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社区医疗高消费

(2022-12-09 13:35:31) 下一个

社区医疗高消费

                                           2004年5月13日

何必

卫生部5月12日发出通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配备一名主诊医生……(略。)

通过非典、禽流感等事件,公共卫生逐渐走入了民众的视野,一向没干没净吃了没病的中国人,对于接踵而至的疫情有了谈“病”色变的心态。由于资讯的发达与传播的迅捷,现在疫情的进展情况已经比起以往甲肝、红眼病等大规模流行时要更加快速而敏感。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越来越高度的重视。而把目标锁定在人们居住的社区,应该说也是一项正确的措施。

不过,看了这样的消息,还是有些迷惑。就目前来说,医疗资源还是处于稀缺状态。就算是在首都北京,不要说郊区县,即使在城里,形形色色的三无甚至(行医资格的相关要素)全无的黑诊所鳞次栉比,到了郊区的昌平等区,更是有密密麻麻的此类诊所扎堆成市,相关部门今天打掉,明天就会再冒出来,照样营业,而且生意依然火暴。其根本原因,就是医疗资源整体性匮乏,而且在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均匀,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很不尽人意。很多农村家庭经过了多年的奋斗终于脱贫,但由于家庭成员有人得病需要就医,因之再度返回贫困家庭行列。

而这次卫生部要求在职医生必须学习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配备一名主诊医生,还得掌握相关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这可不是个小工程,远远不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课程所能覆盖的;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这种要求,社区主诊医生个个都得是全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还要具有政策能力以及法规掌管水平。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每个人的职业能力结构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知识、经验、性格、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职业倾向。这也是目前被热炒的“职业经理人”显得很不专业的重要背景因素,而我国长期以来技术型人才把持高位的状况也使得情况的改善变得命途多舛。简单地说,软件开发人员更适合于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因此需要坐得住的人;而软件销售人员则必须要善于与人打交道,善于推销自己并因之而给所销售的产品发掘出有效需求。如果这二者的位置进行调换,则会发生职业角色的混乱。同理,如果医生也成为具备行政能力的专家,则会分散其医疗技艺在其能力结构中的比重与含金量,从发展的眼光看,不符合于应对越来越专业化的时代方向,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培训是需要资源投入的,要求社区医生掌握如此全方位的知识,把他们都培养成万金油式的人精,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而作为公共资源动员与使用者,所掌管的都是通过税收征集上来的民众的钱。这种高要求有着人才高消费的嫌疑。4月14日媒体透露,今后,社区里的卫生服务相关人员将按专业分类,全部接受北京市医疗卫生专家的岗前标准培训,经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指出,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口腔、中医、药剂、康复、心理等相关岗位一直没有制定岗位标准,人员也缺乏相应的岗位培训。海淀区医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海淀区的试点培训考核,将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检验、放射、心电图、B超、口腔、中医、药剂、心理、康复等9个专业项目。

可想而知,如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配备了这种设施,将会是多么大的一笔投资,而且,要为此配备多少专业工作者。单就其中每一项目,放射、检验、心电图、B超等都是要有专门的器械,而且这种器械的添置每个都要开销不菲。作为一项刚性规定,没有人能成为漏网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社区都是远离医院的,从医院布局上看,有不少社区毗邻着正规医院,那么,这样的社区里还要配备那9个专业项目,是不是一种浪费?而且,在医疗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社区医疗更多地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和急救性的机构,并不具备常规诊疗功能,也不存在此类需求,那么这种设置是否有一相情愿的形象化举措的色彩?在社区设立中医、心理等项目,究竟能有多少人会去问津?其设置结果与专业医院竞争中又会如何?假如没有什么人愿意为此买单,那么这种投资失误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是不是又会不了了之,成为昙花一现之举?

面对纷繁变化的社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必需的,但如果在调整起始就出现了失败的征兆,甚至可能对社会带来得不偿失,那么这种调整本身就值得存疑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