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药企在华大举外包没什么可喜的
2006年5月4日
何必
“除了已成规模的原料药外包外,目前国外药企制剂、研发外包业务需求猛增,而跨国药企专利药到期、中国成本低廉、药企产能过剩三大因素的存在,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医药外包市场的热土。”……(略。)
这是何等令人欢欣鼓舞的分析。通过这种言词,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的医药企业和行业通过旷日持久的不懈努力,终于可以从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凭借先发优势而捷足先登独占鳌头,行将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医药制造大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或许,什么时候全世界的男女老少只要是服用药物,就必须注意到中国制造,这还不是指日可待的!
其实,这种喧嚣并不新鲜。2006年2月10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怎么样?中国医药企业通过简单的合资,就完成了向国际巨型企业的惊险一跳,根本用不着什么企业制度建设、文化积累、监事会设立、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不胜其烦的环节,也不用涉及什么数量营销、质量营销、专业化、客户导向、资本策略、市场管理、客户定位、风险控制、产业层级等等乱七八糟的制度阶段,大踏步直接冲向顶端。
不仅是广州,也不止是欧洲联合,觊觎中国医药的洋人们有的是。2005年12月27日快讯,(何必注,略。)
我们倒是能够从国家药监局那位副局长的话里,揣摩出如今全球医药巨掣疯狂进入中国的动机:事实上,这与其外包业务涉及并不深刻,反而是因为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的诱惑力,才导致跨国公司争先恐后。
可就是这个罗氏,在全球面临禽流感严重威胁之际,却死死抱住专利不放,更是将该药从中草药中提取主要成分的事实闭口不谈,对中国也从没有网开一面。
普华永道3月20日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有望在2010年左右超越英国和意大利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而到2050年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略。)
而这带来的市场后果是什么?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国际市场份额的逐步提高,却是中国在国际上频频遭遇到贸易制裁。2月13日快讯,(何必注,略。)
在这个层面上再来看国际医药巨头对中国的疯狂抢摊,似乎也就没那么令人乐不可支了。
还有,这种表面上的市场行为对于我们老生常谈的看病难看病贵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坊间总是认为,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1997年以来在全国连续进行了17次药品降价,平均降幅20%左右。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到2004年药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5%、-3.5%、-1.7%、-3.6%,而近八年来人均门诊费和住院费每年平均分别增长13%和11%。显然,药品降价并没有解决看病贵问题。而且因为没有触动药价越高越好卖的价格逆调节机制,一味降价反而事与愿违。主要表现在:连续降价使民族医药企业利润增幅急剧下滑,陷入困境;导致疗效好、价格低、批量小的传统药品无人生产;许多制药企业以虚高成本的办法重新争取较高的定价。
但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是,跨国公司在药品价格虚高方面的贡献率是非常大的。以美国一年新上市的药品总数100多种,而中国的这个数字却是超过一万种的现实情况来看,形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局面。而其中,货真价实的民族医药企业成为了政府主导药品降价的罪魁祸首,而跨国公司却以超国民待遇而常常躲过此劫,并经常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和崇洋媚外心理的庇护下逍遥法外,在定价机制、新药上市、税收优惠、企业责任等诸多方面获得了治外法权带来的多方面豁免和殖民地优待。
这样的背景里,以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在国内外药品制造商的共同驱使下中国人对药物依赖程度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跨国公司在享受诸多优惠的时候却将反倾销成本全部率给了中国人民、中国国宝的中药正在被跨国公司蚕食并且迅速消失、跨国公司在中国药品价格虚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等多个角度解析了开篇喜气洋洋的新闻后,我们还能乐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