿上添加进去。其中,很多对黄金周的民意都是通过街采的同期声完成的,可除非调出播出节目,否则将永远无法看到那些被采访者究竟说了些什么。

对于一个刚刚做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来说,已经开始偷奸耍滑了;而节目中缺失太多的必要内容,比如提及的“专家”的采访、旅游部门的采访、以及消费者对于修改方案的意见等等。应该说,这则报道属于粗制滥造的档次。

人们对于黄金周,从开始的欣喜到现在的厌烦,经历了短短的七个年头。

这黄金周的出台背景是什么?远不是当局对国民开恩行善大发慈悲要给国人休息的权利和机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已经将全中国2/3的农村人口、以及城市非正规就业人员莫名其妙地排除在法律调整范围之外的《劳动法》至今其法条到底有几项被执行了的情况就能够看出劳动者休养生息的权利是如何被蔑视和践踏的),而是为了发展经济。

当时,中国处于全面通货紧缩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可谓内外交困,周边的国家一个个都在国际炒家的逼迫下前赴后继地倒下,陷入了一蹶不振之中,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致命的影响(要知道,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有近2/3是与亚洲邻国之间发生的),而这种态势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社会稳定。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当任领导人都将这些矛盾积攒下来避免在自己任上爆发,只要自己平安卸任,就算安全着陆,巨大的社会矛盾就如此击鼓传花般地向下传递着,看看谁会是最倒霉者。

而能够向下传递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幻象,用经济增长掩盖诸多社会矛盾和动荡。当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重大挫折之后,为了保持击鼓传花效应,迫使当局不得不把眼光转向国内,才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启动内需的呼声,并接二连三地出台了鼓励消费的若干政策,比如消费信贷、利率调整、公务员加薪等等。

也就在这个时候,黄金周粉墨登场了。

黄金周的出现,是为了给国民一个集中休假集中消费的条件,试图将居民手中的钱尽可能多地掏出来,通过消费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拉动宏观经济的向好。

结果,黄金周还真是为启动内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同胞之中,除了像老潘我这等死活不开窍、坚决不给当局面子、在维持最基本而可怜的生存的前提下拒绝任何消费省得挖空心思躲避形形色色的陷阱以外,基本上还是很能够相信宣传上给出的种种胡说八道,还真以为自己就是中产阶级了呢。

于是,旅游业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井喷现象。这种现象让最高当局乐不可支,更国家旅游局摇身一变成为国务院部委局办之中的宠儿。

当然,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法无天的肆虐,也使得这种井喷成为中国特色的表征,向全世界昭示着人类中的贫困化边缘化和垃圾化。

2002年,我死乞白赖地拉来了我的校友、时任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长、后来年纪轻轻不愿走仕途而去了中国社科院做研究、被称作是中国旅游界第一嘴的魏小安到我负责的经济学家演播室访谈节目中,就中国旅游出现的井喷现象进行过分析;而我让他无论如何也把国家旅游局市场管理司长杜一力拉到我的节目中来,这位市场管理司长是我在1980年代初就认识的,那时司长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通过那场活动成为共同参与者,而其时落魄中的我还被学生中的未来司长管过饭,而到了央视节目后,还要继续骗司长请我的客,并在节目中就中国旅游市场的前景说三道四。

其实,中国旅游市场中出现的混乱,当然不只是旅游领域才如此。由于井喷而跃然到了人们面前,并由于旅游中出境游的迅速升温而将中国人的嘴脸带到了全世界。

现如今的世界上,中国人成了丑恶的代名词。不管我们是否心甘情愿,但如此评价却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

我在挪威时,从当时同样来自大陆在那里接待国内旅游团的人处,几乎天天都能够听到对国内旅游者的抱怨乃至痛骂。

为什么?一次接待来自台湾的团,赶往旅游团住处的路上下雨,迟到了几分钟,见面后一个劲地道歉,对方却若无其事,而关心是否淋雨是否要洗个热水澡祛寒;而同样一次发生在大陆旅游团身上,还没到就听见旅游者污言秽语骂娘,到处打电话控告。大陆旅游者通常都不给小费,让接待者很损失收入。更可恨的是,大陆那些官方旅游团一个个温文尔雅,接待行将完毕时旅游团请客,席间宾主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好不热闹,虽然没有小费可他乡遇故知也算凑合了。不成想,话别旅游团回去的路上,就接到了管理部门的电话,告知自己被刚才那个旅游团投诉了!这帮子口是心非狼心狗肺的大陆人!

如果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踏踏实实在国外待上些时日,看看中国人在国外都在干着些什么,就能够感知什么叫做中国人。

我那时写的这方面的事情以《挪威观感》为题(后来在博克中国上也有)在国内网站上贴出后,网上的人们看到了,留言说,作为中国人,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人干脆留言道,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丢人。

在网上曾经群情激愤的中国公民在美被殴事件现在怎么无声无息了?原因很简单。张洵那小子从美国给我发来了后续。

(何必注,略。)

现在美国读书、曾经与我在央视同事给我发来BBC的文章。

(何必注,略。)

尽管"八荣八耻"不再像"五讲四美三热爱"那样,将"热爱中国共产党"列为道德规范,但停留在官方的政治口号层面,是难以被民众真心接受的。要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必须先抑制中共党内不良风气,政治不透明,新闻不自由,官场腐败,贫富不均,要以"八荣八耻"改善社会道德真空,成效依然成疑。

可我们的媒体还在对于如今无处不在的中国特色的丑陋文过饰非。9月28日《南方周末》的标题是什么?“中国游客在海外成不文明代名词 震动中央高层”,向我们展示出我们的高层是很容易被震动的。“这条不足600字的报道,引发了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震动。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李任芷在人民网披露,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当即批示,提高我国公民文明习惯,除社会上的宣传教育以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切入点,其中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年8月8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部长联合批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宣告开始。该行动为期3年,破题动作是公开征集并公布‘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在批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政府敢于‘揭丑’的举动表示赞赏。”

中国政府敢于揭丑了,国外媒体赞赏了,洋人高兴了,我们当然可以自慰了。家丑不可外扬,而外扬之后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没听说吗?怎么着也别在洋人面前丢丑,自己家里怎么乱都行。凭什么啊!

魏小安总结了旅游的三个必要条件,就是有钱有闲有便利。这话听起来不错。可如果分析起来,这是个典型的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路数。钱闲便利以外,中国人还能有什么?如果说到信仰和品质,这类做人的起码拥有,却被改革开放掉了,被与时俱进掉了。

我不认为佛教能够拯救中国,儒教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文革的终结,我们面临的是信仰的真空,而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信仰,那将会是什么样?一群动辄十几亿的毫无信仰无所畏惧的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又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当局试图用党派观念代替民族意志进行道德教化,其中产生了严重的进退维谷:党派观念本身的排他性、与国家治理当中对国民立场的兼容性必须水火不容地存在于同一个时空之内,产生了极度的错乱。反映在井喷中的旅游上,就是我们看到当前中国的礼崩乐坏的史无前例无以复加。

而且,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调整黄金周与领导人有关旅游就是个切入点的想法背道而驰,又是个一刀切的行政思路。

涉及到国民休假制度的调整,怎么会由旅游局出方案上报国务院呢?国家爱旅游局什么时候被赋予管理国民休息时间的权力了?按道理说,应该是由劳社部才是门当户对的嘛;同时,那几套方案,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为什么也不开个什么狗屁听证会至少充个门面走个过场呢?

其实,现在旅游局连个合法性都不顾,急赤白脸地要对黄金周下手,可能是因为高层震动了,更是因为在作为配套设施的软硬件环境都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不得已釜底抽薪遏制井喷的举动,更是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黄金周已经不胜其烦的状况当中,推卸责任的一个招数。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埋葬黄金周的景象活生生地登台亮相。

演出开始啦。兔子,等着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