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科利华,在儿哪革命?

(2022-12-04 12:53:17) 下一个

科利华,在儿哪革命?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前一段,号称中国最大的软件制造商科利华公司斥资一亿元,出版发行《学习的革命》,声称要达到1000万册的销售量。一时间,该公司在各种媒体上展开了广泛的炒作,各方也纷纷将目光集中在此。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新作,而是于1993年问世。该书名曾引起非议,有人认为,“学习革命”的提法不妥,准确地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革命;有个中国人曾吹嘘读此书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可实际上所谓“革命”更多的是以往众多研究成果的汇集,并没有什么原创性内容,连该书作者戈登•德莱顿也承认“这本书不能教给你每件事情”;戈登还对此书中“这本书可以让你学会在4到8周掌握一门外语”的承诺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修正:“我想我们说4到8周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是针对欧洲人而言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体系,而中译本显然照搬了这条广告语。”

该书问世后,被译成了多种文字。1997年8月在我国上海三联书店首次出版,之后印了9次,发行了25万册。可就是这样一本在提法、内容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争议、并已经在我国市场出现了一年之久的著作,为什么被科利华重新捡来花重金炒作呢?

该公司总裁宋朝弟说:我们对教育的追求和我们要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是科利华推广这本书的第一步。同时,这本书的推广,还会给科利华带来其它的收益。科利华从事教育软件开发,必须要涉足出版业。……在目前出版发行业不知道科利华存在的现状下,科利华要冲到出版行业的制高点,这本书就是一个突破口。“《学习的革命》既是一本书也不是一本书,说它是一本书,因为他以书的形式出现,但当我们把它展开以后,我们发行它不是一本书,而是学习革命的一个潮流,我们认为它是火种,她要去点燃那么多人的火把。”

于是,一向善于招摇的宋朝弟,一夜之间再度成为众目睽睽下的“大手笔”,而更有些人爱把他的举动从“学习的革命”吹成“经营的革命”。

果然如此吗?从以上言词中,我们得知该书不过是其炒作的一个“突破口”、一个“火种”、一个空泛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究竟是“学习的革命”、“软件的革命”,还是“臭豆腐的革命”、“洗脚水的革命”对宋朝弟来说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能有个什么能使之急功近利地浮出水面来。

曾几何时,宋朝弟急欲扩大地盘,想从教育软件拓展到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等领域的开发,并信誓旦旦地宣称能在教育软件领域里占住脚,在其他领域里也一样,此后无声无息,并未见其有何成就。现在,他又致力于创造并经营概念,却不去踏踏实实地从事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制造一个巨大的泡沫,而还要在这个假象上冠以“社会责任感”的美名和“知识经济”的光环。

其实,从现代的高科技向传统出版物转移,就是一种无奈和返祖。而且,从营销理论上讲,花上亿元为一个产品作宣传,不管这个被宣传的载体是什么,也一定有效用。假如投资于品牌或技术,其效果会更长久些,比卖书这种一次性投入要值得。对此,科利华却犯了希冀一蹴而就的老毛病。

前时,有个“著名策划人”来到中国,看了一番中国企业的经营风格以及媒体的运作方式后,说世界上仅有中国还能靠广告取得意外的收获,而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即我们企业的功利色彩和短视行为也是举世闻名的。可实际上,广告的效果也并非与想象的一样,中央电视台各届“标王”们几乎无一幸免,秦池“酒后不知人去处”了,爱多停播了……热热闹闹的竞标曲终人散于夺冠者的翻身落马,个中甘苦,只有当事者最清楚。科利华此举,红火一阵之后,能留给人们什么呢?而且,这些炒作的开销,最终是要计入成本由消费者来负担的,谁又肯为此喝彩呢?

另一方面,人们也将科利华的炒作与其资金运作联系起来。在其宣布与已上市的黑龙江阿城钢铁公司合作时,后者的股票价格在股市上暴涨,股民、媒体以及各方都怀疑科利华于此有坐庄幕后兴风作浪之嫌,有了那“炒书还是抄股”的疑问。这样,对科利华的美誉度是没有好处的。而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下降,也是我们的企业的通病之一。

真诚希望科利华们能从制造热点的惯常思维习惯中摆脱出来,老老实实一点一滴地为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不辜负其号称中国最大的软件制造商的愿望和地位,真正能站在高科技的前沿,专心致志于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