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考生被录取却不报到显露诚信困境

(2022-12-11 00:16:51) 下一个

考生被录取却不报到显露诚信困境

                           2004年8月10日

何必

一些考生或“不辞而别”,或“另攀高枝”,或是选择复读……(略。)

由于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制度的长期实施,现在发生在四川省的这种现象,从全国范围看应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各地高校都会遭遇到同样的尴尬。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刚刚恢复高考时,也有的考生参加高考后当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拿到了国外学校的通知书,不辞而别飞往异国他乡;还有人同时参加本科与硕士考试最终读硕士自然也就使本科录取通知书变成一张废纸。只不过,那时考生人数太多,高校所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非常稀缺,供求严重不匹配,店大欺客,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没有生源压力,有的是考生削尖了脑袋要往里面挤;同时,能在国内与国外高校之间做比较和选择、以及本科和硕士一起考毕竟属于凤毛麟角,似不足支撑录取不报到迹象之普遍性;而且还有类似考生被录取后如果不去报到,将遭受停考一年的处罚。所以绝大多数考生尽管对学校对专业有万分的不满意,也不敢不去读。我还真碰到过一个就是没去读的豪杰,直到今天仅有大专学历的他对此依然耿耿于怀,成为一辈子里很具有决定性的见仁见智的抉择,同时也自然使人置疑停考一年规定的合法性。

随着高考扩招的出现和延伸,录取不报到就要被停考一年的习惯性规定,在强大的生源争夺战的刀光剑影里逐渐褪去了阴森的强制力,慢慢被束之高阁成了形同虚设的一纸空文,很多高校在招揽考生时自发放松了对刚刚有过录取不报到行为者的行业惩戒,对违规者的违规行为视若无睹。所以,应该说,在录取与报到之间这场高校与考生(及其家长)的博弈中,是高校方面率先出位,不按牌理出牌,先行成为规矩的破坏者。尽管上面提到,这种规矩本身的合法性存在问题,但遵从规矩的习惯却不因为规矩是否合乎理法而有所差迟。(说到这里,想起一则很形象的笑话,说在德国有两个电话亭毗邻,好事者分别挂上男女厕所标志,结果人们还真是按照指示在不同亭前排起一男一女两个长队,而占欧盟经济总量1/3的德国能有如今的成就,公民规矩意识是很值得我们思索的。)

现如今,面对大规模的录取但却悄无声息不报到的情景,媒体将当事高校当作可怜巴巴的受害人,好像是考生及其家长成了伤天害理十恶不赦的恶棍集群,集体采取蹂躏诚信践踏良知的约定俗成之举。高校作为具有很强的组织性机构,在自身以及其间产生基于利益需要的对策乃至联盟的可能性方面,要远远大于处于分散而且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考生和家长们。之所以会有如今混乱局面,与我们语境中流行的“个别的”高校为了一己私利首先打破行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有关。由是,将肇事方划定在考生方面显然是不公平的。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考生在被录取后不报到的行为是合理而无可指摘的。只是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这件事上也不能以偏概全。

接下来,高校方面采取了三板斧对策。首先还是弄了个什么协议,给如今诚信协议泛滥大潮中再增加几朵并不璀璨夺目的浪花。但报道方也认为,此举对考生来说只能是权宜之计。由于是考后填志愿,先签订协议,有个“保底”,但考生最后是否“毁约”?因为高校无法拿出震慑考生的做法,故还是很难保证。这还不算,即使高考时780万考生都签署协议(得用掉多少纸张油墨?),还是拦不住作弊者横行,或者说,在如今诚信体系松松垮垮的状况里,这诚信协议也只不过就自欺欺人的别出心裁而已,除了自我慰籍外于事无补,遑论报到承诺了。

然后,为了保证报到率,部分高校派出精兵强将深入考生家中做工作,从专业设置的新兴到将来工作如何抢手等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导之以行。这大概又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高校精兵强将分赴全国各地走家串户像保险推销员那般或唾沫横飞喋喋不休或哭诉哀求声泪俱下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能完成任务报销路费拿到年终奖,可如果把高校精兵强将都用来干这种事,在当今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被禁止的环境中,

还又,一些高校印制公函,准备发给招办和考生所在中学,希望以此阻止考生的“弃档”行为。姑且不说这种背着当事人的公文传递带有明显的穿小鞋告黑状的举动对社会心智发育不全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今招办权力受限难于制约考生相关行为;考生所在中学更是由于考生已经毕业而无法左右其报到选择,就此看来,这种公函的效力也实在是画饼充饥一文不值。

由此,想起一件事。前些年在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里,一个中国学生毕业找工作并与一家公司达成口头协议,在去报到前又有另一家更具诱惑力的公司对其发出邀请,该公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并前往报到,而前一家公司就此给校方发了质询函,并声称此后不再录用该校学生,理由是该校学生在社会道德方面存在瑕疵。此事在校内引起轩然大波,学生在校内游行张贴大字报表示对该公行为的谴责,并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学校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愤慨;校方也就此向发来质询函公司公开表示歉意;各地媒体也就此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报道;而该公所就职的公司得知他曾经与其他公司达成过供职协议却爽约之事,也立即中断了彼此的合作,最终他不得不悻悻回国。

从中可以看到,诚信绝非单方面就能一手遮天的,必须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氛围与习惯。只靠书面协议、家访、公函无异于刻舟求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