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还不如盘点入世后我们损失多少

(2023-01-11 00:52:20) 下一个

还不如盘点入世后我们损失多少

                            2006年12月14日

何必

根据WTO的相关协议,2004年零售业全面放开……按照WTO的相关协议,进口商品的关税也从18%下调到了15%……(略。)

这是一个针对中国入世5周年的盘点之作。当中充满了溢美之词。

中国入世已经满五年,媒体不约而同都对入世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其他方面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夸夸其谈起来。其中不乏只顾一点不计其余者。

新华网12月11日以“入世5年中国百姓生活发生诸多变化--商业篇”的标题称,5年前,中国肩负着13亿百姓的期待,跨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步入一个崭新阶段。(何必注,略。)

《北京晚报》12月12日则以“消费与世界同步  WTO我们这5年(之五)”为题,在系列的盘点当中涉及到入世后消费领域的各种变化时认为,去家乐福、沃尔玛采买生鲜食品,到肯德基、麦当劳吃汉堡鸡翅,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到宜家家居买家具,周末和家人一起到ShoppingMall休闲娱乐……和许多西方人一样,这样的生活也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何必注,略。)

该报道后面,还附带上了“关键语录”: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一夜之间发生的。”一切正如中国加入WTO前的最后一任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所预见的,入世对国人的影响,是在5年间慢慢显现到人们的生活中的,而且这一影响还在慢慢继续。

“狼来了。”零售业是加入WTO时被认为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2001年刚入世时,不少人高喊“狼来了”,担心外资如洪水会冲垮国货地盘和民族工业。但5年过去,正是由于加入了WTO,加快了市场开放的步伐,更多的国际零售连锁企业及国际大牌能够进入国内市场提供“范例”,本土零售商学习经验,吸收其先进因素,反而在“与狼共舞”中更为强大。据统计,5年来,国内年销售规模超过140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与2001年相比,本土“连锁百强企业”的年均销售额比几年前猛增了好几倍。

“未来3至5年内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被国际三大零售集团所控制”。这是2001年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做出的预言。而现在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中国市场依旧是中国人的市场。

中国“越游本领越大、底气越足”。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总结入世5年历程时自信地宣称。5年时间,人们想像中的“狼”并没有露出狰狞的利齿,担忧过的“崩溃”更被证实纯属“虚惊一场”。薄熙来的论断背后是一个经济大国的自信,更昭示着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主动地融入世界,中国用5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经济答卷。

……

看到这些,真是让我们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现实情况果然如此?

其实,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的词汇,就是市场的无序、混乱、恶性竞争。这种局面,在国内的零售业当然也不能幸免。为此,原本口口声声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委府,不得不频繁动用行政手段来对市场进行干预。7月19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其中透露出的意思令人回味无穷。外资零售业给中国消费者的“很多好处”、“更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更规范化的服务”,在委府层面对此进行了首肯;而提高零售业扩张成本,只是加强了行政权力的扩充,并且提升了在经济生活中的行政成本,从而整体上加大了社会运行支出,既降低了效率,又失去了公平,从而成为只是衙门获益而其他所有方面都受损的状况。

动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干预市场的做法还不止如此。8月3日快讯,(何必注,略。)

除了前面说到的扩大行政权力边界和强度外,这种所谓量化的指标更是被坊间指责为还是老一套“一拍大腿决策”“一拍脑门后悔”“一拍屁股走人”的随意性决策方式,缺乏最基本的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和理论支撑。

更麻烦的是,在“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大背景里,这种政策的出台究竟会有多少作用,会得到地方多大程度上的买帐,还是个很大的问题。9月7日《首都经济报道》消息,“北京的新街口大街,只是一个区级的商业街,以小门小店出名。现在这条街面临着升级改造,……这次新街口商业街的改造方案,路东边的小店暂时保留,西边的全部拆掉,马路拓宽之后,街西边将全部建成近3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中心,紧北头的物美新华百货这个月底就会开张。”这意味着什么?不足1500米的道路一侧,将鳞次栉比地建立5个大型商业中心!商务部对此又能怎么样?大不了,又像著名的嘉里坑事件那样,北京市把拿了国务院红头批复文件当作法宝的商务部告上法庭,并在地方保护的法律原则与现状当中让自以为是的商务部一败涂地。

但商务部并不会因此放弃扩张权力的步伐,更不会因为类似嘉里坑等的失败而感觉羞耻或者无能,依然会继续在对市场主体指手画脚上一往无前。8月8日快讯,(何必注,略。)

这种进一步提高零售业扩张难度的行政举措,当然不会具备什么依法治国的成色。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零售业市场上的乱七八糟鱼龙混杂。

与此同时,在中国零售业乱成了一锅粥的当口,外资零售巨头却悄无声息地大举抢摊大陆,在这个硝烟弥漫的肥缺地带攻城略地。坊间早就注意到,调查显示外资零售业进入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业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仅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是2004年以前批准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27倍,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发米。2005年批准设立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187个,是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6倍多,其中外商独资的企业达124家,比重占63%。此外先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从内资合作企业中回收股权,实行独资经营。

媒体也对这种态势给予了关注。7月18日快讯,(何必注,略。)

在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歌舞升平的喧嚣消停些许之后,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的是,零售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命脉,掌握了零售业等于扼守住了经济的龙头,而中国在为人们诟病得近乎袁世凯21条的入世条约当中,把诸多在发达国家都不会开放的市场也拱手相让,使得国民经济毫无遮挡地彻底暴露在几乎全世界的面前,一个总是声称捍卫国家主权并反对“人权高于主权”的专制国家,却将经济主权如此作践,经济安全几近形同虚设到了连唱空城计的资本都丧失掉了。

结果呢?在今年3月27日出版《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50强零售企业中已有40多家进入我国,其中大型超市,外资控制面更高达80%。4月3日快讯,(何必注,略。)

其实,盘点所谓入世,还不如盘点我们究竟出卖了多少。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何必注,略。)

……

看看当代中国的卖国行径都是怎么在进行着的吧。在媒体上有关中国入世5周年的粉饰太平的背后,表现出主流语境的倾向性,而由于大多数媒体的立场,也在向社会传达着别有用心的信息。

从这些媒体报喜不报忧的背后,如果我们真是仔细分析,会发现短短十几年中,中国所出卖的资源和财产,早就超过了历代中国统治者所出卖的总和。如果说计算这些年中国人到底出卖了中国的多少会使我们手忙脚乱的话,那么不妨调转回头,看看我们还剩下有什么可卖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