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已失最后自救以免于毁灭机会

(2023-01-21 07:21:40) 下一个

北京已失最后自救以免于毁灭机会

                           2007年7月26日

何必

随着2008年的临近,北京正在建设中的多条轨道交通开通在即……(略。)

这篇充满了热情洋溢的赞颂文章里,对于北京地铁沿线地价上涨的趋势津津乐道。

可房价如此上涨对于北京乃至全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该文却只字未提。

当然,现如今全面陷入白色恐怖的北京市媒体来说,也只能如此。通看现在的北京报刊广电,就会发现,悉数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充分表现出当今媒体的婊子实质。更让人体会到,所谓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等等不过是狼心狗肺的自欺欺人把戏而已。

为什么我会对北京房价喋喋不休?为什么我总是以为北京注定完蛋?为什么我看中国社会在房地产领域里的形形色色是如此悲天悯人?为什么我有气力一直采取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乌鸦嘴路数数落北京?

这恐怕还是要追溯到2002年我在央视做经济学家访谈节目时与节目嘉宾在节目内外的深入探讨。往往在选题设计时,就要与嘉宾说个没完没了,真到了节目录制过程中,只不过是完成议题中的很小一部分。

对于北京的房价,目前的经济学家们各有各的说辞,什么有效需求了,什么土地供应量了,什么投资品质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有什么人能够从房价对于北京的生死攸关方面进行讨论。

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本身的线性和平面属性,导致人们很难跳出经济学框架去看类似房地产的真实面目。

当时我参与策划央视《经济视点》板块,是与国家发改委下属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里面中国宏观经济基金会合作,其秘书长王建是个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人物,温铁军是该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第一次节目策划会,温铁军、王建等等都悉数到场。在座的还有一个人,叫做赵燕菁。此人的身份很是特别,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经济学家。可王建却认为赵燕菁的思路对于经济学家们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价值。

节目组里面的人开玩笑说,赵燕菁也是高个,戴眼镜,谢顶,清瘦。这些身体特征与我并无二致。

后来赵燕菁去厦门挂职副市长。我不知道厦门PX项目与他是否有牵连。

我去年在北京电视台《城市》节目供职那段时间,节目开播时曾经做过“北京到底能养多少人?”的内容,曾经专门请赵燕菁从厦门飞回京接受采访。虽然没能够见到他,但还是就他对我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尽管他看不到我现在的文字。

而新华社专门讨论北京作为历史名城保护的著名记者王军,也多次引用赵燕菁的观点。

现在看来,5年前赵燕菁预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北京最后的自我救赎避免毁灭的机会的说法,正在非常不幸地被推入毁灭的不归路。

还是将我编辑的赵燕菁当时采访内容复制如下。从中,可以看得人们后背发凉。

从电视制作角度看,赵燕菁是属于语速很快的人,因此他的节目文字数量通常都比较多,我也就不放在文档格式框里面了。我在引用完毕后,会有个交待。

从韩日世界杯看北京城市发展

中央电视台商务电视“经济视点”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经济学家就事伦理,解读新闻和数字背后的含义。这次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名城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燕菁先生。

(何必注,略。)

引用完毕。

其实,赵燕菁有关将行政中心区转移出去的政策建议,以及新城与老城孰是孰非的观点,在这里姑且不去分析。只是看,目前距离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只剩下了一年的光景。而我们可以想象,中南海迁移出去?国防部迁移出去?正义路上的北京市委府迁移出去?

想起来,当时我做节目时,赵燕菁有一期节目被枪毙,就因为他说了句“天安门广场是影子地价”,也就是说,天安门广场的土地价格只是存在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被卖掉的。这么句话,就使得节目胎死宫内,不予面世,这也就看到,中国社会的真实景况。

到现在,北京依然抱残守缺在围绕着以天安门和中南海为中心,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张的路数上,而长安街沿线又悉数被委府机关所盘踞,没有任何收益,其成本却要从外面的土地价格飞速上涨当中又全社会来支付。

赵燕菁说,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最后的机会。但是,赵燕菁也在私下里告诉我,北京市非常反感他,就是因为他的分析涉及到了北京市委府的切身利益。这是当然的啦,如果按照赵燕菁的分析去行事,北京市目前市区拆迁就会减少,而北京市委府作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收益就会大幅度缩水,这是目前的衙门无论如何也不会容忍的,毕竟,在位谋政,权力过期作废,只有在任上时,才可以肆无忌惮地中饱私囊,才可以将妻儿老小悉数移民,才可以为全身而退进行丧心病狂的横征暴敛,现在,中国官场上,没有人会为什么民族利益从长计议,何况北京市的贪官污吏们了。

于是我们看到,北京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自我救赎以避免这座千年历史名城毁于一旦最后的机会彻底消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