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就是个大染缸
2005年6月13日
何必
1999年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接近50%,相当于当年GDP的40%至50%。随着公众与企业两方面的需求不断高涨,市场风险也在不断高涨……(略。)
现在,中国银行业也算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作为银行业最高行政领导,刘明康能够如此直言不讳听着那么解气而直触敏感的神经底线,难能可贵,把自己所管辖的领域说得如此一团漆黑,让人感觉还是老北京那句话:死孩子放屁——有缓!
有缓么?
刘明康说,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笔记接近50%,可却不提现在这个比例究竟是多少。要知道,中国银行业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一直是作为商业甚至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机密而被深锁后台鲜为人知。国内外往往只能胡乱猜测中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乃至不良资产比例,至于刘明康所谓50%,也算是很客气而温和的说法,坊间估计,这个比例可能在60%以上,而且还是旷日持久的。
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承诺开放中国金融产业,以换取对传媒业的封闭来赢得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开放中国金融势必要把作为中国经济当中最为致命但又是最为脆弱的领域全部暴露给世界,迫于开放的压力,以及中国银行自身在外来竞争加剧情势下生存能力的考虑,还有扩充资本金等运营上的策略性需求,要求国内银行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也就成了银行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水平的不二选择。刘明康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中国这些银行决不选择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从中也看出银监会总体上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如此一潭混水,除了能使加入的银行更多地暴露出大案要案来,根本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从这个侧面,也能够反映出中国官方对于自己的资本市场的核心立场,更能折射出中国股市的黑暗与不值一提。而银监会作为银行业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宁肯冒着国民对于其强令中国各银行到境外上市而将国有资产缩水低价出售进而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也不让银行涉足国内股市,大概也属于对国内市场状况悲观到了不屑一顾的地步。
同时,最近几年中国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一旦说到上市,自然要接受严格的财务审查,过高的不良资产将会致使上市进程受阻。这样,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成了给国有商业银行擦屁股的政策性垫背怪物,凡是国有商业银行发生不良贷款进而形成呆坏账,为了确保账面上的盈余,则一股脑把不良资产转移核销到资产管理公司。再加上国家动用外汇储备为银行输血,提高其资本准备金比例,纳税人的钱还是被用来填补银行自身的窟窿。
同日《东方早报》数据,建行公布了股份公司成立后的首份年报,净利润达483.88亿元,不仅远远高于中国银行,也比建行上年有大幅提升,大出市场意料。事实上,国家除了22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外,又拿出了巨额资金对建行施以援手。国家承诺对建行剩余“累计亏损”进行补充,总金额达655亿人民币,6月底将全部到位。这将通过所得税税收返还和汇金公司返还应得利润的方式进行。建行还从其它渠道得到了国家的资助。最大的一笔收益来自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交易,2003年底,建行1289亿可疑类不良资产被央行按照本金50%的价格暂时接管,建行得到了644.50亿的应收款项。实际上建行已经为该可疑类贷款提取了1002.68亿拨备,该不良资产的实际净值为286.32亿,这样售价与净值之间就被计入了建行的所有者权益。建行获得的国债注资也得到了利息减免优惠,每年可节约利息支出24.35亿。相信其它银行也会得到类似资助,因此政府对银行改制的付出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同时,由于辖区内案件频发,建行湖南省和山西省分行行长被迫下台,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这并不表示行长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建行改革过快,导致矛盾激化所致。建行湖南行长孙建成任职期间,辖内共发案9起,涉案总金额在3000万元左右。有建行人士表示,案件频发与建行2004年推进的股份制改革有直接关系,这是换任何一位行长都会碰到的事,但孙建成不应该把改革推行得过快。孙建成在湖南建行裁了300个网点,1/3多的冗员。为此基层有很多员工非常不满。裁人撤并网点后,工作量大大增加,“一个人要干两三个人的活,上午七点上班,下班往往要到下午六七点”。工资比以前却没有上升,与领导相比工作强度与报酬差距成几何级数扩大。如冷水江市支行一线员工平均每月是900到1000元,支行行长大概要多出4000元左右。这让他们心理感到极度不平衡,纷纷发出“如果有机会,我也会捞一笔就跑”的言辞。据称,因为一线职工怨言不断,在其他银行眼里,建行改革已经成了笑柄。
其实,银行界资深人士早就说过,按照目前银行管理制度来看,如果不趁着此时大胆捞取不义之财,那才是真正的傻逼。刘明康所谓“三个一”也实在暴露出所谓银行内部监管体系基本上只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在一个巨大而没有防备警戒的财富体系里,贼不走空当然是顺理成章的;而一把手作案、一路畅通、犯案一溜小跑到国外,无非是表象而已。所谓的信用、市场、运作风险,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说辞,真正掩盖的是政治上的风险。
就目前中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手段单一且管理非常混乱,再看看刘明康演讲中所涉及的那几个80%,谁都会胆战心惊的:要真是把自己的心血放在这样的银行当中,再被这几个80%给侵吞了,或者被什么银行内部人员“有机会也捞一笔就跑”,到那时谁后悔谁知道。
而中国金融业里其他领域呢?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郝演苏去年就说,中国保险业至少存在着40%的泡沫成分,一时间业内哗然,人们都在为这位保险领域里的学术大腕不顾后果自暴家丑的行为感到非常差异与惊讶。紧接着就有不少一本正经的人物出面对此言论进行煞有介事的争辩与驳斥,局面早已超越了学术和理论层面,倒更像是在为伟大祖国当今的大好形势声嘶力竭地树碑立传。
那么事实又如何呢?去年以来,保监会陆续批准了18家中资保险公司,然而管理层对国内保险业的发展显然过于乐观,实际上,这些保险公司的股东本意大多是投机而非投资,其中有相当多数公司预计无法如期开业。这18家新批保险公司中,目前只有6家获得开业,而且大多数公司都无法从公开渠道找到联系方式。股东频繁变动是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的保险公司“几乎所有股东都变了”。这些在筹保险公司股东目标只有一个,即短期逐利。通常它们的思路有几种:第一类是获取牌照,然后争取在一年筹备期内把牌照溢价脱手。第二类看中的则是保险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东方人寿因德隆资金链崩溃而暴露的大股东挪用资本金问题已经成为警示。还有一类目的是开业后短期内取得一定业绩,然后包装通过寻找战略合作者,找买家出手,通常都能卖上不错的价格。业内人士称,保监会不仅盲目乐观,而且对新批公司的股东及资本金监控方面缺位严重,其责任不可推卸,“资本投资本身并没有错,欠缺的是应该用怎样的游戏规则去约束”。
嘿嘿,原来,所有金融业业已变成了一个大染缸,什么事情到了这里面,都会成为一个巨大而长年累月骗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否愿意,只要在这里稍微不留神介入了一把,就自然成为整个网络中的一个傻呵呵的节点,一个宏大景象中永远的分母,去衬托金字塔顶端上那被宣传得神乎其神可歌可泣的成功。
在整个监管基本上都形同虚设时,这个金融业就是个码好了等残存善良与无知者钻的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