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工行也开始宰穷人啦

(2022-12-21 22:37:33) 下一个

工行也开始宰穷人啦

                                      2005年10月19日

何必

10月17日下午,从中国工商银行传出消息,18日起工行将向客户发出通知,希望能够在明年6月20日前归并或注销日均存款余额低于300元的小额存款账户……(略。)

终于,工行也开始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之路,针对小额帐户收取费用了。

在建行率先吃螃蟹,不顾社会舆论的非议与谴责,对小额帐户收取费用时,其他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看公众对于建行收费的反应。虽然媒体上对于银行这种不顾国民收入与支出状况,悍然对小额帐户采取歧视性收费措施的行经大加鞭挞,但却丝毫阻挡不住银行方面死皮赖脸地以与国际接轨和清理门户提升工作效率为由,无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社会公平担负的责任,一味盯住钱,不惜动用劫贫济富的恶劣手段,把小额帐户及其拥有者的农户、城市低收入者、老弱病残等推向宰割的案板。舆论说的热闹,但民众究竟做何反应却是各银行是否跟进效仿的关键。习惯了压迫的民众对于收取小额帐户费用采取了用脚投票和默不作声的姿态,使得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恬不知耻地迅速融入到这个行列当中。

说到工行,坊间早就有过诸多分析。

在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银行们把希望放到了机制转换上,实现扁平化、集中化管理,但多种因素制约着这一改革的快速推进。工行已经开始了扁平化改革,按照资产、零售和新兴业务三大事业部实行垂直管理,弱化按行政区域设立的支行在信贷等方面的权力。但如此改革带来的权力重新分配问题却很难得到解决。事业部制的银行结构实际上将极大削弱基层分支行行长的权力,必然遭到他们的抵制。政策要靠基层领导来贯彻,但贯彻的却是损害他们自己的政策。国内银行在产品创新、后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滞后,尤其是金融体系建设战略目标的不明确,也是架构改革缓慢的重要原因。数据大集中和内部管理会计方法的完善,实际上是银行进行架构改革的前提,实际上,国内银行数据大集中基本进展到中后期,几大银行会计系统还不能为内部资金转移、产品利润核算提供支持,所以经营架构改革根本无法快速推进。

今年4月,工行股改方案获批,中央汇金拿出150亿美元进行注资,与财政部各占50%股份。但与中行建行股改一步到位不同,工行的股改方案还不完整,需要继续完善。中建两行注资时,动用了资本金、拨备和利润冲销损失类贷款,央行还发行票据置换两家银行可疑类贷款,但工行的方案还未涉及到这两个问题。知情人士称,目前工行有损失类贷款1700多亿,一部分用工行的所得税收入冲销,估计每年有300亿左右,另一部分用财政部和汇金公司每年的股权收益和未分配利润进行冲销。工行的可疑类贷款规模约4500亿,中央倾向于采用与中建两行相同的方式,即央行发行票据或提供再贷款按一定比例的账面价值进行收购,余下的损失由工行自行承担。分析人士称,这样的话,最终损失就不用财政部拿钱,可能将通过变相提高通货膨胀率来由民众承担了。

有关方面要求工行迅速上市,越快越好,按照时间表,工行最迟将于2006年上市。意味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工行将完成剥离不良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将资本充足率提至8%,引进战略投资者、路演发行等工作。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快速股改的风险不容忽视。管理层考虑,要吸取中、建两行准备时间越久,发生问题越多的教训,减少其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工行必须迅速上市。然而让工行仓促行动,问题也不会少。工行的规模比中行、建行要大,要处理的问题也会很多,同为一个体制下出来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建行与中行经历过的问题,工行是无法够跨越的。工行的资产质量要比建行和中行差,虽然近来特别是去年经营大为改观,实现利润747亿,约为2000年的7.5倍,但这种改变有不确定性。而且中行建行纷纷出事,加大了海外投资者的担心,稳健、透明地推进股改,才是打消市场疑虑的最佳方式。如果不计现实情况地加速工行股改,结果可能是要么是制造出新问题,要么是隐藏了旧问题。

工行和上海银行等都提出了权力上移、分行定位于营销中心的改革思路,这是一种向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靠拢的业务转型。对此有专家指出,在这一方面国外银行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国际大银行都善于将自己的目标量化和细化到每一执行层面,比如在几年利润要提高多少,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某一特定客户能创造多少利润及进行全成本核算等。其次,它们都大手笔地在人力资源上做投资,从筛选、招聘到培训不惜成本,事实上它们培养和提拔的人才最后为公司创造了相当大的价值。第三,它们都有一个自身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在银行内部员工中,还是在它们的客户群中都有很高的认同度。这种基于企业文化的竞争战略,对于吸引自己的“焦点客户”至关重要。如果一家银行不能在规模上与花旗竞争,就应该着眼于通过独特优势将客户吸引过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目前汇丰、渣打等都有这样一套自己的零售金融业务客户服务系统,这是国内银行应该学习的。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发展迅速,今年3月末,广东外资金融机构猛增到51家,资产总额达47.7亿美元。有国内银行承认,外资银行对它们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了。在珠三角某工行人士称,“我们的网点优势正迅速弱化”,受宏观调控影响,珠三角大量外向型企业对银行信贷采取一次申请、分次使用、本外币急速转换的方式,工行网点地理分布虽广,但功能单一、难以适应外向型业务需求。而且像广州等地存在大量的外资银行数据处理中心等外包机构,规模甚至超过了京、沪,珠三角外资银行借助外包,对弥补网点不足的缺陷已有所弥补。在票据清算业务领域,珠三角的外包特色令中外资的地位产生改变,珠三角企业客户大多布在两岸三地,部分地区境外企业的比重甚至超过本地客户,涉及到境内外票据往来时,中资银行并不占多大优势。此外跨国公司离岸业务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试点,但由于缺少境外服务机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十分困难,完全落后于外资银行。

更需要看到的是,与中行建行的股改方式不同,财政部的权益并未用来注销坏帐,而是保留了下来,与1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各占工行50%的股份。这种“反市场”的改革方案透露出的信息就是,政府需要工行继续发挥其社会性和公共性职能。分析人士指出,财政部不能失去对工行股改的控制权,这是来自于中央层面的考虑。四大国有银行普遍存在通缩时期的信贷增量明显高于通胀时期的特点,但工行信贷增幅在通缩和通胀时期的差别最大,这与其贯彻央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政策有关,通缩时多放贷款,通胀时压缩信贷。农行的信贷增幅最为稳定,这与其执行中央结构调整政策,支持“三农”有关。而中行和建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已经逐步趋同。这表明工行、农行比中行、建行更多地扮演了信贷“公共品”提供者的角色。目前缩小东西部差距、振兴东北等任务必须由国有银行辅助,如果工行一蹴而就实现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会失去一条腿。

综合看来,工行无论从组织结构、资产质量、效益状况、品种分布状态、扩张可能性,以及改革压力、公共性质等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并且是其他国有银行所无法比拟的难度与劣势。

还应该注意到,中国国有银行动辄提出所谓与国际接轨作为其收取小额帐户服务费用的理由,可却绝口不提,国际上收取小额帐户服务费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金融服务,比如提供免费的银行信用卡、理财咨询、个人授信额度,等等。而在中国,在收取服务费后,这些服务都黑不提白不提地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

说穿了,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就是利用收取费用来扩大自身的权利,却相应地放弃了应尽的义务。通过一家家银行加入针对穷人收费的行列,让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寡廉鲜耻的狗屁国有银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