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巧取贷款
2004年8月3日
何必
周先生最近正在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买车,但在办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名下已经办过一笔汽车贷款,而他却对此毫不知情……(略。)
这么个曲折的故事,节略了不少各方在这个过程中的说法以及细节描述,还是要耗费大量笔墨才能初步让人看出个子丑寅卯来。
如果哪天随便什么人到与银行打交道时发现自己的名下已经有过贷款记录,而自己却还蒙在鼓里,注定是会感觉目瞪口呆的。
这位周先生想必也是心有余悸。如果不是自己执着地办理购车贷款,在很短时间里另外找了一家担保公司向另外一家银行申请,恐怕还是不会知道有人利用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过贷款,那么也就要一直被蒙在鼓里。
所幸的是,泰丰伟业担保公司用周先生名义办理的贷款顺利偿还了。假如该公司没有偿还甚至恶意拖欠,这笔贷款银行注定是要追究周先生的责任的。届时,周先生肯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曾经向一家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银行申请过什么贷款并接受了贷款的发放,而面对银行追索贷款的要求更是会如坠五里云雾找不着北。而现在,他向光大银行申请贷款没有获得通过,大概也与光大方面得知其刚刚发生过的贷款行为的背景情况有关,也就是说,虽然他侥幸逃脱了假其名义贷款者恶意逃避还贷,但还是被光大银行方面怀疑信用能力,他可实在是冤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假如他第二次不是在光大银行申请贷款,而是换一家其他什么银行,那么泰丰伟业利用他的名义在光大银行贷款的事也会由于目前各银行间信息闭锁不畅而无从知晓,他虽然可能不会因为曾经贷款成功而被调查拖延,但却根本无法得知自己已经被置于火山口之上,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讨债弄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而且,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银行以及社会上个人信用资料共享系统的使用也是大势所趋,届时,当银行间有关客户资料、特别是信用情况信息联网后,他可能就会上了所有银行的黑名单,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了万夫所指的恶人,不能按照常人的身份享受银行的各种服务。
如此一来,要是和谁过意不去或者想收拾加害谁,这种做法大概也是很便捷安全的,在主人公还傻乎乎得意忘形吃喝玩乐之际,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他一辈子给毁了。
按说,当担保公司没有能够以他所提供那些文件为充足资料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情况下,担保公司方面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将这些文件还给借款人,而不应该由担保公司来保存这些文件,更不应该利用这些文件。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周先生没有那笔成功贷款的合同,如果以违约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会有相当的困难,他所能做的,只是通过民事侵权诉由来起诉泰丰伟业担保公司。
当然,从整个事件当中,也可以看到,根据银行方面的相关规定,在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有贷款人的有关资料,并且要电话核实,最后由借款受贷人亲自签字。既然周先生对此毫不知情,银行方面又是如何审核并发放贷款的呢?毫无疑问,银行在贷款审核与发放程序上存在着很危险的漏洞。
经过了如此推演,凡是享受过银行服务的、购买过手机的、办理过护照的、递交过求职书的、填过个人履历表的……总而言之,那些把自己的身份证和什么资料交给别人的人,也许都会心里打鼓,不知道这些自己可能都已经忘记了放在什么地方和谁手里的个人资料在什么时候就会被派上用场,干上些后果也许无伤大雅也许伤天害理甚至丧尽天良的勾当,然后等什么偶然的机会或必然的寻踪而至时一股脑地让自己着实明白如今信用环境之险恶。
大概人们还会说,从银行方面来看,处于变革过程当中,有些程序不健全不规范也许在所难免。可从这件事中,那个自始至终都没露面的神秘车商(从担保公司解释中,这个车商是否真实存在也是个问题)、以及泰丰伟业担保公司如何能用周先生的个人资料向银行申贷并获得成功,银行方面又是如何在借贷者从来没有登场和签字画押的情况下就将贷款发放,这当然是值得深思的。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只要中国的金融不出事,中国的经济就没问题,换言之,中国经济如果有麻烦,肯定是金融惹的祸。也正因此,人们才给予了金融改革以太多的关注。但从本事件看,银行呆坏帐比例居高不下的确事出有因也顺理成章,而比例下降倒好像是太阳从西边升起了。
而那担保公司最后顶多面临民事侵权诉讼,那个神秘车商更是逍遥法外,也实在是社会信用制度建构进程的悲哀。
即使这种事情并不是带有普遍性的,或者干脆就是非常偶然发生的,被媒体披露放大后,也会令人担忧,毕竟事情还是发生了,虚构的贷款成功但真实的贷款却可能泡汤了,无论如何还是告戒着我们,小心翼翼为妙。