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开征不动产税加重社会负担

(2022-12-17 19:48:19) 下一个

开征不动产税加重社会负担

                                 2005年4月21日

何必

中央政府将通过征收较高税率的不动产税、投资交易所得税,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略。)

表面上看,这是针对房屋销售价格的上升势头几近失控的情况准备动用的一个新的硬性举措。

4月16日新华网消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消息: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中,房屋销售价格除长沙有所下降外,其它城市均上涨。有8个城市的同比涨幅超过10%。

人们在谈论,以高压政策针对国民经济中的具体某一个行业的价格,这种非宏观调控举措与市场规则的要求相背离,而且,即使此番动用货币政策能够哪怕部分地取得预期效果,却在整个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里再度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是无论在什么领域,行政措施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终权威手段。

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通过税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这是各个现代国家都可以使用的财政方法。不过,作为担负着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功能的政府,使用税收手段时也要相当谨慎。通常情况下,在整体经济处于疲软乏力状态时,采取降低税收(当然还有增加政府公共开支等措施)以提振经济,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过热苗头的当口,则会采取增加税收(伴以减少财政赤字)来给经济降温。

在此,动用税收工具,是个系统的整体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哪儿别扭就将税收大棒挥向哪里。这是因为,税收不仅仅具有干预经济生活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收入再分配功能,起到着调节社会人群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税收取向出现了只顾增加财政收入的倾向。

1月4日《中华工商时报》消息,来自于国家税务总局的快报显示,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2004年各项税收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增收额超过了税改初年1994年全年的收入总额,税收收入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4年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各主要税种、各季度以及各地区收入均呈现协调增长态势。2004年,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内资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分别增长21.6%、25.4%、34.2%、32.2%、22.5%和32.9%。4个季度税收增幅分别为25.4%、26.9%、25.8%和23.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收收入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相比往年,2004年税收收入协调增长的态势非常明显。三是税款入库情况好转,征管质量进一步改善。2004年税收入库比较均衡,税款申报征收工作更加规范及时。另外,根据重点税源监控资料,2004年主要税种的入库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

对于这种令人欣喜的税收报告,人们会有什么看法?4年间税收收入翻一番,每年平均25%的增长率,远快于GDP(遑论GNP)的增长速度,这是何等暴利的地带!现如今还有哪个行业能如此高不可攀的投资回报率?庞大的税赋门类、飞跃般的增长速度、巨大的赋税金额,摆在纳税人的面前,该如何评判?说是苛捐杂税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可。这种消息本来就是使人心惊肉跳的,怎么税务部门还当作是无比高尚的业绩、恬不知耻地对外公开津津乐道?

过日子讲究开源节流。财政收入使用上的节流碰到了类似吃财政人口达到有史以来最为臃肿的官僚队伍这种刚性的制约,无论什么样的政府也会由于触及太多强势利益集团的生存机制而难于改变这种现状;所能想的,恐怕也就是开源了。光是在最近,各种开征某税种的建议数不胜数:消费税、燃油税、物业税、遗产税、车辆购置税、粮食消费税、社会保障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进口调节税、二手房交易税??,可谓搜肠刮肚巧立名目了。开征越来越多的税,中国的企业与个人的税负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如果说,税收最后还是要提升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品质,那么人们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基金、公共卫生、教育、健康、公共安全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都有着巨大到了天文数字的欠帐。说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看怎么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这与税收追求社会公平的核心目标相去甚远。

与此相对照的是,利息税开征5年来,在通货膨胀因素下银行居民储蓄实际上处于负利率的情况下,对于坊间取消利息税的呼吁,却别别有用心地置若罔闻了,最后还是被强行压制下来。

所以,即使开征不动产税使房价下跌,但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堤外损失堤内补,买房人多掏钱养活官僚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