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骡马市般的大学生招聘会

(2022-12-23 00:49:14) 下一个

骡马市般的大学生招聘会

                                  2005年12月27日

何必

12月26日,北京市针对2006届大学毕业生的最后一场全市性招聘会正式举行……(略。)

记者介绍,因为目前有些国有大型企业还没有确定明年的招聘计划,而公务员考试的成绩也刚刚公布,所以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真正的招聘旺季还没有到来,大约要等到明年的3、4月份。而从11月29日到年底以前,由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牵头、各区县组织的招聘会就有39个。

其实,说目前招聘冷清的场面是因为国有大型企业没有确定2006年的招聘计划和公务员考试成绩刚刚公布,这原本就与就业市场行情无关。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按照目前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考试这座独木桥的情况看,本身透露着官本位和权本位的回归,而越来越悬殊的供求比例,则更会使很多学生败下阵来,增加毕业生招聘会的火暴才是;而国有大型企业在如今劳动力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用人能力明显下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等,逐渐取代国有企业的劳动力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占据着这个市场的主力地位。

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现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一道风景线了。高校要用毕业生就业率来衡量自身学校的政治业绩,因此把应届毕业生赶紧推出校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甚至各个学校为此不惜弄虚作假捏造毕业生就业率;高校所在地政府也为了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至少形式上看是五花八门的机会。以北京来看,从11月底到年底,形形色色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就多达39个,按说应该是不少了。

但从效果上看,官方举办的大学毕业生现场招聘会越来越不受应聘者待见,竟然会出现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考扩招起如校的那拨学生毕业以来,高等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按照每年30%甚至更高的比率递增,给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学生们为了就业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甚至不惜投机钻营,各种各样的应聘方式匪夷所思,什么艺术照应聘、豪华简历、人体写真集、零薪酬实习等招数都使出来了,甚至要到被坊间认作等于骗子的职业中介处挨宰。数据显示,大学生里有超过50%的人曾经被这些可爱的职业中介欺骗过。

可即使如此,很多政府举办的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免费招聘会却落得了凋零的场景,很让人费解。

据介绍,在国外基本上看不到类似动辄上百家企业、上万名学生参加的招聘会,大学毕业生更具有主动性和承受力,因为他们成长在纯粹的市场体制中,没有计划体制下国家、学校要“包就业”的心理依赖。“大型招聘会还要不要搞”只代表形式上的探讨,培养体制的开放与变革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

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部的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经常会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包括了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大的内涵,预约谈话的毕业生终日不断。英国还有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各高校来编写就业辅导书,发布有权威性的评估和就业率统计。德国的高校和教育部门基本不管就业,这项工作由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的劳动局来操心,局里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他们建立了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可用任何一台电脑登录,免费共享资源。就业辅导课也是由劳动局的专业委员会负责,每位工作人员负责一两家学校,到校上课。美国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只是作为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的一部分看待,由高校与劳工部共同为毕业生服务。学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如加州大学的一家分校学生只有2000人,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就有16人。中心除了收集供求信息外,还要开设就业指导训练课程,作为计入学分的必修课。美国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30%的毕业生找到去向。美国政府还投资、由劳工部建立了统一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媒介,面向公众,这也是大学生除学校提供以外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劳工部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其就业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每两年微调一次。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

而我们这里呢?就业市场形势发生着显著而巨大的变化,可招聘会的形式却十几年、二十几年一成不变,清一色的农贸市场方式,应聘者前往几乎成了骡马,被用人单位冷眼相看,从体态、容貌、姿势、发型到谈吐、身段等等,就差掰开牙口数个数了。

从到现场招聘的企业来看,也知道这种招聘会不能有什么好效果,无非是给当局一个面子,或者免费或者交点参会费权当向政府进贡纳税了,随便派个人到场应付一下充个场面,甚至干脆交了钱连人都不去。

可要知道,这种招聘会是由政府掏钱的,也就是花纳税人的钱。这种开支应该有所回报,至少不至于如此凄凉,让纳税人的钱白白成了空穴来风。

现在,招聘方式和手段丰富了很多,校园招聘、广告招聘、中介招聘、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会、等等。而官方举办的招聘会还是固守着最传统而效率最为低下的现场招聘会的方式。

不仅如此,这种由官方举办的招聘会,服务质量非常不尽人意。通常,应聘者除非亲临现场是不可能得知招聘会上的任何内容的。如果官方本着提高服务水平的考虑,就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这种招聘会的成功率,比如事先通过官方媒体(广电、报刊、网络、校园告示等)向大学应届毕业生详细通报与会企业的情况以及有效职位的详细信息,使有意愿前往应聘的学生提前掌握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准备应聘材料和交流内容,降低应聘成本,提高应聘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徐月宾在《政府的社会福利角色》一文中介绍,近年来,大多数欧美国家对于失业者从提供“被动的”收入保障转向了帮助他们尽快地获得“像样的工作”(decent work)。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口号是“体面的就业”。而体面的就业必须从体面的应聘开始。在起点和程序上就失去了公平,注定不会有结果的公平;没有体面的应聘而谈什么体面的就业,也就是不会有体面的就业。

温铁军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就业的现代化;各方也都在中国在未来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上达成共识。可从目前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的情况看,就业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就业还真像是痴心妄想;而由此所蕴涵的社会风险,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去面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