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车内车外都一样

(2022-12-09 22:31:56) 下一个

车内车外都一样

                                            2004年6月8日

何必

“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检测,最近公布了北京地区调查结果,很不乐观。……(略。)

该栏目把这样两条新闻排在了前后播出的位置,大概是有意将如此与北京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紧接着传播,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对比这样两条的内容,还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思索。

那28家企业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造成了北京大气质量下降,成为这次环境整治行动中首当其冲的出头鸟。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早已颁行,而这些企业有法不依,若无其事地当作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对其进行整治与处罚理所当然。

但众所周知,北京市包括大气在内的环境污染绝非仅仅是二十几个企业就能一手遮天的。大量小型乃至微型企业缺乏社会公德、无视企业的社会义务,违法进行工业污染物排放,也是造成北京环境污染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遍布北京城乡的类似无照经营的烧烤、小吃等,更是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并采取与市场管理人员捉迷藏的方式逃避监管;而像北京昆玉河建成才短短几年就屡整屡浑、住户小贩商家将其当作垃圾场随处便溺倾倒废物,什么时候去那旁边,都能闻到河水的臭味、看到泛着绿色沉渣的景象。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单纯逮几个大头来修理,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还是有挂一漏万之嫌。从治理环境角度看,这种做法自然是很省时省力治理成本很低,但究竟能对北京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治理效果,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在社会公德意识普遍衰败的现实背景当中,客观上形成万众一心与环保部门对着干的局面。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根本转变,光是揪住几个大企业,难免削足适履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被逮住的那些大企业也会觉得冤枉与不公平。

而汽车内的环境污染,由于至今仍没有相关规定,所以才出现了如此令人目瞪口呆的无法无天。看了这样的消息,谁都会感叹:这哪儿是汽车?分明是毒气室!像笔者这类让商家恨之入骨的向来拒绝任何商品广告诱惑而且不为房地产、汽车、旅游等井喷所动的人,大概会为没有赶时髦而欣喜若狂:一个不消费的主张免去了多少麻烦与危险。而那些为启动内需做出贡献的时髦男女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毒气室里喜不自胜了半天却很有可能被这现代化弄上白血病或癌症。

93.82%车辆的车内环境不合格!这是什么概念?合格的仅占6.18%,而导致白血病或癌症的车辆占比竟然超过4/5!可想而知,那些得意洋洋地驾驶着爱车在道路上风驰电掣的人们还蒙在鼓里,否则定然不会把自己锁在杀戮箱中。

北京如此,其他地方想必也好不到哪儿去。如此一来,全国城乡中飞驰着的汽车都无时不刻对车内乘员进行着残害。

由于没有标准,汽车制造与装饰商家就可以明目张胆地不去对消费者履行告知义务,听任消费者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受到侵害。那么,作为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政府相关部门,在公众安全受到如此长时间的威胁时,给公众提供了些什么保护呢?汽车工业自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车内环境污染问题也并不是今天才被中国人发现并提出来的,但为什么直到“最近”才使得该问题暴露在国人面前?牵涉到人民生命安全的事,似乎不能说是小事了,可怎么到现在连个标准都还在任务下达过程当中?远的不说,从现在到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会有多少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受到损害?谁又该为此承担责任?

而且,汽车生产与装饰商家在法无定论的情况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谋财害命,这似乎也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实惠之说的绝妙讽刺,映衬出企业利令智昏甚至对消费者生命都可以放到脑后的惨不忍睹。

北京市规定,擅自给汽车开天窗者不得进行年检;但现在看来,车内环境状况又是如此之恶劣,不开天窗如何是好?

不过,即使是开了天窗,面对被那28家企业以及方方面面弄得灰蒙蒙的大气,可能也没有了不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