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很高

(2022-12-17 00:08:41) 下一个

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很高

                                     2005年3月19日

何必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公布了2005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减弱,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提高……(略。)

这种调查结果看上去还是很鼓舞人心的,说明人们对央行加息还是很能接受、甚至比较欢迎的。如此歌舞升平的结果,让人倍感欢欣。

可稍微一想,问题好像不那么简单。

首先,这种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如何?2004年10月29日人民网消息,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10月29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介绍,目前在统计上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据统计,2001年-2003年,全国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5.92万余件。从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来看,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约占60%。

这就是说,我们所能见到的统计数据,有一半多是假的!

比如,对于北京市房价,首次北京市建委新公布“指导价格”刚刚发布,去年下半年北京市房价同比上涨9.8%,普通住宅价格均价每平方米6048元,上涨540元;而几乎同时,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北京市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为5053元,其中商品房住在为4747元(3月18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无论怎么看,二者相差也有千元左右的差距。而这二者,都是官方发布的数据,人们该信哪个不信哪个?

其次,央行此番发布数据,意在传递居民对物价变化趋势能够接受的信息。可我们的物价指数,也是在“与国际接轨”名义下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指标体系的,而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使用CPI就可以完全而准确地表明物价真实变化状况的。坊间广泛共识于,CPI中所涉及的商品种类里,未包括两类对中国市场消费品价格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而又黑幕重重的家伙: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这二位的确不可小觑,个个都是身手不凡,身上凝聚着非常中国特色的诸多故事与血腥。相比起其他消费品来说,这二位的缺席就形成了CPI的几近彻底失效。

再次,说到这股市,中国6000万股民们悲惨也就悲惨了,周围那些牢牢被套住的男女老少们提起股市一个个或是咬牙切齿义愤填膺,或是谈之色变避犹不及,或是欲言又止无可奈何,把中国股市当成是权力与资本合谋侵吞民脂民膏的手段与屠宰场者占到了这群可怜先行者中的绝大多数。不提也就不提罢了。

而说到房屋价格,则却是这两年逐渐走进各方视野,特别是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这在中国各界政府总理提交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还是空前的。紧接着,央行在本周三突然提高房屋贷款利率,并且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高层关注房价过高并开始动手,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媒体各种说法此起彼伏,什么“温柔一刀”,什么“权力管制”,凸显了各派立场迥异所浩荡出来的口水。

像任志强、潘石屹那样的房地产巨擘们,对于央行此番上调房屋贷款利率之举,基本上都采取了嗤之以鼻的态度。潘明确表示,利率上调并不会对房屋整体价格造成影响,购房者并不会因为利率上升0.2个百分点就不再进行交易,对于购房者来说,这0.2个百分点根本不足以起到抑制房屋消费欲望的作用。

但人们还宁愿将央行这种利率调整看作是一个信号。一直声称中国房地产领域存在泡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中心易宪容认为,按照收入水平,本来可以买150平米,现在利率上调就可能只买80平米,需求如此调整,会导致房价整体下降。他还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指出,以中国每年GDP9.5%的增幅,房贷利率涨到12%左右才是合理的,而照此计算,一笔100万、期限为30年的贷款,最终将还款300万,因此购房要计算预期利率变化,避免一辈子给银行打工。(3月17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中国各地房地产发疯般的价格窜升,让人感到凶多吉少,形成了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苗头愈演愈烈。而不管此番利率调整是否能够有效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人们却发现,央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拥有大量财富的“先富起来”的人起不到什么作用(潘石屹们的目标消费群体),而却对具有真正住房需求(而非将商品房当作投资甚至投机品)者来说具有当头一棒的功效(易宪容所指称的对象),按照罗尔斯所主张的正义理论,凡是调整,最应该考虑的就是这种调整可能涉及人群中最弱势的那部分,即使这部分看起来也许受冲击并没有那么大。如此说来,央行此番调整还是动用利率政策,一股脑地抹下去,不管财富多寡需求真实与否,统统被拦腰一刀。实质上,这种做法当然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而如果考虑到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屋价格构成当中,政府税费所占比重达到了40%的水平,对于房价下降的预期,显然更加不能乐观。这也是中国房地产领域黑幕频仍、权钱交易无处不在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假如房价下降,地方政府赖以支撑的GDP增速从何而来?说到底,如果把地方政府看作是房价哄抬者,一点都不为过。

如此,再去看居民对物价的信心,似乎就没有那么可乐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