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柯达在中国依然内外有别

(2023-01-07 13:32:02) 下一个

柯达在中国依然内外有别

                                   2006年8月24日

何必

这就是那款惹怒了300多位消费者的问题照相机——柯达ls443……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也引来了参会专家这样的说辞:“柯达的做法不合理,对消费者的漠视……”。(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这又是一件看上去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

这柯达,也算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照相机生产厂家了,在业界是个响当当的主儿,一跺脚地动山摇的。现在这种店大欺客的路数,也让我们着实见识到了这跨国公司巨头的底气十足。

柯达又由于聘用了一个中文流利的美籍华人女士叶莺担任全球副总裁,让中国人感觉给自己脸上增光添彩(真不知道这和中国人何干?)中国媒体一时间对此竞相鼓噪,好像叶莺的出任意味着柯达自此就会对中国人网开一面、闹不好还会帮助中国和平崛起,就像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时中国人喜不自胜,似乎这位美籍华人能够促使美国政府哗变叛逃、至少对中国会情有独钟似的。

结果呢?柯达数码相机在大陆出了问题,竟然对消费者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也着实让国人从叶莺那风度翩翩平易近人精明强干的满脸堆笑的光鲜之下,领略到了美国鬼子的阴险狠毒。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打开了国门,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各种管理理论和说辞也纷至沓来。其中有关企业危机公关方面的论述,洋洋洒洒滔滔不绝。

面对企业的危机公关,最该做的是什么?就是在第一时间里让社会知晓相关的信息,尽量与社会沟通,获得社会的知情和理解,动员社会资源共同解决危机。

柯达作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跨国公司,对于危机公关的处理自然很到位。从柯达各种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中可以了解。

但柯达在面对中国大陆消费者时,却干脆采取了无动于衷的态度,当中国的消费者组织屡屡出面就柯达数码相机故障现象进行沟通的时候,也置之不理。

一个名声显赫的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大概还要从外企在中国的灰色生存方面来看。外企进入中国,享受着举世罕见的超国民待遇,比起中国自己的企业的社会地位要高,而社会责任却要小。不止如此,外企到中国前后,高薪聘请了中国顶尖的法律人才,专门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质与疏漏,并利用这些疏漏钻中国法律的空子,尽量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得到好处的行径,表现出外企借着中国社会转型期制度真空状态大发横财却减少代价的取向。但如果说这要归罪于外企,似乎也未必准确。既然法律如此,不管是内企还是外企,只要没有违法,就很难追究其责任。即使从道义上进行指责,也于事无补。

柯达的数码相机事件,暴露出中国标准方面的缺陷。数码相机在中国出现,有10年的光景了。可至今,有关数码相机的检测标准却根本没有国家层面的规定。这种状况使得柯达可以为所欲为,消费者却只能忍气吞声,除了诉求于根本不具备执法资格和诉讼主体资格的消费者协会之外,无计可施。

这种状况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中国标准方面的缺失,使得外企能够肆无忌惮地欺压消费者而不必承担责任或者受到制裁。无论是苏丹红事件中涉及到的麦当劳、联合利华、亨氏、可口可乐,还是碘超标中的雀巢,抑或转基因事件中的孟山都、亨氏……这些跨国公司面对在中国出现的伤害消费者的行径,都诉诸于中国的标准,认为是按照中国标准经营的。

于是我们看到,或者是中国的标准缺失,或者是中国的标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远远低劣于国际标准。这时,我们就看不到什么与国际接轨的说辞,而强调中国特色了。

我们的标准制定者群体不可谓不庞大臃肿,我们的立法体系不可谓不劳苦功高。纳税人辛辛苦苦劳作后赚取可怜的收入中,越来越多地要向政府纳税,以维持政府日益庞大的行政开支,供养空前庞大的吃财政饭的人口。可真是到了需要标准来维护自身利益时,却根本不见了标准的踪影。比如数码相机领域10年了标准方面存在真空,也才导致了现如今柯达的理直气壮。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东芝笔记本事件、IBM的mp3事件等方面。跨国公司莫不采取内外有别的策略。这次,柯达对台湾消费者采取免费在八款相机中任意选择换取的方式,对大陆消费者却要花费足以购买一款新相机的修理费的方式解决;IBM事件中,其他国家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50美元的补偿,惟独中国人不行。为什么?因为按照中国的标准和法律,没有相关规定。

我们该指责谁?是跨国公司,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那些脑满肠肥的贪官污吏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干着庸庸碌碌的活计,面对外资时火烧火燎,而当消费者受到侵害时却袖手旁观,在客观上和结果上成为与跨国公司合谋共同对中国大陆消费者进行糟践的刽子手。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感光材料行业,国际上都认为是一个国家实力最敏感的区域。通行的做法,从一个国家里感光材料的制成品上,可以判断出该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实际上,感光材料领域集中了一个国家几乎全部的尖端科技成果。

但是在中国,感光材料领域却被当局以开放和引进先进管理方式等借口,出卖给了国外商家,形成了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而且,柯达对于中国感光材料领域里的并购,获得了中国方面认可的独享权,在有效期里,只允许柯达对中国所有感光材料企业的并购进行优先挑选。虽然这被看作是反日情绪高涨下将富士等而下之的成果,但却完全忽视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之中美国企业的所作所为。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乐凯么?没有了,消失了,被柯达拿下了。中国自己的感光材料,就这么被改革开放掉了,中国的高科技的命数,就这么运行着。

更应该强调的是,柯达在中国的竞争,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是倾销式的方式。一个柯达彩色胶卷的到岸价格相当于人民币20元,而在各地出售价格是多少?17元。通过这种手段,柯达击垮了太多中国的民族企业,树立了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中国人拿柯达如此行为却无可奈何。为什么?因为中国没有针对垄断的禁止性法律,依然处于制度供给严重短缺的状态。

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除了针对消费者采取不闻不问,对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却了如指掌,时不常就邀请出国考察修养、提供子女留学机会和费用,甚至为中国的贪官污吏外逃和洗钱提供通道。

这种局势里,中国消费者成为最大的倒霉蛋,又有什么新鲜的?不如此才怪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