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野蛮歧视来京孩子事例
2005年5月9日
何必
长假过后,孩子们来上学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只剩一片平地了……(略。)
看到画面里那些失去了学校的孩子们一个个无助而且泪水涟涟的表情,不由得让人感到阵阵辛酸;而到已经被夷为平地的校址的学生家长们无奈连带被卷走学费的家长们面对摄像机的抱怨与控诉,也实在体会到大众媒体在这种事情上的势单力薄无能为力,能为这些孩子及其家长做些什么?媒体报道了又能管什么用?校舍拆已经拆了,学生哪怕暂时无处就学也已经是铁定的事实,面对威权政府,各方除了忍气吞声之外又何作为?
据部分得到教委通知的家长介绍,教委安排的学校太远,自行车接送都要两个小时,虽然不收学费,但校服、饭费、水费等费用太高,承受不起;拆违章建筑可以理解,不让非法办学也行,可现在太措手不及了,就算是危房,8年了也没倒,也不急这一两天,拆除违章建筑的办事效率倒是挺块的。
花乡地处北京城乡结合部,向来都是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他们的子女上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这种现象在北京并不是个别事例。北京目前有来京务工人员400多万人,其中适龄入学少年儿童有几十万,光是在朝阳区就有像花乡便民小学这样的“非法”学校近100所,容纳着数万个孩子们。想来,这样的学校都是不合法的,也都会面临花乡小学这样的待遇与命运。
如何让农村到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所在城市孩子们同等的接受教育的待遇,行使法律所赋予的义务教育权利,这是被坊间长期密切关注的事。在目前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几乎形成了义务教育资源的空白的状况里,怎么才能让这里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员的孩子们也能沐浴到教育的阳光,是个旷日持久的问题。
花乡便民小学在非法状态下运行已经有8年时间了,比起一个人从走入小学校门到小学毕业的时间还要长,这种“非法”状态的延续,可谓是很具有讽刺性的,周边大量孩子有着上学读书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城市义务教育机制又不能向他们提供教育供给,只能听凭市场提供上学条件,这本身就是对义务教育的事实否定,突出体现了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责任的缺失。
人们早就讨论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之中,是否将这种非法办学状况合法化的问题,但讨论归讨论,当政部门却丝毫不为所动,在整治城市社会秩序的总体思路下,非常气势汹汹地二话不说就把孩子们就学的学校扔进了历史和记忆中。
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就近入学原则,可对于花乡这里的来京孩子们来说,附近的公办学校根本不收他们,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至今依然荒谬地采取内外有别政策的真实表现;教委虽然就拆除非法学校进行了分流学生的安排,可如果自行车接送都需要两个小时,这距离上下学要穿行大半个北京城也没什么区别了。若此,除非是强制性让来京孩子们在法西斯训诫里被迫重复领略京城风光、以及通过长途跋涉增强体质增加路途中消费从而振作内需外,看不出有其他什么益处。
拆除违章建筑、使教育活动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之内,这些听起来都是很冠冕堂皇无可非议的理由。抛开每每强制性拆除就有着大量寻租空间的事实不谈,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学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们法定的权利。由于拆除牵涉到为数不少的孩子的教育这样的大事,拆除这件事本身就应该广泛听取学生及其家长就拆除的合理性、程序、补偿、接续教育地点、费用支付等方面的意见,还公民以知情和选择的权利。
即使是正确的拆除,也必须要先考虑到孩子们如何能够接续教育、持续上课不至于中断的问题,在采取拆除措施之前,教育部门、乡村政府应该准确无误地告知并妥善安排每一个孩子转学分流,且需要就接送孩子上下学作出制度性安排,而不是一股脑将成本悉数转嫁给孩子和家长。
随着新一届政府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矫正以往荒诞不经甚至不近人情的执政方针及其政策,北京市也取消了不少对外来务工人员各种歧视性限制规定,从宏观层面为真正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城市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但是具体到各个领域事务的处理上,却常常又习惯性地回到以往被视为常态而合法的老路上;特别是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往往使得本来也许还不错的政策被弄得面目全非歪曲走样。
就目前情况看,花乡教委、乡镇政府的所作所为充斥着野蛮执法、对来京人员及其子女的歧视、以及对来京孩子们在平等的氛围中行使义务教育权利的漠视甚至践踏。这种野蛮、歧视与漠视,已经、正在并还将继续给来京人员和他们的子女的身心造成着连续不断的伤害,而这种伤害是会积淀在他们的心底,在未来要由社会为了如此行径买单的。实质上,现在这些来京孩子的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会演化为未来的社会问题,这种野蛮、歧视与漠视会耳濡目染这些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并由他们发扬光大变本加厉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