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大学生恶意手机欠费拷问现行高等教育体制

(2022-12-05 00:52:18) 下一个

大学生恶意手机欠费拷问现行高等教育体制

                    2004年1月4日

何必

许多同学就利用这一点在停机前狂打长途,恶意欠费。(略。)

看了这则消息,不免暗自揪心:如今,社会道德体系已经面临如此严酷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学历越高道德素质越低下”已经被人们关注并讨论很久了。现实的情况是,高等学校方面认为,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时期应该做的工作,而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从中学毕业参加高考,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更加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等有限资源转移到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公德意识教育的状况,形成了学生生活方式与思想方法的单向性,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计其他。事实上,在学生步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的不良甚至是恶劣的习性已经形成,但由于道德素质“衰减”在大学环境里并不会遇到阻止、反而却由于制度安排上的欠缺会获取一些实际的利益,所以更加强了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在高等学校环境里如鱼得水一马平川;而在这种氛围里,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与道德素质缺失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生活境遇、相应的行为选择及其后果方面,明显处于不对等的状况,遵守道德能够自我约束者并没有取得道德素质低下能够利用制度缺陷投机取巧违法乱纪的学生所获取的实惠和利益,形成了遵守社会公德就必须为此付出高于其他人的机会成本(姑且可以将其称之为公德代价),而缺乏道德(简而言之就是“缺德”)者则可以堂而皇之享受现行并不健全的制度所带来的裨益。

这种状况的存在并不会长久下去的。按照所谓“从众原则”,当大多数人都采取某种行为方式时,少数人由于担心被多数人看作异端而宁愿放弃也许自己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行为方式转而与多数人看齐;而由于市场的作用,势必形成机会成本方面的均衡,由于遵守道德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公德代价,具体到应对每一个在大学校园里和校外的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能面临着比其他人要更为艰难与得不偿失,也会拉动向低端坠落,最终形成摧残公德方面的集体无意识,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滑落;在教育高等化时,其产品质量却越来越低劣。

经济学里有个“劣币驱逐良币定律”,也称“格雷欣法则”,按照标准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它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这个定律以及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领域。放到本话题里,则就很理所当然地形成了遵守公德者逐渐被逐出现实生活领域,而仅能像古董那样存在于人们的美好记忆当中。

道德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关乎到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下,健全人格已经被认为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大有取代个人能力、知识与经验的趋势。目前被各方说得越来越热闹的“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当中,精神健康与公德意识是构成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特定环境里,除了知识与经验,“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个人品质则更加具有竞争力,而那些道德素质低下者无疑将会被市场淘汰。

另一方面,从清华大学学生在北京动物园向狗熊泼洒浓硫酸、各地高校频繁出现却又让银行与学校很头疼的大学生助学贷款难以收回等等耐人寻味的事件与现象的不断发生,也让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实际效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进而产生了大学生的贬值,也造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所制造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大学生难于融入社会的局面。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掌管与运用者,高等学校方面应该对此有所思考和动作,面对社会的道德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并从教育体制方面入手,改变目前产品颇具假冒伪劣之嫌并不适销对路的尴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