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隐私的反思

(2022-12-04 12:21:39) 下一个

隐私的反思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曾几何时,有过那段国际性的隐私大暴露。

首先,是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在法国被老记们追得青春西去。一时间,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在为这位“亲善淑女”的死而涕泪滂沱,她的葬礼据说是英国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参加葬礼的人多是世界各国自费赶来的。接着,就是对“狗仔”们对隐私的疯狂追逐发起了道义上的审评。一个出身平民、心地善良、才貌双全的青年女子入主英国皇家,这件事本身就有些神话色彩,她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衣食住行自然是新闻热点,而其婚变及此后的踪迹更是值得隐私记者们开车将可怜的前王妃的座驾逼到了黄泉路上。

红颜薄命。

然后,就是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案件的大曝光。独立检察官斯塔尔一往无前,坚持要花几千万美元对克林顿总统性丑闻的追查。当事人莱温斯基等都在斯塔尔的逼问下将自己与克林顿性接触的全过程的细节一一道来,文件、衣物、DNA检验、谈话等,应有尽有。经美国参议院批准,这些细节都在Internet上公布,中国的网虫网迷们不惜浪费公家财产,各个都从网上down下了数百页的细节文件(天知道今年伊始就出现的巴西金融动荡及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艰难是否与此类资源浪费相关),狠狠地大饱了一把眼福。

去年岁末,克林顿一方面要与布莱尔合作,整一整不肯效忠美国的萨达姆,用二次大战时美国的交战国--德国的元帅隆美尔在非洲战役时所命名的“沙漠之狐”的名称,肆无忌惮地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以捍卫冷战结束后新秩序制定和维持者的荣誉;另一方面又要谨小慎微地面对美国国内对其本人隐私的舆论动向及法定程序,防碍司法、作伪证等罪名倘若成立,足以使两院通过对其的弹劾案。

作为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绝对没有想到,26年前她参与制定的对总统的弹劾法案,到现在也许会应用在其丈夫身上。而一旦通过对其丈夫的弹劾,就将会在这个判例法系的国度作为一项法律规定下来。第一夫人功不可没。

随着参议院听政会的接近,作为随时可能被传唤的当事人,莱温斯基出现了精神上的异常,只能深居简出,以躲避老记们的尾随和旷日持久漫无边际毫无顾忌惨无人道的发问。其母怒气冲冲地对记者们指责说:“到哪里,你们也不肯放过她!”

以此为开端,美国出现了隐私大扫荡:调查克林顿案件者本人也被卷入性丑闻之中;一个黑人妓女声称自己的孩子是与克林顿所生,虽然经过检验证实此乃谎言,但着实使克氏及全世界虚惊一场;一个为克氏打抱不平的大亨出资百万美元,悬赏搜集美国官员的隐私……

在美国的各类记者们来来回回奔波于各种听政会、民意调查所、街头巷尾,搜刮隐私营养。

虽然克氏的弹劾案已告结束,可又有了美军高级将领与手下的五位军官的妻子有染,将接受调查之说。

莱温斯基不甘寂寞,出本书来说点什么。

人们都在谈论着美国总统是否超越于法律之上而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的问题。

天下大乱。

国内,也的的确确有了一股气势浩荡的“隐私热”。

其起源是北京青年报一个笔名为“安顿”的女记者。她在“青年周末”版上开了“人生”的版面。其中,大部分内容是男女之间隐私的谈话实录,用女人特有的细腻、委婉和温存,采访了许多心事重重的男男女女。而且,这种采访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感悟后,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可以驾轻就熟不动声色地面对各式各样的揣着几许疑惑和缺憾的人等。

也许是商品化意识,也许是读者要求,也许是出版社力邀,也许是……“安顿”终于将采访实录汇集成书名之为《绝对隐私》出版了,后来,又有一本什么《回家》或是回什么家的书又问世了。有消息称,她还想将此版面搞成网站以扩大受众。

刹那间,隐私之书席卷了全国的书市,模仿者接踵而至,竞相跟进,不仅是书名也作××隐私,而且连作者的名字也要成安×。无论是在书店里,还是在报摊上,抑或是在地铁站中,诺大的隐私铺天盖地。我担心还会出现安理会、安南、安瓦尔、安祺尔、安定、安培、小安子们所撰的相对、部队、梯队、归堆、汇兑、挤兑、配对、领队、球队、作对、敌对、乐队、宫廷、海外、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等等隐私,形成磅礴一族,充斥我们的生活,被安顿在这个大地上,成了唯一。

谈隐私色变。书市私潮涌动。

赵忠祥、倪萍、刘晓庆们出书了,用了各种手法,销量可观;黄宏、谢晋们出书了,用了各种手法,销量不理想;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吴小莉、杨澜、程前、宋世雄们出书了,尽炒作之能。一大群大名鼎鼎的俊男靓女们不满足于在银屏或舞台上的频繁露面,而又诉求于百姓的对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名人的隐私的热衷,说自己那“一点点”恐怕别人不知道的“小玩艺儿”,既赚取了稿费和版税,又为自己树立了里程碑。

去年,微软中国公司原总经理吴士宏从岗位上离职,带着一腔幽怨和不满,带着在国际知名巨型跨国公司就职的经历和疲惫,悻悻而返,迅即弄出了一本颇有自我炒作味道的描写其在微软、IBM工作体会的书之后,跑到一家国有IT企业去了。那本书里,透露了微软中国公司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列举了这家举世闻名的软件巨无霸在中国的种种行经。作者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地道的中国人,把自身从北京某医院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护士摇身一变成为IBM大区经理、后来又到微软任其总经理的过程,蒙上了一层颇具自我否定与扬弃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沙文主义色彩,进而衍变而为一个制造传奇历史的英雄成长历程;同时,对微软的些许经营策略予以公开并进行了未必没有偏颇、未必不带感情成份、未必回避了酸葡萄心理的肤浅批评。一时间,吴士宏也像一大群大名鼎鼎的俊男靓女影视星星那样既同样未能免俗,更开创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诉说从业悲愤、揭发企业隐私的先河,狠狠地过一把当名人的瘾。骂了微软,解了一点气,扬了名,挣了钱。

从吴士宏方面讲,她的事例,牵涉到作为职业经理人是否职业化,职业化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应该从何评价和遵循,职业人在职业领域内外是否应该为自己所供职的岗位保守商业机密,是否有义务保持曾经效力过的行业和企业的竞业避止规范,是否应该维持过去曾经休戚与共的企业的公众形象,以及中国是否有职业经理人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

而沈阳菲龙的姜伟,在把飞龙搞得一塌糊涂后,据说深居简出,反省自身,搞出了那么个《反思老板的20大失误》,招摇过市,紧接着就弄那点搞得纷纷扬扬的壮阳药――“伟哥”,又被哄出商海,据说又要出山,可能又带着什么新鲜玩艺。

百龙的老板孙寅贵也在什么策划人的鼓捣下搞出了本书。在往下,就该张瑞敏、柳传智、倪润峰之类的大名鼎鼎的中国企业大腕了。

君不见那比尔•盖茨不是也把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儿拿出来供人瞻仰么?

你看,那沈祥福不安于当教练,也弄本什么自己的经历让世人飞短流长。

对读者来说,所见的,依然是那两个赫然大字--隐私!

当然,这里所谈论的隐私,是在不同层面上的。“安氏家族”所涉猎的,多为男女情爱之隐私;而名人出书,更多的是其成长之路和演艺圈里的方方面面,无需用自身的情与性来制造噱头和卖点。

何乐不为?各取所需。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是否分离。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并把个人的隐私列为人权的重要概念加以保护,断然拒绝公共权力对于个人空间的无理践踏。

法律所涉及的隐私,大体上指的是包括阴私及一切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个人事物。根据法理的解释,这里的隐私可以包括一些个人不光彩的历史。法理不仅保护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对于有瑕疵的人的历史也同样保护。

中国可以说自古没有保护隐私的传统。林语堂说在中国社会“知情权高于隐私权”,打听、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人们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手段。至今,中国的法律中,没有“公民隐私权”这一概念,更谈不上专门的“隐私权法”了。对公民的隐私一般采取适用的其他法理保护的办法。如有人私闯民宅损毁物品,按侵犯他人财产罪论处;有人泄露了别人不愿泄露的隐私,归于侵犯他人名誉权;商场保安搜查顾客包裹,则归于非法搜查。同时,也规定,涉及未成年人、阴私等案件的庭审不能公开审理与报道。但是,待产妇女被男性医生检查、银行一米线形同虚设、家长翻看孩子的日记、夫妻之间对对方私事的过分关注、求职时被问及婚姻、宗教信仰、年龄、社会关系等等现象的大量存在,说明对隐私的保护还未形成社会意识,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中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与司法进程的相对滞后。

而当我们看到,大量的隐私被堂而皇之地在媒体上和书籍中或高谈阔论或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从需求角度看,社会上对个人隐私的关注,致使媒体和书籍对此广为青睐,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神生活的匮乏以及全社会的浮躁心态。人们更多地热衷于浅表层面和带有明显的别人隐秘性质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上的短期取向及生活设计上的投机心理的表象;当然,这也是在紧张而单一的生活形态之下,人们通过猎奇对观察世间事物的方法的反叛。

那么,人们不禁会问,这种隐私题材如果换了男性来写,是否也同样会畅销?此类题材的出版物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出现的隐私热,可以看作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非主流倾向,是迎合了名人效应及现时的社会舆论范围、诉求、真伪等因素而产生的。因而,这是建立在女性写作基础之上的应时之作。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因素作品的问世,可是这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至多也只是在某种层面及某个时段上突出了隐私作为文学题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更不会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方向。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其他电视台已有和即将面世的用现场方式谈及征婚、求职、购物、娱乐、生活细节等话题,多有被社会各方面疑问在对公民隐私的尊重的问题。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以被采访者的隐私大暴露为代价,甚至用调侃的口吻面对并非轻松的事物,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为人们在价值判断上趋向于否定。而诸多报刊在此类方式和话题上的纷至沓来竞相模仿,也引起公众在道德上的审视和议论。现在,《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已将“安顿”所负责版面的主题从这类隐私转向家庭,“实话实说”的选题方向也在今年发生了变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现实的改变。

而这之中,一哄而上的热闹景象,倒让人们联想起房地产、彩电、PC、VCD等领域的大战情形。虽然说,从热力学中熵的理论应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来看,一种产品及服务的走俏,会引起资源的汇集,但就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及普遍的社会心理卫生状况而言,隐私热也许只是对情感生活和名人效应的集中表现。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则更需要情感、舆论、经济、法律、行政、知识等环境的保护,防止对有限资源的无理透支和掠夺性采伐,造成这些领域的资源荒芜和洪水泛滥。

世纪之交,我们需要的,可能是对以往的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设计。所以,我猜想,反思和畅想也许会是今年的主题。

但愿不会又是一涌而上。

也许,我们的社会需要多点理性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