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银行卡死皮赖脸收费

(2022-12-07 14:13:35) 下一个

银行卡死皮赖脸收费

                                       2004年4月19日

何必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也在其网点贴出告示,称从8月1日开始将对建行的储蓄卡收取每年10元的年费。……(略。)

看了这样的消息,还是有些想法。

首先,这里所说的“某专业人士”姓是名谁、何种身份、如何“专业”没有透露,反正是找了个“专家”来为国有银行对银行卡收费举措正名。前一段时间中国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关于自行车过多是城市交通不畅主要原因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激烈辩论,《中国青年报》曾经载文称,“专家”就是专门和老百姓过不去的家伙。但不管怎么说,王炜至少还是敢于站到台前,比起这次的报道的“某专业人士”神神秘秘屏蔽起自己姓名与身份的做法要来得磊落些。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引入了专家论证制度,试图以专业化的科学程序来代替以往拍脑袋的决策方式。但是,在如今的现实体制下,“专家”基本上都是吃皇粮的,都是体制中人,屁股决定脑袋;而我国目前能够享受针对个人的社会福利的人数也就相当于总人口的1/13,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专家”属于少数既得利益者,而在唯上唯大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立场究竟能站到什么地方,就很值得琢磨了。虽然看上去他们之间也有着纷争甚至不共戴天,但那不过是利益纠葛,与体制外的民主没有多大干系。

其次,再来说说这国有银行。今年3月18日,农行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撞响对借记卡收年费的大钟,当天其全国多家营业大厅贴出公告:从7月1日起对借记卡收取每卡每年10元的年费。从这时起,媒体上群起而攻之,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针对农行此举进行了围剿。

说银行方面为了银行卡要付出大量人工与现金成本,此话不假,而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银行提供了服务,对此收费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一方面,银行当初在发行银行卡时,在与接受此项服务的客户之间就使用银行卡签定的由银行方面提供的协议上,明明白白地注明是“免费”,而且有效期也未作限制,在法律上,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到现在,银行单方面毁约,以银行卡有维护成本为由改变协议内容,这不得不说是违法行为。就目前来说,已经有不少用户把相关银行告上了法庭。

另一方面,银行人工成本过高是个老大难问题。中国就入世进行谈判过程中,金融领域开放是最后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中国国有银行的呆坏帐率早就高到了令人咋舌掺不忍睹的地步。(在这方面,央行在2002年就认为,居高的呆坏帐不仅被认为沉淀了部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本,也是国内商业银行亟待化解的心病。在剥离了13000亿不良资产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度商业银行平均呆坏帐率仍达25.4%,但国际上对这个比例的真实性却有着很大的怀疑,更是有好事者计算出了近乎天文数字般的比例。)这样的呆坏帐比率显然是不行的。根据WTO协议的要求,我国将在2005年12月对外正式开放资本市场,在剩下的期限内,把过高的银行呆坏帐比率降下来,迎接挑战,成了国内商业银行与时间赛跑的头等大事和集体行动。刚进入今年,中央政府就决定动用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应对即将到来的国内外银行在中国领土上的竞争,从而在我国也开创了国家利用资本金向银行投资的先例;而长期以来国有银行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恶劣等,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国有银行靠着稀稀拉拉的金融产品与老迈的服务自当心虚,而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自然也要寻找途径消化。这时,撕下脸皮向被当作上帝的客户伸手要钱也不在话下。

再有,目前银行卡收费被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却不见银行方面有人出来就此进行解释并向公众交代其用意,显示出一副死皮赖脸的德行。应该说,如此大规模地与公众产生矛盾,是银行方面的公共危机,需要银行方面拿出应对这种危机的对策来,及时、平等、真诚地与公众沟通,并试图寻求到共同点。毕竟,中外银行间的竞争,当然也包括企业应对公共危机能力方面的竞争。但至今,农行方面却就是不肯出来解释社会上的疑问,记者就此进行采访时,得知其内部高层有指示,对有关银行卡收费事件的基本态度是“冷处理”,也就是说,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蔑视公众的需求,搪塞媒体的追问,厚着颜面死活不开口。

企业公共危机的处理机制当中,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企业方面必须及时向社会提供有关危机事件本身的充分、切实而有效的信息,并听取社会对危机的各种合理要求,根据反馈来调整自身的对策,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农行方面却有着别样的雄浑与高昂,谁能把它怎么着?

而农行这边还没完事,建行又冒出来,言辞凿凿地声称也要对银行卡收费;另两家国有银行也不甘人后,纷纷表示还是要取消免费银行卡服务。媒体和社会舆论算得了什么?

但是,还是有理由怀疑,就这样的服务理念,在未来的中外银行竞争中,能得到什么结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