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软件业必须产业化

(2022-12-10 13:40:37) 下一个

中国软件业必须产业化

                                     2004年7月28日

何必

中国软件业……推进软件业体制创新……(略)

中国软件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就目前情况看,软件业的产量、产值、出口额等都远远落后于印度;从软件制造业基地角度看,中国比印度也还是差着不是一星半点,的确应该奋起直追。

要赶上印度,并真正成为“具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条件”,而不止是仅仅与印度较劲,在争夺亚洲乃至世界软件制造业基地上产生中印火并得你死我活,那么就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看清楚在软件方面各自的优劣势;并且,在美国阻挠下以色列不能向中国出售预警飞机转而卖给了印度从而加固了印度对于中国在军事上制空权优势、以及印度汽车业也超过中国而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印度资本市场由于具备健全运作机制而比中国具有更广阔发展空间之际,中国要发展自己的软件业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除了完善自身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得知己知彼,明了在软件方面中国现状究竟如何。

众所周知,软件是随着计算机问世而出现的,并且由于计算速度飞快突破而在硬件方面达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使得软件业蓬勃兴旺。而计算机是来源于西方人的发明创造,因此在其一出生时就带有了明显的西方特征。在软件领域,由于程序设计领域都是使用英文,这就使印度这个原英国殖民地到现在全国通行英语的国家在计算机程序开发设计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条件,并由于印度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就使用英语教学而将英语作为准母语这一优势得到了强化;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开辟软件研发产业因而开发工作岗位,就成为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异常突出位置的要务。随着印度放言要成为世界大国,虽然目前其人均GDP也就相对于中国的一半,但国际上还是对印度的发展前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预期。

中国人在本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而且英语并非中国人的母语。即使近来学习英语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热潮,(其中不乏崇洋媚外的殖民心理作崇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想想大学毕业必须获得英语四级证书的合法性依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枪手行业、还有学术职位晋升要考试英语这种荒唐情形吧!)但汉语还是牢牢地占据着中国人语言环境里的霸主地位,并且由于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英语学习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都是件难度不小的事。如此一来,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上要求的英语就将不少中国人挡在了门外。

而软件开发设计又是个专业化比较强的领域,人机对话需要其中的人必须掌握机器所习惯的语言系统,这也需要消耗时间来熟悉。

故此,成为软件开发设计人员的必要条件就是英语与计算机语言。在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下,这类人员通常要经过大学本科甚至以上水平才可以胜任。

但是,这种从业资质要求马上就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产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产业人员结构。从传统产业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知晓,产业人员构成一定是金字塔形状的,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只是占据了整个产业人口的很小一部分,而这个塔的最底层(笔者毫无以等级森严观念轻视底层的意味)是大量的产业工人,不管在建筑产业施工工地上的大量建筑施工工人,还是在汽车产业里装配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相比起建筑设计、新汽车开发人员来说,产业工人的数量要多出很多,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很难设想,一个完全由开发设计人员构成的领域会是一个合理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或者说,如果没有大量产业工人的支撑,就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而具有生命力的产业。

而目前我国软件业的状况就是如此。高进入门槛、高教育成本严重妨碍了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同时,还有更严重的,那就是由于软件是西方人的发明,目前中国在该领域只是将舶来品汉化,这也才给了微软长期对中国电脑用户虎视眈眈伺机扑上来以使用盗版操作系统为由咬上致命的一口。而作为信息化强国的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失衡了的单极世界里完全一副无政府主义行径,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干出各类非法勾当,不管是绕过联合国入侵伊拉克,还是在电脑里留下后门以窥视用户信息,这当然给使用者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按照西方人的软件发展套路亦步亦趋,只能面临受制于人的尴尬而危险的境地。

事实上,人们在比较汉语和英语各自优势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对英语来说,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对应不同的事务,而且每新产生一个现象就要新造出一个词汇来描述,这种状态使得计算机里的词库越来越庞大,特别是当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中门类越来越多时,不得不在日常字词库上加挂大量的专业词库,新生事物越多挂的词库的数和量越大,造成运算速度下降和负担过重而带来的经常性死机。

而汉语却用寥寥几百个字对应着这大千世界。资料显示,中国人常用的汉字也就是700多个,而人民日报所常用字也就不到3000字;即使如今瞬息万变,汉字量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比起康熙字典来说,常用字反倒有下降的趋势。

而这700个汉字是什么水平?是小学生的水平。小学生能掌握常用字并进行日常生活,那么,再设想一下,如果利用这700个或者3000个汉字来进行人机对话,将会是什么情形?换言之,如果从源程序开始就使用汉字,那么小学生就可以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参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工作,而这正是软件成为一个产业、具备大量产业工人的客观条件。

并且,只有中国人使用汉语作为计算机最底层程序设计开发,才能破除西方人对技术的垄断及其所附带安全隐患,才能具有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规则制定方面的发言权,挑战西方人所把持的信息化领域里的话语霸权。

就目前来看,汉语编程技术已经出现,在源代码、操作系统、数据库、互联网等方面的开发设计技术也都已经成熟,并且在国内不少军事、工业领域得到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应用,最令人鼓舞的是,这项技术可以使在校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那么,也许不算大胆的设想,如果中国那些农村富裕劳动力都来进行计算机软件产业里的一般性编写流水线性质的工作,如果中国具有上亿软件产业工人,也许,中国软件业的振兴与腾飞才可以被指日可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