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堵出一个新北京?

(2022-12-03 18:17:31) 下一个

堵出一个新北京?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近来媒体对于北京堵车舆论纷纷,大量提到进入今年以来,堵车现象日益严重,有车族叫苦不迭,而像以开开车为职业的类似出租车司机们更是无可奈何到有些短途的生意干脆劝乘客别叫车走着去;碰到雨雪天更是黑压压全城停车场的壮观而悲惨的景象,好像整个北京都爬在马路上动弹不得。

然后,找了一些所谓交通方面的专家来就事论事,说到交通执法力度不够、司机法制观念不强、道路设计方面考虑不周、城市规划方面有所欠缺等等。

应该说,交通执法方面,北京在全国尚属过得去之列;司机法制观念更还算是中上水平;道路设计横向看也不出大格;城市规划也是按照国家规定来做——好像并没有什么地方突出而可将当下越来越严重的堵车归罪之处。

北京目前汽车保有量也就300万辆多点,如果按照人均汽车拥有量看,比发达国家差着好几个等级呢。

而就这种水平,已经让北京城不看重负了。

更不用说2001年冬季那场让人至今还记忆犹新的雪后全城大堵车使上百万人都在路上慢悠悠而急赤白脸不得已呆了近十个小时、进而让人怀疑刚刚申办下奥运会的北京能否有能力保持城市正常运转,以及到近来连郊区也未能从堵车中幸免的状况了。

还别说国家实施启动内需、希望国民把银行储蓄用于消费以使经济摆脱投资过热进出口旺盛但市场消费不振的尴尬局面,而这项政策里的重要着眼点,就是汽车和住房消费。

在国家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各地还在疯狂把汽车产业当成本地经济的产业支柱时,在各方还在继续着所谓启动内需的鼓噪时,北京已经被这几辆汽车压得逐渐喘不过气来,处于进退维谷的地位:不消费不行再消费更不行。

为了通畅北京交通,北京有关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工作,四环、五环路相继开通、六环以为道路建设也在快马加鞭;同时,对于老市区里的道路也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把马路修得越来越宽敞漂亮。可即使如此,堵车还是日渐凶猛。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常常能看到的是,宽阔的道路上不堵车时只是在路口有些车,非路口地段车辆并不多——道路的宽窄与车辆拥堵程度并不直接相关;五环路以外道路较为通畅,大多数车辆都在市区里爬行。

我们这种加宽道路的思路是从哪儿来的?是50年代模仿前苏联模式而来的,但是,相对于前苏联的地广人稀,中国特色是地少人多,与中国人地关系状况差不多的欧美日等国,城市道路并不宽敞,但却密如蜘网,而很少能看到中国到处可见的前苏联式大院落,期间必定开出几条道路以承载城市交通。众所周知,欧美绝大多数城市里的道路都是双向单车道而显得非常狭窄,红绿灯星罗棋布好像总是得停车等候,但由于其道路选择多而使堵车可能性大为减少。

我们这种四五六七八九环路的思路是从哪儿来的?是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皇权为地域与精神中心的集体意识和习俗中来的。对照西方国家那些类似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以及近期我国上海、青岛的城市建设,其共同特点就是在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将城市中心区迁移出去,就像上海浦东那样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区域并将老城的行政和商业功能转移到新建之处,减轻城市发展对于不看重负老城的日益增加的压力。

而北京呢?还是坚持以原有城市中心为核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以天安门为北京中心,二三四五六环地建,这样使得市中心的土地价格几近天价;又由于天安门及其附近的广场、公安部、中南海、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全国妇联、经贸委、邮政总局等机关占据城市最佳地段但不可能用于商业用途而只能是理论上可以估价形成所谓“影子地价”,这种地价也要分摊给周边的区域,造成北京独特的锅底型地价分布状况——市中心只是影子地价,到了东至建国门西抵复兴门以外地价陡然激增。

同时很重要的是,北京老城区是历史名城的主要载体,老而破旧的房屋影响了北京的市容而被强行拆迁翻建,但如此却使历史信息大量丢失重复着东京、汉城那般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却在损毁历史文化的怪圈。要知道,历史遗迹的毁灭是不可逆的,一旦拆调了就不可能复原,超一流的赝品也比不上三流的原装。而且,作为城市重要产业的旅游方面来说,吸引游人的绝不是千篇一律食洋不化的高楼大厦,而恰恰是古色古香的老城风景。

而这种城市单一中心区的结构,造成了所有城市生活都要围绕着中心辐射区域展开,经济、文化、日常生活莫不如此。新设立的企业出于运营便利而尽量靠近市中心区。如此,市区如何能不堵车?

这样的后果,就是北京各处的地价越来越高,高到了令发达国家的人看了咋舌的地步;北京的道路拥堵越来越严重,严重到了单纯依靠提高道路执法力度-司机法制意识水平-道路设计水平、城市规划水平都只能是隔靴搔痒;城市运行效率越来越差,差到了人们外出办事平均耗时成倍增加而取益则直线下降;作为要与东京、汉城竞争东亚首位城市的北京的城市竞争力越来越差,有资料表明,北京这个人均收入也就位于全世界中游水平的首都的城市生活费用已经高居全球第四位!设想一下,收入少而支出多,地价、物价、房价、交通价居高不下,如此高投入却由于效率地下而产出减少的环境中,谁会选择到北京来投资?北京的竞争力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如果不是依然好大喜功,大概谁也不会说北京什么时候城市生活费用继续攀升到全球第一才是政策与城市运行目标、而反倒是如何把这生活费用水平降低到与北京人均收入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程度。

另一方面,北京的就业问题也由于北京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历史性欠缺(制造业水平低)而逐渐突出,如何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如果依然拓宽道路中间设置隔离栅栏造成穿行阻碍,势必降低道路两旁街面房的使用价值(平安大道灰一色后的惨淡景象就是一例);而如果打破大院落格局从中切割出若干条道路来,则会增加街面房数量而平抑地价进而降低就业门槛提高就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变围绕单一中心区建设这种因循守旧好逸恶劳的城市建设思路,开发新城区,则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如此看来,解决堵车、城市竞争力下降、地价太高、就业困难这样的重大难题,还是得对北京城的建设思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用创新思维来造福于北京市民,踏踏实实为北京干点实事,而不是坐而论道蜻蜓点水唯上唯大任凭北京人越来越没有身份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是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的最好、而且可能是唯一的机会。要想保持北京的活力,就得从现在做起,把城市建设和真正为市民办事、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费用)、提高城市竞争力联系起来。

堵车依然。能不能从堵车里痛定思痛,堵出一个新北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