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把“审计风暴”变成审计常规

(2022-12-05 12:31:55) 下一个

把“审计风暴”变成审计常规

                               2004年1月30日

何必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1月30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03年全国审计工作情况。……(略。)

2003年,我国加大了审计范围与力度,审计署由于并且公开财政部违反预算法问题、社保基金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被社会上形容为来了一场“审计风暴”。李金华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引用外国“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的话,强调了审计工作的性质。审计工作也从原来针对纳税人的财政收入审计转向针对公共财产使用方面的财政支出审计。

从社会上将去年审计力度强大得好似一场“风暴”的说法上,不难看出,人们还在习惯了政治运动的语境当中理解并对待这种审计思路的变革。风暴来了还有走的时候,不可能一年365天都是风暴天气。在我国,人治化的历史有几千年,针对社会问题,更多地是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疗脚亡羊补牢的行政惯例,在此过程当中也通常是依靠强人抓重点,等到问题尖锐化时就通过搞政治运动的形式来应对,以致于到现在宣传上还有对于那些不识时务在运动高潮之际傻呵呵作奸犯科被逮个正着的人为“顶风作案”的略带嘲笑与同情的描述;一旦事情已经从公众视野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运动也就无声无息地终止了。这种行政过程逐渐演变为历代政府施政的基本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时,也由之培养出了大批熟谙此道的运动员,懂得审时度势见风使舵,运动来时或稍微心照不宣地有所收敛养精蓄锐或谨小慎微草木皆兵,等到运动式微则卷土重来,各种各样在运动中被嗤之以鼻的勾当继续光明正大地招摇过市横行霸道。这种行政形式也助长了社会上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的甚嚣尘上,以及责任—信用体系的土崩瓦解。

同时,由于审计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已经取得的审计结果也还是能够让人读出些味道。例如,全国共审计13万多个单位,对3.6万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就查出那么多的违纪问题,那么,全国共有多少个应该被审计的单位?又有多少领导干部应该被审计?从原理上说,凡是牵涉公共资源使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该在审计范围之列;具体在操作层面上,那些掌握公共资源并具有支配、处置权利的集体和个人,理所当然地处于接受审计位置,那么其数目就远远不止13万多和3.6万;仅仅如此规模的审计就查出了那么多的问题,如果星罗棋布浩如烟海理应接受审计的单位和千军万马、熙熙攘攘理应接受审计的干部群体都接受了审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该为国家—纳税人挽回多少经济损失?又有多少人会翻身落马受到降职撤职处理、党政纪处分、移送纪检监察司法部门查处?另一方面,这13万多和这3.6万是否会由于赶上风暴而觉得倒霉,如果能像未被审计的绝大多数单位和领导那样没有被锁定在瞄准镜当中大概就可以侥幸过关逃之夭夭?

不久前中纪委搞了个有关反腐倡廉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对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漠不关心。而这也正是党政最高部门下决心要全面治理腐败的背景,并因之产生了从过去的重点反腐、强人反腐过去到依靠制度反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法制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从以往的人治到法制所必须的。这里所提到的制度,就是一种常规化的举措,是无时不在且常效的规范。而腐败正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单位或个人私利的行为,针对公共权力运用过程当中经济问题的审查、定性与公布,恰恰是审计部门的职权与责任范围中的内容。换句话说,审计部门在反腐工作当中是充当着举足轻重角色的。这种工作对于作为常设机构的审计部门来说,当然不应该是一阵风似的虎头蛇尾来去匆匆,更不能像松紧带那样能够自如地有张有弛,而应该本着对国家—纳税人负责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把好关、看好门。

由是,不能把审计搞成“风暴”,而应该使之常规化普遍化。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里,也几乎得达到类似税收部门课取税款那样,针对单位和领导进行日常追踪,监督其经济活动以及后果。如此,才能让权力受到制约,使纳税人心悦诚服。虽然看上去这可能加大了行政成本,但相形于挽回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促使社会能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改变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状和趋势、根治越来越无所不在穷凶极恶令公众咬牙切齿的腐败、营造社会公平、维持社会安定来,这当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