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男人四十的德行样

(2022-12-30 00:19:58) 下一个

男人四十的德行样

                                         2006年1月22日

何必

这一拨40岁的男人……(略。)

这个选题的来源,是根据《新周刊》的一个系列专题“F40”。那份专门以标新立异制造些个乱七八糟的概念著称的杂志,原本做这么个题材,无非还是哗众取宠,在当下概念横行的当口再行添乱。有一些以“F”打头的英文单词组合出这么个40岁群体的F来:家庭、焦点、模式、战斗……奇怪的是,这里却缺失了类似公平、友好、著名等方面的F。

其实,相当于“100怕”来说,四张男的选题还是可以成立的。

虽然说,中国人写历史,用以编年史和断代史的手法为习惯,看上去与西方历史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中也让人体会到中西方的历史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不过,以一个年龄断层为群体进行群像素描,并不失为有效的题材。

特别是,当下中国人里那些40多岁的男人们,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是不是值得单独拿出来供人们评头论足?如果说可以瞄准40多岁的男人,那么40多岁的女人呢?同理,20岁、30岁、50、60……是不是每个年龄群体都可以构成被吊到桌面上任凭人们说三道四的?

不管是《新周刊》,还是中国的新闻界,都被看作是年轻人的行当。央视足球评论员黄健翔曾经感叹到,在国外解说足球比赛时,周围那些金发碧眼的大鼻子们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只有中国是一堆年轻人。听到如此感慨,真不知道是喜是悲:是中国新闻蒸蒸日上方兴未艾,还是这个国度整体浮躁的表现。而通看现在中国的电视节目领域,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很少有记者干了十几年还冲锋陷阵的最前线,而如果真是这样,也会被周遭看作是没出息没本事不思进取,还是在原地转悠,没捞上一官半职。似乎,最前方的记者只能是个青春饭碗或者花瓶似的玩意儿,如果用个40多岁的男人出镜,除非像白岩松那般已经出人头地有资本得意忘形,否则就会引起一番大呼小叫,像是见了什么鬼。

不过,从运行效果上看,《城市》节目的制片人李峙冰以及该节目策划的笔者,都年过45岁,属于非常典型的落伍者,似乎早就应该被淘汰出靠体力吃饭的电视新闻圈子,或者诸如李峙冰者在体制内老有所养晒着太阳数虱子,或者像老潘之流一辈子都游离在体制之外没事可做就干脆直接送到火葬场里烧掉完事。

可不成想,到现在,电视节目还是要由着这几个老帮贼折腾,所谓的深度调查与评论也要以岁月堆积起来的知识、经验、立场、理念等为依托;那李峙冰老东西一不留神就还拿个什么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什么的,简直让周围那群年富力强精力旺盛风情万种得像发情的小公鸡小母鸡的电视男女们咬牙切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妈的,怎么电视还由这堆老东西蹂躏!让丫挺的获奖,注定是倒行逆施,是对与时俱进的反动,是对时代的反叛,是颠覆社会制度的阴谋,是绑架公共利益的花招……

真是的,卡夫卡怎么说的来着?人过了40岁,就应该自杀!道理嘛,很简单,人过了40,属于生命过了最强的顶峰,首先表现的就是体力的明显下降,接下来呢?就是一系列的扼腕悔恨,以及相伴而生的各种机能的眼睁睁看着却无可奈何的衰退。中国那句话说,激流勇退,说的就是要在最颠峰时给他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乔丹如果第一次就退出公牛而不复返,哪怕高尔夫手艺再烂也不再摸一下篮球,说不定情况会好得多;当然,中国人贪生怕死是全世界有了名的,卡夫卡还真是说到做到,到了40丫就自裁了,可中国人不行,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像老潘这样此生一直被排挤被欺压,与那些当下40多岁的爷们儿同样,负担着太多,被边缘化得一塌糊涂,在当局呈现出空前的推卸责任而大肆捞取权力的情况下,不得不“赤裸着身体(没有任何保障)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所有天灾人祸”,不也忍气吞声凑合喘气呢嘛,不也没卡夫卡那点子精神和勇气嘛;更不用说,高尔基、海明威、尼采、川端康成……都是一堆老爷们儿。

知道中国什么人自杀最多吗?是农民,而且是农村妇女。

所以呀,四张男都是些什么货色?大概还是一群顶天立地的糙爷们儿。甚至他们自己都认为,与生俱来的就是缺乏抱怨和哭泣的权利,只有忍辱负重的份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