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考研作弊没有什么值得惊异的

(2023-01-15 13:31:05) 下一个

考研作弊没有什么值得惊异的

                               2007年1月20日

何必

2007年考研又要开始了,热卖的不止有考研班、辅导书,还有作弊器……(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段子怎么说来着?某口吃者监考,发现一学生偷看,气急败坏地吼道: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五个学生站了起来。……上联: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下联: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横批:就是要过!……网上流传的“大一新生入学指南”其中也有相关内容:考试不能作弊,即使作弊也不能留下痕迹。可以左顾右盼,但那必须是在没有监视器的考场里;可以互借文具,但那必须是在监考老师转身的空当里。拿着同学的试卷不能全盘copy,要作适当的变动,故意多写或少抄几行。

是日,正值全国研究生考试时期,有关考试作弊手法、应对措施、后果等方面的报道和传言再度兴盛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风景。各式各样的标题就可以告诉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变成了什么样的人间地狱:“2007年研究生考试 作弊将通报学校或单位”、“北京9万考研者考试  无线耳机探测仪布控考场”、“辽宁:沈阳2006年司法考试首现高科技作弊  考生情急吞耳机”、“考研场内作弊两大学生获刑”……

这是个什么世道!考试竟然冠冕堂皇而且不可避免地成为群魔乱舞的场所,成为一场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合作,成为考生、监控者、作弊器材使用者和提供者等多方面的盛宴、成为作弊的藏污纳垢和多发之处、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气节与操守的写照和缩影。

从播出的内容看,那些大学生对于利用如此手段进行作弊,表面上还是表现出了不屑或者害怕,但却没有一个人是从道德的层面进行判断的,只不过是因为耳机可能会是假货、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或者作弊可能会被发觉而上了黑名单……而所有接受采访者,都没认为作弊本身是件非常可耻的行为。

那么如果在这种考试中有了作弊的行为,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一年到三年不准参加考试。这就是最高的代价了。至多过三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参加此类考试,在这三年过程中,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其他方面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现在社会上被人说烂了的就是那个诚信,警方、银行等系统都在建立各自的征信系统,并且也很中国特色地将此作为牟利的渠道,各个征信系统之间彼此不能兼容,形成了个人信用信息方面管理方面的各自为政。

考试作弊显然是个不诚信的举动,但只不过就是那么点处罚。实际上,如此处罚在很大程度上默许甚至纵容了作弊行为的普及和固化。

而那些为作弊提供日新月异琳琅满目的设备和技术者,除了受到刑事处罚之外,个人并不需要为此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凸显出中国社会公法(姑且认为果然为“公”)无处不在而私法却被压制得没有空间的奇观。除了追究刑事责任之外舍此无他。

众所周知,荣幸地被关注的作弊,决不仅仅发生在研究生考生和司法考试当中,高考、公务员考试、单位内部考试、社会公共外语考试、中小学考试等等,逢考必弊,已经成为蔚为壮观的景象。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试举办方与考试参与者总是在进行着较量,看看到底谁会在最终胜出。故此,作弊装备的先进性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以前只是在侦探小说或者类似克格勃和中央情报局的纪实作品中才能见到的高科技间谍设施,现在就出现在各类考试的作弊行径当中,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古往今来,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这原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可让人唏嘘的,却是如今中国社会应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中国新闻周刊》曾经刊载杨东平“道德危机:考试大国面临挑战”的文章认为,学校道德风气的冷漠和麻木,最终表现在学生对考试舞弊的集体认同。曾经被视为可耻的行为,由于行之者众而被宽容和习惯,并且出现了“作弊有理”的声音,以制度性的理由堂而皇之地为作弊行为张目。这可能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 

其实,从对人进行考察的层面上说,考试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不管是两个人彼此之间的预期调整,还是像研究生之类的的水平测试,或者是奥运会上的竞技比赛,抑或一个国家的崛起,在能力、水平、技巧、经验等方面的比较和评估上,都可以看作是考试的范畴。考试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贯穿了人类历史,并凝结着人类文明。考试当中,采用固定而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测验,其中就有对标准和程序本身的尊重、崇敬和维护,因为这是人类赖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至高法则。

可在当下的中国,考试却演变成了一幕幕浑水摸鱼投机取巧蝇营狗苟寡廉鲜耻的闹剧和丑恶行径的圣地。除了研究生考试之外,其他考试也莫不如此。我们已经懒得再对诸如什么考试之中出现营私舞弊的行为而大惊失色,更懒得对作弊器材的巧夺天工而忧心忡忡。

遑论,包括委府考量体系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由邱晓华那样的一把手为了谋取钱财而违背起码的做人原则(还不说什么职业道德)和法律禁令为地方委府大肆造假,不惜让作为国家最高统计部门的数据成为个人权钱交易的工具,这在全世界也闻所未闻。

推而广之,委府体系当中各种评比总结汇报公告等等之中,哪一个又是清爽廉洁明白可信的?也就是说,在现如今的中国,所有的考试几乎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

在没有任何禁忌和标准的氛围当中,中国人会怎么样?在当前的人类社会里,中国还能如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