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让中国农民都去死吧

(2023-01-15 23:28:43) 下一个

让中国农民都去死吧

                                       2007年2月20日

何必

2006年,是固原市历史上又一个大旱之年……然而,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实现了1924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了大旱之年农民增收的奇迹。(略。)

这是今天被新华网登载的一则消息的导语。这篇题为“大旱之年,固原农民收入是如何增长的?”的报道,充满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欢乐笔调,一副国泰民安的马屁精态势。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网上的段子怎么说来着?“上次在食堂吃饭边吃边聊,突然发现自己把一块饭掉在了外面,暗自觉得浪费粮食,对不起农民伯伯。就捡起来吃了。可是,后来偶发现那饭好像不是我得。”

为什么那里能够在大旱之年还保持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呢?文章介绍说,这是因为当地委府实施了良好的措施:“铁杆庄稼”创历史之最(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种好“铁杆庄稼”,是固原市大旱之年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色种植土地效益提高、种草养畜效益显著,等等。

通看如此内容,依靠劳务输出还是最重头的把戏。

这宁夏是什么地方?也算是穷山恶水了。虽然说,在中国西部,这里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状况差强人意,可随着中国经济像吸铁石一般将子孙后代赖以活命的生态系统悉数饕餮下去,进行着不可逆转的破坏,当地也像全中国所有地方一样,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

昨天我还引用了最新的信息:水利部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

然后我也不厌其烦地介绍过,作为中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宁夏银川却正在进行着“塞上湖城”的形象工程建设。银川是个水蒸发量和渗透量超过降雨量10倍的地方,但当地政府不顾专家和各界的强烈反对,在连项目论证都没有的情况下,以“有可行性报告也行”为借口,依然上马了该项目。项目总估算投资为4.61亿元,而宁夏地方财政困难,自筹资金难度很大,工程建设需要申请国家补助3.4亿多元,占总投资的75%,而这个项目的上马,用的是黄河的回流水,必然加剧黄河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危及北京乃至整个华北的安全。

在如此大背景下,宁夏各地出现日趋频繁的大旱,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了搞这种形象工程,断子绝孙算什么?反正,当地委府有的是本事,在恶劣状况不断击穿人类底线趋于极点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势头,就跟变戏法儿似的,逗你玩儿。现在这点子委府,实在很受用不是?

不久前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追求平等是中国农民工正在发生的三大转变,即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听起来多么令人振奋!我们的农民工兄弟连城市居民身份都没有,却向着公民社会昂首阔步,权利意识何等猛烈而凶残,居然还追求着什么平等,在从身份向契约转变当中一往无前……没事吧!

问题果然是这样吗?我当然不像宁夏日报那记者般的有着如此这般的新闻情怀。虽然我也在新闻圈儿里混,可却是属于悲观主义那类的,看着半杯水总是盯住那没水的部分,闭口不谈乐观主义歌功颂德有偿新闻之辈们对着还剩下的半杯水笑逐颜开的成色。

为什么会如此?目前正在美国康耐尔法学院教书的清华崔之元给我发来了这么个东西。

大豆沦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14 17:13:32

(何必注,略。)

看着这样的文字,谁要是心里不犯堵,大概还真是有毛病了。

大豆就这么沦陷了。而后来的事情怎么样了呢?中国的大豆终于敌不住国际产品的冲击,全军覆没。

按照温铁军的说法,中国农民更多地还是处于高度分散兼业经营的小农经济状态。这也意味着,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同时,农民所运作的农作物的商品化率也很低,更多的还是自给自足。温铁军在对照中美该领域时总结说,中国没有农场,美国没有农业。

众所周知,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原因就在于欧美国家对于对方在农产品补贴方面的条件迟迟谈不拢。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印度和巴西对发达国家的如此蛮横也颇有微辞。

就在全世界都在给各自的农产品进行高强度补贴(这让温铁军感到非常困惑于新古典主义学说在该领域的彻底失灵)之际,惟独中国却向全世界、特别是依靠巨额补贴而获得了国际市场上巨大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放开了农业;非但如此,作为一个依然在重农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大国,却在全世界上成为唯一的向农业征税的国家。即使本届委府有着取消农业税的信誓旦旦,可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运输和流通成本的日益增加,那区区千把亿元农业税的消失所形成的被官方大肆鼓吹的成效就完全被其他产品价格增幅覆盖掉了。而且在新农村建设的名义下所进行的类似江苏正在从事的把农民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上驱赶出来集中居住形成新一轮的对农地的掠夺、以及中国几乎所有县乡级财政基本破产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苛捐杂税维持日益高昂的行政开支和社会维系。故此,农民的实际负担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农业税取消所得到的收益。

如此,中国的大豆就这么完蛋了。在国际大豆凭借着高额的政府补贴大举进攻根本不设防的中国农业之后,散兵游勇状态里的中国农民,无法获得任何组织化和信息化支持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只能落荒而逃;而委府也在维护中国农民利益上无所作为,在市场化的叫嚣当中采取了不作为的姿态,对大豆加工业没有任何举措,任凭国外大豆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商家只能选择国外产品,最终成就了官府民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对中国大豆的斩尽杀绝。

于是,那些靠着种植大豆为生的豆农,纷纷背井离乡,选择了城市化的道路,进城成为农民工。这种迫不得已的城市化,怎么着也不应该为我们津津乐道,似乎称之为生态难民也并非危言耸听。

中国入世之初,人们还在为中国农业并没有遭遇到设想当中面对“狼来了”的弱不禁风、还表现出泰然自若刚正不阿而奔走相告沾沾自喜,以为开放农业并不像悲观主义者们语不惊人死不休地信口雌黄中那么具有历史性和决定性的危险。可现在呢?这大概就算是旷日持久,也叫做润物细无声了吧,绞杀也可以是经年累月的嘛。里根依靠星球大战计划历经数年拖垮了前苏联,入世也照样可以拖垮中国农业嘛。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此后几年,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达到2650万吨,这个数字是国内产量的1.6倍。预计到2007年,进口大豆将达到3000万吨,80%将全部依靠进口。专家分析,棉花、玉米也将步大豆的后尘,进口量将逐年增加,以至依赖进口。这是一个危险而强烈的信号。

央视能够如此直言不讳,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这就是说,大豆只不过是个最先失守之处,接下来还会有棉花和玉米。而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水稻实验场,也就将该品种的未来命中注定了。再下来呢?小麦的状况也绝非乐观,各地对于经济作物的行政性强制发展,和国际上小麦逐步吞噬中国市场,也使得如此地界儿最终的凋零指日可待。

就这么着,中国人可以豪迈地甩掉农业国的屈辱帽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

就这么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身份,在短短数年间就被改变了。

就这么着,中国的农产品就销声匿迹了。

就这么着,中国农民就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种的历史了。

现如今,我们那些可爱的专家学者们还在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即使中国一颗粮食也不生产,只要有钱,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想要的粮食。

我真是佩服现在的中国人的臭不要脸,以及号称是社会良心的专家学者们的铮铮铁骨。

就算专家们的说辞是真切的。可问题还在于,如果中国的种植业全面完蛋,占人口总数达2/3的农民该怎么办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建曾经做过测算,即使把全世界现有的制造业一个不少地全部转移到中国内地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能解决9000万人的就业,而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至少有3个亿。于是,剩下的、多于出来的那些农村劳动力怎么办呢?全部涌入城市打砸抢?

温铁军说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就业的现代化,而只是看当前,中国真实失业率到底是多少连官方自己也说不清楚,坊间认为已经达到了25%,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失业率一旦超过了就会发生社会稳定灾难的10%的警戒线。

如果农村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进城现象,将会使目前1.2亿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中国人口大挪移的压力翻番,而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现在就不堪重负,根本不足以应付如此急遽的倍增之压。

想当年,中国为了入世,向着全世界卑躬屈膝,特别是对米国人溜须拍马,时任的国务院最高首脑跑到美国说着“我是来给美国人民解气的”如此低声下气的话,也算是负责任大国完美形象的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为了开放,不惜将全世界不约而同都加以重点保护的农业也洞开屏障,在发达国家步步紧逼的情况下签订类似丧权辱国21条那样的城下之约,从而让中国亿万农民处于赤手空拳且一盘散沙状态来应对全副武装的国际资本的境地。

而为了讨好生气了的米国人,我们再一次跑到美国去签订大豆订单,这最终的沦陷也就顺理成章了。

列宁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民象俄国农民受到这样的苦难、压迫和凌辱。这种压迫越是暗无天日,农民现在的觉醒就越有力量,他们的革命冲击力就越难阻挡。(转引自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第110页)

我不敢说中国农民有列宁所谓的革命冲击力,却对他说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农民遭受这样的苦难、压迫和凌辱感同身受,这句话放到现如今中国农民身上,竟然如此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中国农民能够怎么办呢?死不死啊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