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新年献词暨博客中国研讨会侧记

(2023-01-11 01:41:56) 下一个

新年献词暨博客中国研讨会侧记

                            2006年12月31日

何必

2006年12月30日星期六,博客中国又一次专栏作家研讨会举行。

12月13日,收到博客中国那个在我印象里专门负责这类研讨会(其他只能我也许不了解)的小女孩李艳菲发给我的邮件。

博客中国会议邀请!

“博客中国”专栏作家联谊交流

邀 请 函

(何必注,略。)

鉴于我所在的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将于2007年1月1日又一次改版,节目时长从30分钟延长至50分钟,对于改版后的节目运作路数还在摸索当中,我当时很难确定到底是按照正常的周末休息,还是能够在元旦期间休息,所以不知道研讨会举办这天我是否上班。(如果上班的话我是注定不能够与会的。此前博客中国曾经在一次周四的下午举办过有关网络虚拟规则的研讨会,并对我发出了邀请,可我却因为必须对付当天晚上播出的电视节目而无可奈何地无法践行。虽然节目制片人是个很开明的人,如果我告假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到该节目至今将近三年,应该是节目组里从来没有缺席过、甚至连长假期都没休过、保持着绝对全勤的人,即使是在2005年1月1日以后节目打通成为每周7天播出、节假日照常之际,我也就全部黄金周都只能休息周末,其他时间上班。对于工作,应该还算是负责任的。)

既然接受了邀请,即使无法到会,也还是写了篇什么悲观主义者的论调之作,发给了那个小女孩。她收到后在22日给我回复:“好的,潘老师,恭候光临!”我答复作“如果我能休息,就能去,否则的话,日播节目注定无法前往了。”

到了29日,我才确定30日可以休息。我向另外一档节目的制片人李峙冰通报如此休息日程安排,他希望我能周末也能上班,我告诉他,如果这样我将彻底没有了休息,首经元旦开始新改版节目,我必须上班,就全连接起来了,得到了李峙冰的理解和认可。

我也将这个研讨会告诉了两个节目的制片人。首经对此很感兴趣,安排记者摄像到会采访;李峙冰似乎没感觉这个会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在向博客中国确认会议地点时我才知道,那个小女孩已经离职。

30日当天,记者和摄像接上我,一同到了研讨会现场。王俊秀没到场。我看到了全然不熟悉的面孔,才知道郭明虎已经回上海,古川也不再是专栏主编,换了新人。

新任主编杨飞对我提起,我们的节目曾经做过有关经租房的内容,华新民告诉博客中国,这个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为此节目组挨批;而新闻办也为此专门通知所有媒体不准再碰有关经租房的题材。

我告诉杨飞,晚上还有个电视节目,因此需要提前退场,我的发言时间不会超时,希望能够提前一些。

看到了专门为研讨会准备的材料。

(何必注,略。)

这个材料后面附上了易宪容《透视2007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一文。

曹建海就坐在我的旁边,与我同行的记者曾经采访过他。他有事需要提前退场,因此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言。

此后,主持人杨飞介绍,原本安排了主题发言的易宪容由于下雪并且住处很远,因此是否能够到会还说不准。好在,我所在的两个节目与易宪容的关系都很不错,采访他并不需要在如此场合当中。

其实,名单里除了易宪容、王俊秀之外,在我离开之前,张立群、王东京也都没到会。

接下来刘维新做了“耕地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发言。然后,赵晓针对曹建海和刘维新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做了自己的主题发言。其实,我在央视《商务电视》做文稿统筹和节目策划时,节目组里的刘靖和孔罡利用当时节目里的图书板块,把赵晓的稿子推荐到中信出版社付梓问世,各得其所,这个过程我都目睹过,并且对于我的同事们与赵晓的联络很是熟悉,看到他是怎么走到现在的大红大紫的。他在发言中认为分析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在不同维度上进行,避免一锅粥似的把很多问题放到一起。他发言完毕后,也匆匆离场。

研讨会直接到了中场休息。其时我意外地见到了未曾谋面的于平。我的稿子多次被他选用,并且通过不少邮件,也通过几次电话,虽然从2004年起就约着什么时候见面,却一直都未遂。隐身在MSN上,我也总能看到他上线,却从来没聊过。不成想,在这么个研讨会上却见了面。

【想来,《中国青年报》评论编辑曹林请我吃饭时,曾经说起过,《新京报》评论部的人对他提起,我具有博士学位,可当中青报李飞(现在已经去了网易)得知我的经历后,才使得这个评论部知道我的底细,我也对曹林说起,我哪儿有什么博士学历,连大学都被赶了出来。1998年底《北京青年报》头版就刊登过我的朋友、时任记者的鲍云帆采写的我向当初把我哄出大门的原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申请恢复学籍并根据我的业绩授予学士学位的申请、以及律师(我多年的哥们儿)李志宏提供的法律意见书,而对此,包括袁岳、贺卫方、李志宏当时所在的北京著名的尚公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李尚公、以及李志宏的大学同学现在则是贺卫方的同事的强世功等,都进行过法律方面的分析,而是否能够依据宪法起诉等等法律问题都很有趣。有人认为这是在中国民法史上罕见的经过18年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案件。而北青报一出来,学校副校长马常打电话到我的住处,告诉我当年办理的人都不在职,很多文件需要查找,需要等些时日,然后到现在也没有了音讯,让人更加领略到如今的官僚们是如何的不负责任;可北青的报道却引发了一连串的媒体炒作,也弄得我疲惫不堪,在我故事不断的一生中平添了些许色彩。】

于平对我说,我的稿子其实应该被采用得多一些,虽然篇幅太长,可如果编辑负责任一些,还是可以从中缕析出一些精华;而且,我的草根式的语言,很有别于社论那种居高临下的格式化叙述方式。这时,一直在我们旁边的研讨会主持人之一的刘正山插话说,这也是他们搞平民经济研究社的一个初衷,如今很学术化的比如宪政式的议论非常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我对他们说,报纸毕竟还是个大众媒体,应该避免学术气息过于浓重;我做的是电视,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必须采用很通俗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城市》节目开播一年当中,收视率达到3.3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的题材,完全就是根据我写的有关在北京骑自行车是如何尴尬的文字进行电视化后取得的,其实很多沉重的诸如“城市到底是谁的城市?是人的城市还是机动车的城市?”这类问题就可以通过浅显的表述得以完成。而这个文字被于平看到后,还有感而发地给我发邮件说起他骑车时被后面的机动车按喇叭催促的景象,而且也在邮件中出现了脏字,让我这等成天到晚污言秽语的社会最底层分子好生痛快。其实,通过做电视节目,很可以知道,媒体的身段到底是几许,千万别自以为是地故弄玄虚。说到我写稿子的篇幅,我就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才不会理睬报纸有关文字字数的禁忌,更不会理睬报社有关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这种规定本身就是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的霸王条款,既然不是约稿,就不能限定作者投稿方向,其实,中国青年报虽然有此规定,但编辑在与我的交谈中谈到那不过是一纸空文;当然,2005年《南方周末》鄢烈山曾经要动手编我的一个稿子,得知中青已经采用而停止,这也是令人遗憾的,在此向老鄢致歉,更为老鄢到现在还忍受我每天一篇稿子到其私人邮箱骚扰的忍气吞声不动声色而谨致谢忱)。

这两年,每到年底,我都会例行地通过邮件向每天发送我写的博客上这类垃圾文字进行骚扰的对象们表示新年祝福,同时问询是否愿意继续承受我这等悲观主义者的垃圾骚扰。今年的邮件内容是:

各位:

非常感谢如此忍耐我的叨扰,能够每天一次地接收我的邮件。

又到了新的一年。值此祝快乐。

如果对我的此类邮件感到反感或者厌烦,请告诉我,我将不再发送邮件。

对作为乌鸦嘴和十足的悲观主义者的我经由邮件制造的烦恼诚致歉意。

潘祎

2006 年 12 月 29 日星期五

由于每天收到此类邮件者众,因此回馈也眼花缭乱。我之所以要在研讨会上提起离开,是因为30日晚上在央视要录制一个节目,而在录制现场凑巧碰到了也是从来没见过面的党国英,他问我是否看到了他的回复,当时我确实没看到。今天特意找到他的回复,认为我应该将稿件数量减少2/3。殊不知,自从我在央视新闻评论部以来,每天一篇文字对我来说就像一日三餐那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录制现场还见到了何慧丽,她告诉我温铁军把我的稿子转发给了他们,看过后很有感触,问我是否会成为当代的鲁迅?我听了过后大惊失色,连忙说我这种写作不过是社会最底层分子的痛苦呻吟,远不会有什么振聋发聩之能。现在,博客中国上有说法是博客见证时代精神、博客中国引领博客作家成为社会责任先锋等等,对此我不以为然。我更是觉得,千万别给博客负载太多不堪重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应该让博客回归个人日记的本位,而不要将博客政治化,因为一方面博客本身并不具备宏大叙事的天然职责,更有着家长里短蝇营狗苟的特质;(当然,我对于那些动辄就向情色方面进军来不来就乳房裤裆的路数很是困惑。)另一方面,那样也很容易树大招风,招致当局更为严酷的监视和干预,在客观上逼仄博客们的写作空间。更何况,秦晖的博客被关闭,李大同的博客被关闭,意识形态控制日益严格,我也不会有什么光明前景。而就我的问询邮件的答复中,除了北青属下的《法制晚报》声称无法采用而明确要求停止发送(北青评论部的回复则是虽然未曾采用,但看过很过瘾,希望有机会能够编发)外,其他都是希望继续看到这类文字的。

在这个研讨会上,我还见到了久违的石小敏,并问起他有关王润生的状况;也见到了长期通邮件但素未谋面的现《市民》杂志的记者黎光寿。

中场休息之后,我被安排首先发言。虽然材料上标题是“大户型征税又是新一轮的掠夺”,但我从来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提及,到会的还有我们的记者和摄像,为什么?因为就在这两天,北京著名的经济适用房社区天通苑的二手房的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7000元!这是什么概念?当初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开盘新楼售价多少?2650元,短短5年中,上涨了如此幅度。刚才的专家学者都在讨论,房地产价格改革和国民经济,但房地产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按照赵晓的说法,我们的宏观经济一直向好,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高位,人均收入以年均10%的速度上涨,应该是个不错的景象。但是,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却给了我们别样的内容。我与这个蓝皮书的副主编(陈光金)的接触中,涉及到了蓝皮书制作者的几个意外,一个是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排名第一的问题,取代了人们想象当中的比如腐败、失业、治安等。要知道,得病并不是每个人同时会有的,更不是个人经常性的状况,而这个问题会成为最不满的事项,表现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就是人们本来以为群体之间关系紧张应该是比如贫富之间,穷人敌视仇视富人,可调查出来的结果却是官民之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已经成为了最为突出的结果,这显然不是经济问题所能够解释的。还有,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群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属于中下等,其中包括大学教师、工商企业经营者等等,而我们所谓的中产阶级的消失,以及在全世界都呈现社会地位自我认知向上的时候,中国的人群却在自我矮化,看低自己的社会身份,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表明社会分化程度,以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在相对或者绝对贫困化。可能大家知道,北京有个著名的四合院保护者、一个法国老太太华新民,为了北京的胡同保护不遗余力。就是她的经租房,让节目组挨批挨整,并且宣传主管部门专门发布禁令。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三令五申的程度,政策频频出台,可房价却与相关政策的方向背道而驰,一路走高。28日,银监会副主席公开表示,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成功,这意味着什么?这个表态的前两天,央行也不失时机地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购房意愿下降。而近来,许小年、谢国忠、易宪容有关房价将会出现下跌的声音再度出现,虽然他们对下跌时间的判断有所不同,但却非常惹人耳目。央行的调查之中意味深长地声称,人们目前投资热情高涨,资本市场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热闹,股市收盘于多少?(我问刚刚落座的侯宁,他告诉说2698点)将近2700点,这之中的含义的确可以让我们玩味。因此,在中国,房地产问题绝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人们说,现在的房地产商个个都是神枪手,一枪消灭一个中产阶级,而社科院蓝皮书告诉我们,房地产也的确在造成中国社会的断裂。

2006年,针对房地产市场我胡说八道了太多,而那篇《中国的房地产是个巨大的火葬场》在博客上引发了网民非常的关注。

中国的房地产原本就不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

昨天,网络上出现“2006年京沪高官落马令人振奋”的标题,看了如此的文字,我不知道这在表达着什么样的社会情绪,是幸灾乐祸还是人们对京沪高官被拿下有着别样的期许。而研讨会上,几乎所有发言者的矛头直指地方委府,认为委府就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且成为最强势的利益集团,如此,房地产价格问题当然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

我从来就是个口无遮拦者,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就无所谓是否能够得到,蒙吃蒙喝骗钱糊口,与研讨会其他所有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极为不同,全部社会保障一概没有,而且现在感觉身体越来越不适,常常有什么地方隐隐作痛,却根本没钱去医院体检,印象中,最近的一次体检还是是10年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一命归天,所以,趁着现在还能动弹说话,先让自己痛快了,至少不做个憋屈的冤死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