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GDP增幅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警戒线?

(2023-01-21 07:04:38) 下一个

GDP增幅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警戒线?

                         2007年7月20日

何必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和6月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农业生产再获增收,投资增速高位运行等喜人数据,促使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略。)

节目里那些专家学者喜不自胜的说辞,实在让人感觉有粉饰太平的意味。如果说,CPI和GDP如此邪乎还算是“平稳、快速、健康”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应该没有什么情况不可以用如此来盖棺定论了。

国家统计局终于发布了这些经济数据,让另外一只靴子落了地。而我看到这些数据,可谓大吃一惊。虽然,此前坊间纷纷猜测,CPI应该会在4%,但到了4.4%的高位,却还是令人眼热;而11.5%的GDP增幅,更是出现了让中南海更加进退维谷的局面,使得所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空头支票。

这让我想起了2002年我从国外回来,眼睁睁等待策划了很久的一档有关财经方面的大型现场娱乐电视节目经过中央电视台那些官僚程序的旅行,而此前我所在的央视二套《商务电视》制片人已经走马换将,过去的那个很热衷于扑克牌拱猪的谢青孜孜以求打造的《艺术品投资》活生生交给了栏目组里的一个主持人全权负责,而谢青自己却大权旁落,让罗振宇取而代之。(罗振宇后来还做过央视《对话》制片人。)央视二套当时还是财经频道,后来改作经济频道(而各地方电视台的财经频道纷纷彻底脱去了财经皇帝新衣,沦为社会乃至民生新闻频道,如此为中国电视界财经话语权进行了有效的注释)。值此期间,如此权力更迭过程中,当时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基金会秘书长王建与我所在栏目组人员结识甚早,有意在央视财经节目中打造一个节目。而当时的《商务电视》也愁于节目来源,双方一拍即合,我也就掺合到这当演播室的经济学家访谈节目的策划制作当中。到后来,这个节目干脆就是由我来主导,最终距离《商务电视》寿终正寝丧钟敲响之前回光返照的日子里,我带着两个半人(其中的半个人就是连续不断从美国给我发来BBC相关内容的王未名,而当时他也时不常被抽调到改版组去,使得我的力量得到削弱)承担起了从周一到周日连续的节目制作,这也创造了电视界的一个奇迹。

前两天因为另外一档电视节目策划,又见到了罗振宇。他还是那副腔调,拿着央视的钱去享受权力的快感,央视出钱让他对别人颐指气使,这种滋味应该很不错。

对我来说,则是通过当时差不多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央视出钱出设备出资源(那些参与节目的主儿,平常都是声名显赫的,哪儿容得像我那样一个当时对宏观经济一无所知总是通过主持人问一些非常业余的问题,还能够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进行通俗易懂解释的?而现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都还能够收到我这每天一封的文字邮件,比如温铁军、陈兴动、樊纲、杨帆……),让我学习宏观经济的历程。

相关详细内容,我写成了约60万字的“我给中央电视台打工”的文字。曾经有出版社感兴趣,但由于其中涉及到了太多的真人真事,最终还是告辍,只是在我的博客里存在并被传播。

而目前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当时王建与我们合所邀请的经济学方面的学者所谈及的内容何其相似。虽然,当时节目内容部分付梓,被类似北京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分别以《国民大问题》和《世纪大事》为主标题出版,但由于图书传播效果实在有限,而且既然是国民大问题和世纪大事,那么也就可以拿出来,对照一下现在的情况。

比如,令人瞠目结舌的国内生产总值,竟然达到了11.5%的高位,这不能不让人心里发毛。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和政治都处于失控状态,应该是逐渐能够为人所共识的。

那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最佳点位应该如何呢?

恰好当时我就做了这样一个节目。樊纲对此有过分析。我不知道樊纲现在是否还坚持其结论,不过看上去这种分析即使用到现在也并非南辕北辙。

现在就将我编辑过的节目内容复制如下。

8%的增长速度对我国是最适中的

中央电视台商务电视“经济视点”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经济学家就事论理,解读新闻与数字背后的含义。这次是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先生。

(何必注,略。)

如此文字,当时被《中国经营报》拿去,可连稿费也不给。该报的编辑说,因为在见报的作者栏里注明供稿是“中央电视台商务电视”,属于机构间合作,因此就没有稿费。我真不知道,世间怎么还会有如此荒唐的逻辑。而且,该报当时采用我提供的稿子可谓是连篇累牍,统统都是一文不名。这样的报纸也真是太有开源节流的本事了。

现在看来,樊纲当时所做的分析,也照样可以拿来套用。虽然说,宏观经济分析只不过针对短期波动,而且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无论从对外贸易,还是国内投资,都依然如故。尽管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开始浮动,外汇储备也达到了让已经成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樊纲所在的央行忧心忡忡的1.33万亿美元的水平,并且经济走势明显不如樊纲参加我的节目时那般乐观,但总量平衡问题的大格局却还是威风凛凛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的11.5%的GDP增幅,显然是经济到了过热的程度,并不是什么较快的档次了。

问题在于,樊纲提出,8%的GDP增长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的,那么反过来说,中国的GDP是否也应该有个警戒线呢?杨帆等人编纂的材料中认为,中国经济如果低于6%,就会出现大麻烦,就业问题、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等等,这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被掩盖起来的动荡因素就会总爆发,这样,是不是可以理解为,6%的GDP增幅就是中国经济的警戒线的下端呢?如此这般,中国经济增幅的上端警戒线又位于什么样的位置呢?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疯狂,而这又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上端警戒线来告诫世人,我们正在走火入魔,正在欢天喜地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